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60)
2023(4890)
2022(4097)
2021(4152)
2020(3284)
2019(7579)
2018(7583)
2017(11763)
2016(8310)
2015(9781)
2014(9909)
2013(8737)
2012(8318)
2011(7802)
2010(8087)
2009(6940)
2008(6736)
2007(6145)
2006(5721)
2005(5362)
作者
(21966)
(18083)
(17855)
(17238)
(11621)
(8736)
(8379)
(7346)
(7071)
(6766)
(6341)
(6073)
(5970)
(5884)
(5836)
(5817)
(5800)
(5523)
(5494)
(5400)
(4849)
(4721)
(4518)
(4485)
(4323)
(4215)
(4058)
(4012)
(3864)
(3841)
学科
教育(22204)
(15365)
经济(15338)
管理(13594)
中国(13508)
理论(9884)
教学(9817)
(9298)
(8686)
(7571)
企业(7571)
方法(5804)
学法(5036)
教学法(5036)
研究(4911)
(4809)
思想(4792)
(4749)
数学(4719)
政治(4644)
(4585)
数学方法(4500)
思想政治(4383)
政治教育(4383)
治教(4383)
德育(4357)
学校(4338)
发展(4272)
高等(4161)
(4149)
机构
大学(108925)
学院(98454)
研究(44385)
教育(34448)
科学(27957)
(27668)
师范(27424)
(27289)
(24956)
管理(24349)
中国(23819)
经济(23775)
(23334)
师范大学(22842)
研究所(21245)
理学(20089)
理学院(19551)
北京(18758)
管理学(18675)
(18539)
管理学院(18463)
(18447)
技术(18070)
中心(17531)
(16777)
职业(15608)
业大(15246)
农业(14773)
(13973)
研究院(13360)
基金
项目(61440)
研究(51237)
科学(47910)
基金(37818)
教育(35042)
(34044)
国家(33562)
科学基金(26156)
社会(26153)
(26065)
(25906)
社会科(24160)
社会科学(24150)
成果(23999)
编号(23908)
课题(22483)
(19037)
基金项目(18149)
自然(16731)
重点(16420)
自然科(16299)
自然科学(16289)
资助(16289)
自然科学基金(15968)
规划(15702)
(15375)
大学(14563)
(14293)
项目编号(14028)
(13718)
期刊
教育(61547)
研究(46368)
中国(38881)
(29506)
经济(29506)
学报(19430)
大学(16252)
(16001)
科学(15422)
职业(14304)
技术(13174)
学学(12070)
农业(11373)
(10329)
管理(9816)
技术教育(9008)
职业技术(9008)
职业技术教育(9008)
高等(8798)
高等教育(7583)
图书(7323)
(7143)
论坛(7143)
(7006)
(6827)
成人(6599)
成人教育(6599)
发展(5680)
(5680)
书馆(5598)
共检索到1751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黄坤锦  
本文探讨大学从文雅教育开始、历经共同科目、而后发展至当前通识教育的演进历程,并说明文雅教育系针对职业教育、共同科目系针对选修科目、通识教育系针对专门教育。文中强调专门教育加上通识教育才是专业教育,析论通识“教育”、通识“课程”、通识“科目”、通识“教学”、通识“评量”之间的逻辑序列及其内涵与相关。其中特别对通识课程的规划和通识教学的理念,提出基础性和补救性、广博性和多元性、进阶性和统整性的层次,以达成清晰明确的表达能力、综合统整的判断能力、多元整合的全人教育为通识教育之目标。最后以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规划、学分比例以及教学评量等印证:要成为一流的卓越大学,必须重视和加强通识教育。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毛锋  朱高洪  
生态城市是当今国内外众多城市发展的新追求,而以何理念和规划方式促进其健康发展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系统学角度探讨了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与目标要求,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所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利用系统生态学方法论,构建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模拟模型;进而,形成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内容、过程和方法综合集成体系,较好地解决了生态城市或区域综合协同发展的科学规划问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杨颉  钟启泉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李曼丽  
本文以十余年来通识教育理念和制度反思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对现有中国现实环境下的通识教育理念、意图的解释,探讨“通专结合”的理念和做法对深化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从而尝试性地探讨当前中国通识教育深化的可能路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廷柱  张静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东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近年来掀起了一轮通识教育改革热潮。国内30多所高水平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方案及境外典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显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呈现课程要求均衡化、选修课程模块化、教育内容方法化、教学方式对话化、任课教师专家化、教学组织小班化以及教育途径多元化等七方面基本走向。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朱伟斌  朱莉莉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技术传授为主导的印刷工艺课程教学遭遇困境。"通识型"印刷工艺课程以通识教育为理念,转变单一的技术传授,扩充知识面,多角度、多手段地锻炼学生多种能力,实行"通识型"印刷工艺课程教学,优化课程教学新内容,建立一个开放型的印刷工艺课程架构,有利于复合性、创新型人才培养。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陈乐  
写作课在美国高校普遍是必修性的、制度化的本科课程。基于以耶鲁大学为案例的研究发现:在理念与制度层面,耶鲁对写作课的价值认同已超越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而达至思维和品质的塑造层面;在课程与教学层面,耶鲁创设了多元多层、小班研讨的写作课程体系;在支持与服务层面,耶鲁构建了以"写作中心"为平台的"他助"体系和以"学生出版物"为基地的"自助"体系,从而为写作教育保驾护航。从一流大学的经验来看,写作课或可作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实质性抓手之一。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胡邓  张晓京  文书锋  
大学生是承担国家未来建设与发展任务的最宝贵人才资源,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避免自杀等严重危机事件的发生,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后继有人的重要措施。然而,现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一些不足,难以切实全面地提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少雪  洪作奎  
通识教育的内涵已从前科技时代对古典人文修养和百科全书式学者的追求 ,转化为塑造科技发达时代的合格公民 ,从而使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发生了相应变化。新兴起的跨学科综合研究型课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文化的对立倾向 ,成为当今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有力途径。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少雪  
通识教育在美国著名大学中已有较长的历史,其目的是突破工业化时代专门教育给人带来的在知识、能力及兴趣等方面的限制,强调大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以获得全面发展。本文选取了2003年在美国新闻周刊中排名前50位的10所公私立大学为对象,对各学校所实施的通识教育做一个比较详细的分析研究,以期发现其中的某些规律,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借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方明生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将推动"育人为本"理念下的课程创新。推进"人类科学"研究是国际上大学研究的一个动向,与此相关的"人类发展"课程以其学际的、注重实践研究等特点已成为教师与育儿专业人员培养的通识课程。需要深入研究、努力构建注重个案研究与实践研究能力培养的"人类发展"通识课程。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亚群  
郭秉文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杰出的育人成就享誉海内外,他认为:通识教育是"个体参与日常生活之准备",而非"为官员生活预备";学校教育变革应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加强科学教育,传承本民族教育精华,更新道德教育内涵;大学教育是双向的国际文化教育,而非单一的西方或中国文化教育。其教育实践表明:通识教育是学习者通向成功之路;推进通识教育需融合中西教育之长;大学教育应通专结合;教学课程需保持人文与科学的平衡。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建平  
现行的高考制度使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成为空话,过早的文理分科造成人才知识结构的“先天不足”,是难以从真正意义上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和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原因和巨大制度障碍。为此,提出采取“高考+高中会考”的模式,实行国家层面上的高考和省市(或各中学)会考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高考考试科目只设二门:语文和数学,实行全国统一试卷,统一时间考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恒亮  
通识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于上个世纪的40年代才开始引入我国,通识教育的作用一直受到高校的重视。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过于精细的专业划分已经打破了知识的完整性,导致大学生知识面的狭窄,以至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变革。当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尽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面临不少困境,这需要教师通过不
关键词: 通识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