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81)
2023(12847)
2022(10626)
2021(9991)
2020(7929)
2019(18158)
2018(17903)
2017(32022)
2016(18066)
2015(20300)
2014(19733)
2013(18806)
2012(18299)
2011(16919)
2010(17049)
2009(15361)
2008(15209)
2007(13706)
2006(12408)
2005(11600)
作者
(48480)
(40295)
(40145)
(38209)
(25836)
(19149)
(18384)
(15643)
(15548)
(14358)
(13813)
(13544)
(12961)
(12950)
(12599)
(12528)
(11993)
(11765)
(11592)
(11566)
(10506)
(9716)
(9577)
(9302)
(9088)
(9049)
(8928)
(8905)
(8210)
(8028)
学科
(76862)
经济(76797)
管理(43722)
(42447)
中国(32037)
(31988)
企业(31988)
方法(25915)
数学(22336)
数学方法(22116)
(21127)
教育(20779)
地方(20732)
技术(17818)
业经(17630)
(16595)
贸易(16579)
(16116)
(14888)
(14596)
(14588)
银行(14578)
(14468)
(14404)
金融(14404)
(14283)
农业(14268)
(13980)
理论(12793)
地方经济(11780)
机构
大学(250094)
学院(244987)
(108707)
经济(106671)
研究(98906)
管理(85634)
中国(72120)
理学(71964)
理学院(71002)
管理学(69924)
管理学院(69416)
(56738)
科学(54881)
(49585)
(47793)
研究所(44771)
中心(43060)
(42335)
师范(42053)
(37950)
北京(37918)
财经(37114)
(36001)
(35451)
经济学(34834)
教育(34584)
师范大学(34527)
(33921)
经济学院(31320)
(30510)
基金
项目(155837)
科学(125297)
研究(124587)
基金(110770)
(95722)
国家(94792)
社会(80170)
科学基金(80026)
社会科(76004)
社会科学(75992)
教育(61776)
(59580)
基金项目(56483)
(52288)
编号(51341)
自然(45659)
成果(45051)
自然科(44653)
自然科学(44645)
资助(44588)
自然科学基金(43847)
(40586)
课题(38780)
(36864)
重点(36853)
(35362)
发展(33944)
国家社会(33874)
(33350)
创新(33113)
期刊
(124867)
经济(124867)
研究(91333)
中国(64089)
教育(56413)
管理(34639)
(33908)
(33797)
科学(32493)
学报(32379)
(26480)
金融(26480)
大学(26274)
技术(23955)
农业(23888)
学学(22746)
经济研究(21665)
业经(19365)
财经(18795)
(16534)
问题(16221)
(15560)
世界(14927)
国际(14580)
(14242)
图书(13981)
(13953)
论坛(13953)
职业(13585)
技术经济(12424)
共检索到4047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滕珺  大卫·特纳  吕云震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三大传统优势:政策优势、语言优势、数据/资料优势。然而,这些传统优势目前都面临着国际化和信息化带来的巨大挑战,特别是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世界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和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比较教育学者必须重新反思和定位本学科的相对优势。研究者认为,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政策优势依然存在,且国际教育和发展教育是未来该学科在中国发展的基本方向。虽然大数据打破了传统的数据/资料优势,但中国比较教育学者对全球教育数据的洞察力及解读力将成为该学科发展的新优势。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滕珺   龚凡舒  
作为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比较教育学天然具有跨国性,学者们往往能在与别国学者的互动中获得参照,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品格。回溯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几代比较教育学人所形成的这一学术共同体具有以下三种鲜明的文化品格:第一,研究主体不仅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而且表现出鲜明的“天下”志向;第二,研究内容反映“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相关研究成果不仅服务中国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将教育前沿领域的中国关切与世界需要相连接;第三,研究过程突出彰显了“和合共生”的方法准则,不仅关注多样的国别与问题,而且努力促进各种教育思想与实践的融通创新。新时代,继承并发展这些文化品格对于我们建设中国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至关重要。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滕珺  肖甦  
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学习苏联的产物,是当时反帝反修的工具,随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发展壮大。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北京师范大学的比较教育研究完成了从"外国教育资料译介"到"国别专题教育研究"的转型;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学位体系,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专业教材;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请进来"与"走出去"同步交织,助力学科发展的同时促进民间外交;在社会服务上,同样也完成了从"内部决策参考"到"教育现代化事业服务"的转型。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开创者们栉风沐雨、脚踏实地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比较教育学人不断前行,共同推动学科的蓬勃发展。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唐晓玲  徐辉  
大数据影响着世界各国的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学生评价与教学方式,为比较教育研究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当前大规模跨国比较研究的开展就得益于此。大数据时代的比较教育研究,在方法上更加重视海量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在研究对象上更加关注区域性和全球性教育问题,在研究目的上更加指向教育决策与实践改进。大数据给比较教育研究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对比较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郑刚  
留学生群体是推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主力军。异域学习经历使他们对比较教育研究有着更深刻的理解。留学生系统地探讨比较教育学科功能、研究对象等问题,构建比较教育研究的范式,建立比较教育研究的学术体制,参与比较教育人才培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生群体的实践,促进了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高皇伟  
"比较历史分析"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渊源,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之中。从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出发,"比较历史分析"既是传统历史研究法的重新修正和再造,也是对实证和结构功能主义的质疑,并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融合的推进中不断发展。它注重因果分析和历史次序过程、融合多种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致力于系统化和情景化比较,为比较教育学科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比较历史分析"启发比较教育研究者从知识本质观和价值观构筑新的知识观,然而其自身的局限性亦需要全面、辩证、理性、客观地分析,以更好地推动新时代比较教育一流学科建设。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冯华  雷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波特提出的鼓励创新,倡导竞争,发展科技的竞争优势理论,更符合当今以科技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经济时代,对于我国制定对外贸易策略更具现实意义。我国应该积极的并在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调整我国的外贸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强化比较优势实现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培育国际竞争优势。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赵志纯  何齐宗  安静  陈富  
对六个影响力较高的高等教育类学术期刊40年来大数据的计量分析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经平稳初创期、激增发展期和调整重质期三个阶段,中国现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大国;研究质量不断提升,但学术相继性仍较弱,与国际相比有明显差距;研究的核心力量业已形成,呈占比小、分量重的特点;研究的合作协同性不断加强,学者合著已成主流,但跨机构合作较为薄弱;实证研究论文数量增长明显,但总量仍较少、占比小;研究知识团簇稳步增长且呈良好的聚焦性,既注重与国家方针政策相匹配,也注重学科的相对独立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传毅  郑湘  杨佳乐  
基于对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大陆2000年后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态势的历时性分析,发现:我国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规模相对于我国庞大的受教育人口需求仍然偏小,结构还有待优化,质量尚有明显的提升空间。未来国家应扩大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专业学位的规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下一轮"双一流"建设的遴选中加大教育学科的支持力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时见  王远  
伴随中国教育的不断变革和教育学科的快速发展,中国比较教育理论体系逐步成熟,学科身份在论争中逐步明晰,知识领域逐步拓展并不断丰富,学科制度不断完善,这些成果对于繁荣教育理论和革新教育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比较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式、内生动力等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总结和反思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需要从纵向上更多地关注其当代性意义,立足于服务人类教育发展的高阶追求,贡献中国智慧;从横向上更多地开拓其兼容性价值,在构建学术共同体、提升学科内生动力方面作出持续不懈的努力。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多米尼克·格鲁  刘敏  
比较教育对于教育发展和教育研究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比较教育就是教育本身。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不仅要与时俱进地确定研究的内容和新的使命,同时还要在概念、方法上更为开放。提升研究的质量,实现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学科发展与巩固的必由之路。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贾利帅  
意大利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之前以“教育旅行”起家的比较教育、20世纪60-90年代多措并举下的比较教育学黄金期以及21世纪以来重回国际舞台、复兴比较教育学时期。在此过程中,涌现了一批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依其特点可分为比较教育学的奠基者、国际化推广者以及传统的反思与捍卫者。意大利在比较教育学学科基础建设方面较为完善,主要包括学会、期刊、出版机构以及高校四个部分。意大利比较教育学体现出延续“教育旅行”的传统、重视翻译国外比较教育学著作以及积极加强同欧洲比较教育学会的联系与合作三个特点。未来意大利比较教育学需在高校重视度、期刊建设以及语言交流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建设。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通过“211工程”一期建设,各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日前,本编辑部约请部分“211工程”建设的高校,通过剖析本校一两个建设成绩显著的学科,总结其学科建设的经验。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刊出他们的总结材料。相信,这些从不同角度总结出来的学科建设经验,能为新一轮学科建设开拓思路。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明星  刘晓  
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经历了新生期、波折期、确定期、成长期和反思期;在学科体系、学科梯队、学科成果、学科平台及学科反思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后主要任务:谋划学科布局,明确主攻方向,构建学科体系,完善规训制度,创建研究学派;其建设策略:着眼价值学科,丰满学科事实;着重应用研究,催生学科理论;着力人才培养,彰显学科功能;着实合作研究,打造学科精品;着手学科整合,构建学科文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建华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建立在改革开放40年来波澜壮阔的高等教育实践基础之上。40年的高等教育学科成长首先体现在制度化的建设上,发展了大学中的学科组织,构建了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繁荣了学科研究成果发表平台,组建了学科学术共同体机构。作为学科"基础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提升理论研究水平始终是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努力目标。理论进程集中表现为学科体系的构建、高等教育规律的研究和学科性质的探讨。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服务国家等教育发展战略,影响高等教育观念更新,服务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展现了高等教育学科研究中的应用性特征。面向未来,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理论与研究的解释力、建构力、影响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