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87)
2023(5915)
2022(4817)
2021(4836)
2020(3889)
2019(8945)
2018(8924)
2017(14758)
2016(9821)
2015(11012)
2014(11285)
2013(9985)
2012(9366)
2011(8814)
2010(9110)
2009(7791)
2008(7864)
2007(7207)
2006(6394)
2005(5908)
作者
(25818)
(21570)
(21432)
(20738)
(13973)
(10433)
(9916)
(8441)
(8168)
(8128)
(7498)
(7453)
(7153)
(7013)
(6925)
(6834)
(6716)
(6507)
(6387)
(6193)
(5755)
(5559)
(5242)
(5165)
(5081)
(4992)
(4853)
(4738)
(4569)
(4435)
学科
(23159)
经济(23122)
教育(21572)
管理(17791)
(16301)
中国(14445)
(12900)
企业(12900)
方法(11037)
(10569)
理论(9979)
数学(9430)
数学方法(9219)
教学(8171)
(6895)
(6552)
技术(5582)
(5153)
(4882)
研究(4839)
业经(4645)
思想(4496)
发展(4467)
(4404)
金融(4403)
(4400)
银行(4382)
(4344)
政治(4314)
农业(4280)
机构
大学(134984)
学院(123704)
研究(50339)
(37093)
经济(35929)
管理(35905)
教育(33949)
科学(32024)
理学(31240)
(30709)
理学院(30589)
(30334)
师范(30122)
管理学(29510)
管理学院(29236)
中国(28284)
(26108)
师范大学(25060)
研究所(24221)
(22321)
(20815)
中心(20350)
北京(20192)
业大(18928)
(18892)
(18160)
技术(17748)
农业(17738)
(16031)
财经(15313)
基金
项目(82362)
科学(66061)
研究(64888)
基金(56316)
(49914)
国家(49353)
教育(40362)
科学基金(40331)
社会(37480)
社会科(35099)
社会科学(35087)
(33262)
(31645)
基金项目(28643)
编号(27744)
成果(27029)
自然(25827)
自然科(25275)
自然科学(25262)
自然科学基金(24818)
课题(24140)
资助(22959)
重点(21073)
(20532)
(20133)
(19188)
(18213)
大学(18173)
规划(18158)
教育部(18024)
期刊
教育(57578)
研究(49138)
(38122)
经济(38122)
中国(36857)
学报(24502)
科学(20031)
大学(20009)
(19718)
学学(15950)
(14306)
农业(13735)
技术(12829)
职业(12677)
管理(12067)
高等(8324)
(8263)
金融(8263)
财经(7978)
技术教育(7796)
职业技术(7796)
职业技术教育(7796)
(7478)
(7272)
论坛(7272)
高等教育(7251)
图书(7089)
(7059)
(6906)
(6899)
共检索到1961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通识教育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如何超越有限,追寻普遍与永恒的教育。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意义乃在于其承载了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也就是以通识培育通人,即培养完整的人,而非通才。大学通识教育需要超越专门知识训练而达至整全意识,以向着经典、自由求知为取向的阅读与交往乃是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路径。通识教育不仅关涉大学教育的目标与内涵,同样关涉中小学教育品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魏传光  
本是为纠正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的通识教育,在实施中因理解上发生偏差正逐渐被"功利化",甚至产生异化。因此,我们亟需明晰通识教育的终极价值,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层面打破"横通",转向"统一学科性",体现基础性、经典性、对话性、人文性、反思性、实践性、价值性等基本精神与原则。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秀治  
大学建筑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构成,以其潜在而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塑造着大学的性格并影响着大学人的思想与行动。西方大学建筑文化是西方文明与大学发展史的有力见证者,在不断传承、扬弃与创新的过程中展现着西方大学的精神品质、文化底蕴与时代特质。其所包含的教育意蕴包括吸纳社会资源、抵御世俗侵扰并彰显身份属性的涉外意蕴,以及传达办校理念、革新组织形态、引导人际模式并增进人文培育的涉内意蕴。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黄明东  刘光临   冯惠敏  
大学通识教育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文化教育,它具有普遍性、共同性、基础性、广博性、统整性、主体性和深刻性等特征。通识教育的多元性是指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以及不同学生个体的通识教育在内容和方式上表现出的多样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润洲  
完整的人的培育是教育的理想追求,其植根于对人具有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理想生命的洞察中。从人的三重生命来看,完整的人是身体与精神合一的人,是情意知融生的人,也是全面发展的人。人虽然是完整的,但却常遭遇割裂。在教育场域中,完整的人也时常遭遇着肢解,表现为学习的离身化、意情的边缘化和知识的碎片化。因此,完整的人的培育需要重构身体观念,践行具身学习;彰显情意功能,实践理解教学;整合课程知识,进行全人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祥云  
人文知识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承载着事实之外的价值负荷性;人文知识的自身演进及其与人类社会历史演化的悖论性;人文认知结论对研究对象变化过程的直接涉入性;人文知识具有默会维度上的根源性和先决性;人文知识的语言性。揭示这些特性将为人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新的思考视角。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润洲  
教育是由具体的人构成的世界,而具体人具有三重生命——"种生命"、"类生命"与"个生命",且具体人的三重生命既各有特色、相互区分,也相互依存、互为贯通。从具体人的三重生命观来看,教育应敬畏人的"种生命",省思身体教育;提升人的"类生命",坚守教育理想;增值人的"个生命",完善教育生活。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徐路  
近年来,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全球图情领域广泛关注。从KACRL高校图书馆发展大趋势报告:2016版》关注的9大趋势、《国际图联趋势报告一2016新进展报告》分析的5大趋势、《ACRL高等教育环境扫描报告:2017版》提出的15个问题、《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图书馆版》关注的6大重要技术,再到ALA在2017年夏季会议提出的7种新技术、冬季会议提出的10种新技术,各类国际性图情报告或会议从不同视角对图书馆技术发展趋势做出分析。
关键词: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杨颉  钟启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纪宝成在《北京教育》(高教)2007年第7/8期撰文指出,在大学开展通识教育,要充分估计到困难和问题。第一个难题是,我们在思想观念上能不能跟上这个时代。大学究竟应当教给学生什么?这个问题,每一位教授、每一位院长、每一位校领导要经常问问自己。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韩益凤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精神,是现代大学对古典自由教育的继承和发展。然而,伴随"平庸时代"功利主义对大学教育的冲击,通识教育越来越多的强调实用知识,并表现出一种对研究理念的妥协和让步。最终,通识教育舍弃了传统自由教育理念中对理性自由、人生意义的探讨与追求,逐渐走向平庸。人文学科的式微与自由精神的缺失不得不说是现代大学通识教育所面临的严肃问题。回归自由,关注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是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应有之意,超越通识教育并走向自由高等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理念转型的关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定华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王定华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又称通才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普遍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张翼星  
本文结合历史与现实,阐述了当今大学通识教育的几个主要方面,诸如通识教育的含义与根据、意义和作用以及通选课和师资问题等。这些是作者在近年实践与研究中的认识,兼与某些不同的理解商榷。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孙平  李帮琼  刘自忍  
通识教育是指高等教育中的一种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的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话、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促进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意志的和谐发展。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精神的集中体现,其目标是为避免学校课程的过早分化与科系间的壁垒,希望为学生提供"统整的知识"进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金  
作为人类思考问题的一种新范式,现代性不仅涵盖物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凸显与强化了人的现代化。廓清现代性的研究论域与边界,是对其概念进行合理界定的关键。职业教育的现代性意蕴主要表征为职业教育现代化要达到的理想状态、现代职业教育形态主要特征的理论概括、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共生。在我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需要立足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目的的整合性、服务的公共性、需求导向的全面性以及治理主体的多元性等维度来规约职业教育现代性的应然趋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