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84)
2023(1748)
2022(1075)
2021(1070)
2020(838)
2019(1870)
2018(1857)
2017(3029)
2016(2174)
2015(2792)
2014(2747)
2013(2217)
2012(1968)
2011(1858)
2010(1796)
2009(1627)
2008(1507)
2007(1408)
2006(1264)
2005(1141)
作者
(4257)
(3565)
(3556)
(3540)
(2245)
(1748)
(1642)
(1412)
(1380)
(1337)
(1243)
(1172)
(1144)
(1140)
(1120)
(1105)
(1065)
(1059)
(999)
(995)
(922)
(917)
(879)
(856)
(848)
(848)
(847)
(844)
(790)
(717)
学科
教育(4754)
(4486)
经济(4481)
管理(3809)
中国(3381)
教学(2599)
(2415)
思想(2162)
政治(2149)
理论(2128)
(2126)
企业(2126)
思想政治(2109)
政治教育(2109)
治教(2109)
德育(2108)
业经(1993)
学校(1680)
产业(1641)
研究(1379)
信息(1373)
高等(1365)
总论(1356)
信息产业(1342)
学法(1318)
工作(1318)
教学法(1318)
地方(1148)
高等教育(1029)
(1019)
机构
大学(27012)
学院(21843)
研究(8313)
教育(6539)
(6518)
管理(6332)
经济(6283)
(5879)
(5818)
师范(5806)
理学(5358)
理学院(5248)
管理学(5004)
管理学院(4958)
中国(4655)
师范大学(4623)
科学(4387)
(3943)
北京(3919)
(3438)
(3413)
中心(3341)
研究所(3090)
(3086)
(3069)
业大(2804)
研究院(2664)
技术(2508)
科技(2501)
(2488)
基金
项目(14018)
研究(13204)
科学(11207)
基金(8475)
教育(8197)
社会(7813)
社会科(7261)
社会科学(7255)
(6460)
国家(6366)
成果(6346)
(6227)
编号(6093)
科学基金(5633)
大学(5457)
(5448)
课题(5296)
(4692)
基金项目(4206)
规划(4025)
项目编号(3851)
研究成果(3674)
(3491)
(3451)
高校(3437)
(3388)
重点(3370)
(3346)
(3297)
教育部(3167)
期刊
教育(14820)
研究(11652)
中国(9180)
(7463)
经济(7463)
大学(4149)
高等(4014)
学报(3425)
高等教育(3412)
图书(2922)
管理(2522)
(2480)
(2412)
职业(2398)
科学(2283)
书馆(2277)
图书馆(2277)
学学(2195)
成人(2174)
成人教育(2174)
农业(1829)
教研(1740)
高教(1740)
(1652)
金融(1652)
技术(1596)
(1448)
财经(1370)
经济研究(1339)
(1313)
共检索到402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光钦  
大学转型是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的历史选择和客观要求。但是,大学转型需要理性和自觉。转型的理性,首先需要转型理念的理性、转型精神的理性,进而达到转型决策的理性和实践操作的理性。大学理性促使着大学转型从理念的理性向实践操作理性的转型过渡。大学转型还依赖自身的精神自觉,并从精神自觉到行为自觉。精神自觉是大学转型的发展之根,它源于大学理性精神的形成;行为自觉是大学转型之干,其关键要素是制度自觉。大学的理性转型,客观上要求大学的转型行为应由市场决定,核心要素是行政权向学术权的转型。从本体论意义上看,大学转型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航标和大学结构性发展的一种文化形态。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李尧鹏  
理性自觉是主体自觉和理性把握,是精神状态,更是扎扎实实的实践行为。复旦大学图书馆近五年来提升理性自觉,更新理念,积极务实地推进服务转型、管理创新和馆员塑造,探索积累了图书馆转型发展的一些认识和实践素材。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秀兰  
“交往中的建构”是教学活动的生成机理。它彰显了教学活动的实践本性与文化品性,诠释了教学活动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凸显了教学活动的交往形式,揭示了教学活动的生成本质。从这一生成机理诊断我国大学教学活动,现实样态是一种不自觉状态下的“交往中的建构”。大学教学改革的理性选择应从不自觉走向自觉交往中的建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钱佩忠  宣勇  
大学发展史表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都是以文化自觉为基础和前提的。我国大学向来缺乏自治传统,忽视文化传承,背负着沉重的社会责任。唤醒大学文化自觉并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成为中国大学科学发展和实现卓越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的文化自觉包括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质和用先进的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成为社会良心以促进社会进步两个方面。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宣勇  
大学自发性的泛滥、自觉性的丧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对自身组织目的性的迷失与对学术性的漠视。大学保持高度的自觉并利用学术的力量是可以抵御与消解外部负面影响的。只有那些具有战略思维、国际眼光、懂得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拥有独特的高等教育理念、富有理想并执着的大学管理者,才有可能保持大学的自觉,以真正实现教育家办学。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胡弼成  李斌  
自觉本是主体的人的特有属性,但大学里主要是人的活动,这一类人的活动的自觉便构成了"自觉的大学"。大学自我的失位与迷失,大学独立性的沦丧,大学个性的缺失,呼唤大学"自觉"之精神。"自觉的大学"的形成在于政府实行宏观的控制和适度放权,让大学自身积极有限地实行自主管理;各大学能清晰地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培养文化的自觉和实现组织的自觉;大学内的领导者应该自觉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办出有特色的大学;大学内的知识分子应有"自觉"之精神,守护良知,恪守人格独立,做到学术自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栾兆云  
培养大学教师的文化自觉,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教师的文化自觉不仅包含对自身生命意义的自觉,而且包含专业意义上职业认同、专业反思和自我构建等三个层次的自觉。实现大学教师的文化自觉,需要强化文化育人、构建自然合作文化、追求理性的自我实现、担当社会文化的旗帜,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全面体现和践行文化自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吴洪富  
高深知识是大学的基础性材料同时也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由此大学、高深知识与社会之间就具有了内在的关联。这正是知识社会学的思维方式。基于知识社会学的分析框架,从大学产生时代的中世纪至今,人类社会的知识类型经历了形而上学型知识和科学型知识,并正走向文化型知识。这些知识类型在大学中分别表现为普遍与自由知识、资本知识和协商知识。大学知识的演变,使得大学从理性大学转变为学术资本大学,如今又出现了民主大学的雏形。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峻岭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些精辟的论断,不仅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之间的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赵学义  
大学权力关系之间不但存在着的一种制度约束,还存在着一种理性限制。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在彼此依赖的前提下,行政主体应该追求绩效,学术主体应该积极张扬自由精神,以自律与他律的完备性淡化权力意识凸显能力观念,借以实现权力间的互补和协调。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卓君  
文化自觉是在文化实践、文化创造和文化反思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文化自觉已成为一种文化观、一种富于深刻意涵的文化理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只有唤醒文化自觉意识,并在全社会蔚成风气,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获得坚实的基础和可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新生  
大学自诞生以来,无一不伴随时代的发展,承担着揽英才而育之的使命,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以其先进的时代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成果引领并参与支持着时代的进步,彰显着大学的文化品格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大学文化的自觉是大学与时俱进发展的内动力,就是能够敏锐而深刻地感知世事之变,理解现代大学使命的新的时代内涵,承载起培养担负未来社会重任的各种人才的任务,使受教育者具有国际意识并能够正确处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变化,有知识、有能力健康地生存。可以说,大学文化的自觉是导引我国当代大学发展建设的方向盘。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玉良  
涂又光先生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中国所办的大学应该办成"在"中国的大学(a university in China),还是中国"的"大学(a university of China)?这个问题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中国的"大学应该是在文化、思想和学术上独立自主的大学,应该是坚守并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大学。有学者认为,今天谈论大学改革和发展的人,"缺的不是‘国际视野’,而是对‘传统中国’以及‘现代中国’的理解与尊重"。说得也是这个道理。对中国的一流大学建设来说,文化的自觉是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早在现代教育与学术在中国兴起之初,就有不少有见识的教育家、学问家对"文化自觉"有所意识,呼吁光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章仁彪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及对大学文化功能的强调,关于大学文化的讨论正方兴未艾。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一种组织建构,大学本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但何以当下还需要重启大学文化的复兴呢?何谓大学文化?首先要问何谓文化?"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文化是人化,即人类活动留下的印记、痕迹。一般将文化分为器物、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同理,大学文化也需要这三个层面的建设。对大学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建孟  
大学学术团队管理的卓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与文化的平衡与协调。大学学术团队的利益需求是其生存的外在需要,学术化生存是其一种工作和生活方式,这种工作和生活方式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大学学术团队的内在品质:一是对物质利益的超越;二是对学术的忠诚。大学学术团队管理是要促进学术团队在学术化生存中的文化自觉。要达到学术团队的文化自觉,一是从职业向事业提升,二是从官僚体向共同体回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