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54)
2023(2876)
2022(2314)
2021(2553)
2020(1970)
2019(4706)
2018(4778)
2017(6449)
2016(5137)
2015(6136)
2014(6423)
2013(5111)
2012(4690)
2011(4498)
2010(4761)
2009(4008)
2008(3794)
2007(3496)
2006(3224)
2005(2997)
作者
(10013)
(8313)
(8298)
(8137)
(5259)
(4042)
(4002)
(3441)
(3225)
(3171)
(2991)
(2806)
(2706)
(2661)
(2646)
(2642)
(2551)
(2544)
(2532)
(2480)
(2389)
(2203)
(2134)
(1958)
(1954)
(1950)
(1901)
(1844)
(1818)
(1810)
学科
教育(20932)
中国(10618)
教学(7389)
理论(6931)
管理(6653)
(5196)
经济(5190)
(4224)
思想(4154)
政治(3988)
(3977)
研究(3975)
高等(3954)
学校(3928)
思想政治(3853)
政治教育(3853)
治教(3853)
德育(3833)
(3585)
改革(3526)
学法(3477)
教学法(3477)
(3429)
(3417)
企业(3417)
发展(3325)
(3202)
教育改革(2851)
学理(2744)
学理论(2744)
机构
大学(62704)
学院(52391)
教育(30010)
研究(22705)
(21208)
师范(21159)
师范大学(17734)
(15409)
科学(12320)
管理(11872)
教育学(11459)
职业(11354)
北京(11169)
(10608)
技术(10394)
理学(10172)
(10055)
(9933)
理学院(9868)
研究所(9613)
经济(9444)
管理学(9272)
管理学院(9127)
中国(8820)
中心(8555)
教育学院(8513)
(8415)
职业技术(7759)
(7524)
研究院(6840)
基金
研究(32078)
项目(30535)
教育(26014)
科学(25692)
成果(17556)
基金(17219)
社会(16492)
编号(16471)
课题(16004)
社会科(15121)
社会科学(15118)
(14365)
(14282)
(13585)
(13316)
国家(12986)
规划(11399)
科学基金(10500)
(10200)
研究成果(9947)
项目编号(9876)
大学(9407)
年度(9183)
(9098)
(9027)
教育部(8862)
重点(8702)
(8603)
(8296)
(8255)
期刊
教育(54170)
研究(31201)
中国(25203)
职业(11849)
(10941)
经济(10941)
技术(8790)
高等(7909)
大学(7499)
技术教育(7219)
职业技术(7219)
职业技术教育(7219)
高等教育(6900)
学报(6503)
成人(6060)
成人教育(6060)
(4974)
论坛(4974)
科学(4928)
图书(4833)
(4700)
管理(4287)
发展(4245)
(4245)
(4136)
教研(4124)
高教(4124)
比较(4017)
(3922)
职教(3803)
共检索到980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杜志强  陈时见  
通识教育是大学本科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在不断演进。反观大学通识教育的脉络及其内容精髓,大学通识教育不仅是研究知识、关爱未来生活的教育,更是培养人的价值理性、守护大学"精神家园"的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谷平  张丽  
通识教育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践。从通识教育观念的形成入手,系统论述通识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历程。研究发现,以塑造"全人"为鹄的的通识教育并没有摆脱名"扬"实"抑"的命运,究其原因,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尖锐冲突抑制了通识教育的健康成长。这种冲突正是通识教育改革中的主要矛盾,也只有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变"通专冲突"为"通专结合",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才能找到根本出路。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爽  李曼丽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大纲化改革使日本大学通识教育失去了制度上的保障,通识教育出现了整体的衰退。至今逾20年,日本大学对通识教育的反思与改革从未停歇。纵观代表日本最高教育研究水平的七所综合性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与实践:通识教育的目标由知识的广博涉猎升华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建构;通识课程产生量化收缩,通识课程内容边界的延伸也带着向专业教育妥协的痕迹,但通识教育已然成为大学本科阶段的核心要素之一固定下来,并且高水平大学重振通识教育已经在行动。通识课程"瘦身"的另一面是更关注教育的过程和互动,课程的挑战度提高;在全校教师共同承担通识教育的原则下,大学内部迫切需求加强统筹全校通识教育的运营管理。这些经...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韩益凤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精神,是现代大学对古典自由教育的继承和发展。然而,伴随"平庸时代"功利主义对大学教育的冲击,通识教育越来越多的强调实用知识,并表现出一种对研究理念的妥协和让步。最终,通识教育舍弃了传统自由教育理念中对理性自由、人生意义的探讨与追求,逐渐走向平庸。人文学科的式微与自由精神的缺失不得不说是现代大学通识教育所面临的严肃问题。回归自由,关注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是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应有之意,超越通识教育并走向自由高等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理念转型的关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魏传光  
本是为纠正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的通识教育,在实施中因理解上发生偏差正逐渐被"功利化",甚至产生异化。因此,我们亟需明晰通识教育的终极价值,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层面打破"横通",转向"统一学科性",体现基础性、经典性、对话性、人文性、反思性、实践性、价值性等基本精神与原则。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建平  
通过纵向剖析通识教育的概念、课程设置、目标以及通识课程的地位等问题以及横向比较国内外著名大学的通识教育实施情况,对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对通识教育概念的认知、课程地位、课程设置、课程建设、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的建议。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周采铭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与北京市卫生经济学会部分理事畅谈10年卫生改革和卫生经济研究 1989年9月6日,中国卫生经济学与北京市卫生经济学会在京联合召开部分常务理事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在郭子恒会长主持下,对10年卫生改革与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王学男  李五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促进教育公平问题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在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对教育公平的意涵及相关问题的理解及侧重也因社会发展阶段及背景而异,教育公平与效率、均衡、机会、质量和差异的关系以及主要矛盾也是不同的。教育公平的内涵是历史性的,并且有其自身一定的概念逻辑体系。对此问题的清晰化,将对我国全面实现教育公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将教育公平置于历史时空予以探讨。同时将教育公平的内涵和教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何佳敏  
人口老龄化将是今后我国较长一段时间的基本国情,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将引发多种问题,《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体现了我国对待老龄化问题的重视。老年教育是应对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作为老年教育主要形式的老年大学同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基于对1983-2019年即国内老年大学初创至今的相关学术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梳理老年大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反思其不足,关注老年大学的研究进程,展望老年大学未来研究发展。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新课改是新中国建立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基础教育改革项目,对我国教育影响深远。1998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的实验。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为此,教育部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在多方研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于2001年颁发试行。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吴宏超  范先佐  
教育供求不仅是一项基础理论研究,同时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热点问题。本文简要回顾了教育经济学对教育供求研究的进展和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并指出未来教育供求研究应更加关注教育供求的特殊性和教育供给方式的多元化,同时教育供求的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王义遒  
本文从中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出发,回顾了素质教育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指出将人看成人力资源用以发展经济、在基础教育中针对"应试训练"的扭曲现象和在高等教育中应对狭窄的专业教育弊端是提出"素质"概念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原由。文章概述了素质教育推行的艰辛与取得的成就,介绍了"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辨析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并从六个方面阐释了对"发展素质教育"的新思考,特别提出了对"素质"概念精确化的意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谭晓玉  
教育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初形成于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西德、美国和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开展教育法学的学术研究起步较晚,始于80年代初期。目前,就学科发育状况而论,教育法学在我国尚处于发育初期。本文将回顾我国教育法学研究已走过的厉程,简要概述其发展阶段及其各阶段的基本特征,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观点纷争加以评析,并在此基础上作一些方法论上的反思,旨在加速我国教育法学学科建设的步伐,促使我国教育法学早日“发育成熟”。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唐殿强  张淑玲  
教育类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对历史的回顾与现状的反思表明,教育类课程存在着诸多弊端,使之落后于世界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影响着教育类课程自身功能的发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达成,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推进,已成为高师教育改革的“瓶颈”。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李曼丽  
本文以十余年来通识教育理念和制度反思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对现有中国现实环境下的通识教育理念、意图的解释,探讨“通专结合”的理念和做法对深化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从而尝试性地探讨当前中国通识教育深化的可能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