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63)
2023(9728)
2022(8555)
2021(7786)
2020(6875)
2019(15707)
2018(15547)
2017(29568)
2016(16019)
2015(18028)
2014(17451)
2013(17172)
2012(15912)
2011(14214)
2010(14349)
2009(13402)
2008(13487)
2007(12339)
2006(10439)
2005(9148)
作者
(44224)
(37226)
(37088)
(35282)
(23730)
(17811)
(17020)
(14517)
(13739)
(13100)
(12473)
(12368)
(11745)
(11635)
(11620)
(11430)
(11330)
(11010)
(10737)
(10733)
(9166)
(9130)
(8937)
(8481)
(8442)
(8407)
(8267)
(8145)
(7527)
(7399)
学科
(65822)
经济(65773)
管理(51972)
(51836)
(44613)
企业(44613)
方法(31841)
数学(27739)
数学方法(27493)
技术(17717)
(17557)
中国(16974)
(16904)
业经(15100)
地方(13533)
技术管理(12635)
(12347)
(12189)
贸易(12184)
(11940)
(11814)
农业(11329)
(10895)
财务(10867)
财务管理(10840)
理论(10435)
(10433)
银行(10407)
(10263)
企业财务(10238)
机构
大学(223260)
学院(222948)
(93653)
经济(91755)
管理(91452)
理学(79442)
理学院(78642)
管理学(77439)
管理学院(76994)
研究(70441)
中国(53996)
(45863)
科学(42653)
(42321)
(35282)
(34767)
中心(34016)
(33874)
财经(33664)
业大(32448)
研究所(31589)
(30449)
经济学(28497)
北京(28438)
(27973)
农业(27767)
师范(27703)
(26833)
经济学院(25895)
(25200)
基金
项目(150268)
科学(119638)
研究(111646)
基金(108737)
(93753)
国家(92969)
科学基金(80833)
社会(71551)
社会科(67958)
社会科学(67938)
(60851)
基金项目(58156)
教育(51939)
自然(51256)
(50321)
自然科(50172)
自然科学(50159)
自然科学基金(49287)
编号(45688)
资助(43075)
(37305)
成果(36736)
创新(33945)
重点(33612)
(33309)
(32619)
课题(31248)
国家社会(29414)
教育部(28992)
科研(28854)
期刊
(98103)
经济(98103)
研究(62064)
中国(45499)
(34584)
管理(33766)
学报(31800)
(30729)
科学(30312)
教育(25023)
大学(24132)
学学(22483)
技术(21182)
农业(20595)
(18790)
金融(18790)
业经(16638)
财经(16423)
经济研究(16110)
(14124)
技术经济(13192)
问题(12961)
科技(12681)
(12495)
图书(11576)
(11382)
统计(11154)
商业(11045)
理论(10699)
(10438)
共检索到3246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任南  鲁丽军  何梦娇  
为了探析企业大数据分析能力对制造企业间协同创新的影响,构建了大数据分析能力、协同创新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三者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并通过217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做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数据分析能力包括大数据有形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源三个维度,其中,大数据有形资源对人力资源、无形资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协同创新能力、协同创新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通过大数据人力资源、无形资源对协同创新能力产生间接影响。大数据人力资源、无形资源均通过协同创新能力对协同创新绩效产生间接影响。协同创新能力对协同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金花  杨陈  
IT能力对技术创新联盟的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从隐性知识转化效率视角来探讨IT能力对联盟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通过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基本原理构建了IT能力、隐性知识转化效率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因果关系模型,并应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系统仿真。研究结果发现:IT能力对隐性知识吸收转化效率的影响接近于S型增长趋势,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非线性增长趋势。同时,隐性知识转化效率的相关影响因素,即知识转移意愿和知识吸收能力对协同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知识转移意愿的影响更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飞雁  
竞争全球化和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已由相对静态的模式转换为动态的超竞争,而动态的竞争需要企业具有动态能力予以应对。当前,企业仅靠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来抢夺市场很难成功,企业开始逐步向外延伸自己的资源获取范围,企业有必要通过供应链协同创新来实现动态能力的提升。因此,本研究基于动态能力,供应链协同创新与绩效实证分析,得到结论为:动态能力对于供应链绩效的作用是通过供应链协同创新表现出来的,即动态能力能够促进供应链协同创新,进而通过供应链协同创新提高整体的供应链绩效。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白俊红  蒋伏心  
本文采用1998—2012年中国分省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协同创新指标体系,并从区域间创新要素动态流动视角建立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实证考察了协同创新与空间关联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协同创新过程中,政府科技资助、企业与高校的联结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结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金融机构资助则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区域间创新要素的动态流动有利于知识的空间溢出,从而促进了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无论采用静态还是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上述结论均具有稳定性。本文研究结果对于全面认识我国区域创新生产要素的组织与协调方式,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霍妍  蒋开东  徐一萍  
本文把科技创新团队看作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科研生产组织,基于协同创新层面提出了评价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分析了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三层指标评价体系,利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法从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结论和提升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效率的一般性启示,为科技创新团队的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圣云  王振翰  姚行仁  
选取1998~2017年全国31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创新能力结构关系模型,测度中国各省域的创新能力,揭示省域创新能力耦合网络的时空演化,研究发现:(1)1998~2017年各省域的创新能力均有明显提升,但不同省域之间的创新能力仍有明显差距且呈逐渐扩大趋势。在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的创新能力最强,东北地区的创新能力已被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反超,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高于西部地区;(2)在省域创新能力耦合网络演化过程中,耦合网络的密度与强度都有明显增强,极化特征明显,耦合网络空间范围向东部和中部地区集中,全国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网络分布格局,省份间在开展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小团体集聚现象;(3)各省域在协同创新中获益的差距不断扩大,省域协同创新获益格局在地理上呈现出集聚特征,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北京、天津、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省市成为我国协同创新获益较高水平的第一梯队,江苏-上海是我国省域间协同创新获益最多的一对省份。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阚大学  吕连菊  
基于知识生产函数构建计量模型,使用江西省1990—2014年数据实证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江西自主创新能力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协整回归结果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程度提高1个百分点,江西自主创新能力提高0.120 4个百分点,在10%水平上显著,即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期有助于提高江西自主创新能力;ECM模型回归结果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程度提高1个百分点,江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0.090 7个百分点,即产学研协同创新短期内也有助于江西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但短期内促进作用较小。为进一步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江西自主创新能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美娟  刘媛  
提出基于Copeland法的动态组合评价方法,以相容动态评价方法集为基础,以通过筛选的多种动态评价方法的评价排序值作为初步结果,再用Copeland法评价后得出结论。最后对东部十省市"十二五"期间的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天佐  张顺衡  
基于DEA-Topit模型对H省立项资助的35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绩效(投入产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5个协同创新中心投入产出高有效、3个弱有效、17个低(无)效率,显示H省立项的35个项目整体绩效水平不高,且各学科间绩效差异较大。学科排名、高校所在地域、高校层级分类以及项目所属学科类型与"2011协同创新中心"绩效存在正相关性;学位点数量与"2011协同创新中心"绩效呈显著负相关性。政府在推进协同创新过程中,应尽量打破项目遴选校际间平衡的思维,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提升各协同高校的共享共建水平;着力提升学位点竞争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分类评价与指导,健全项目持续支持与淘汰机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跃  王维梦  
文章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从区域创新能力、区域创新外向度、区域创新位势以及区域创新环境四个创新资源维度共选取13个二级指标,探究创新资源不同条件组合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目前存在资源均衡型、资源互补型、资源突出型、资源欠缺型四条典型提升路径;通过滞后性及纵向对比分析发现,影响路径是动态变化的,资源互补型和资源突出型可以进化为资源均衡型路径,资源欠缺型是在协同创新持续展开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条新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鹏  李美娟  陈维花  
文章使用我国30个省份2009—2015年的相关面板数据,采取多指标面板数据因子分析方法对企业R&D投入多指标进行"降维",接着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最后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企业R&D投入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30个省份的企业R&D投入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是正向的,并且企业R&D投入对创新科技绩效的影响效果高于对创新经济绩效的影响效果。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帮俊  赵雷英  
针对目前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较为松散、缺乏系统化研究成果的现实,运用扎根理论对现有研究中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内容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并通过理论饱和度检验,总结得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划可分为环境因素和过程因素两个维度,其中环境因素包括市场需求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律法规支持情况等;过程因素包括科技中介服务、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信息沟通网络建设和文化价值融合情况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帮俊  吴艳芳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是在一定的协同创新环境下,协同创新各方投入和产出的统一体。通过构建评价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投入和产出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学研方创新能力、企业方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协同度3个协同创新绩效主因子,并根据每个因子的贡献率/累积贡献率确定其各自权重;基于省域面板数据计算得出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西藏地区)的因子总得分和排名情况。进而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结果,总结得出各区域协同创新现状及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国家创新系统整体绩效的提升服务。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子镐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飞  李晗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构建协同创新投入-产出-转化过程模型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以C9联盟高校为例对其协同创新能力和过程效率进行评价研究,以期为高校协同创新管理实践提供借鉴。实证结果表明,第一,C9联盟高校协同创新能力分化严重,投入、产出和转化越向后段差距越大,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整体实力突出;第二,对于C9联盟高校协同创新投入-产出、产出-转化和转化-投入效率,大部分高校协同创新投入-产出水平较高,但是产出-转化、转化-投入的效率较低,系统整体运行不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