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22)
2023(6732)
2022(5614)
2021(5149)
2020(4005)
2019(9098)
2018(8835)
2017(15746)
2016(9142)
2015(10734)
2014(11005)
2013(10257)
2012(9998)
2011(9581)
2010(9953)
2009(8678)
2008(8445)
2007(7850)
2006(7293)
2005(6958)
作者
(26048)
(21633)
(21511)
(20392)
(13854)
(10343)
(10003)
(8536)
(8341)
(7989)
(7386)
(7322)
(7033)
(6936)
(6753)
(6617)
(6588)
(6449)
(6313)
(6205)
(5913)
(5458)
(5310)
(5241)
(5058)
(4904)
(4900)
(4884)
(4543)
(4387)
学科
(39083)
经济(39047)
管理(20997)
(19562)
中国(16576)
地方(16234)
(14234)
企业(14234)
(11646)
业经(10603)
教育(10223)
地方经济(9375)
(8936)
理论(8443)
方法(8397)
农业(8309)
技术(7972)
(7755)
金融(7755)
(7739)
银行(7731)
(7658)
(7645)
教学(7276)
发展(6675)
(6642)
(6497)
(6458)
(6449)
贸易(6439)
机构
大学(128744)
学院(127897)
研究(49361)
(48071)
经济(46751)
管理(42788)
中国(35174)
理学(35056)
理学院(34492)
管理学(33720)
管理学院(33469)
(29585)
科学(29447)
(25311)
(24422)
师范(24245)
研究所(22601)
(22278)
(22079)
中心(21694)
(20125)
北京(19781)
教育(19605)
师范大学(19343)
(18503)
(17627)
技术(17035)
业大(16332)
财经(16285)
农业(15252)
基金
项目(76685)
研究(63688)
科学(59908)
基金(49548)
(41693)
国家(41191)
社会(37508)
社会科(35441)
社会科学(35435)
科学基金(34828)
(33138)
教育(32176)
编号(29157)
(27460)
成果(26233)
基金项目(25696)
(22849)
课题(22330)
资助(19618)
自然(19357)
(19051)
自然科(18883)
自然科学(18880)
发展(18737)
自然科学基金(18503)
(18355)
重点(17737)
项目编号(17486)
(16755)
规划(16737)
期刊
(64541)
经济(64541)
研究(48055)
中国(39224)
教育(37879)
(20483)
管理(17594)
学报(17174)
科学(16370)
(15316)
农业(14530)
大学(14442)
(14269)
金融(14269)
技术(13933)
业经(12112)
学学(11577)
图书(10580)
经济研究(9858)
职业(9546)
财经(8023)
(8011)
论坛(8011)
问题(7970)
(7647)
书馆(7518)
图书馆(7518)
(7274)
(7049)
科技(6758)
共检索到2232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一军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并迈向普及化,随着信息高速公路进入普通家庭、学习型社会逐步形成,"高深学问"作为大学存在的哲学基石和课程目标已经或正在失去其几乎所有的支撑条件:垄断身份消解、合法地位转移、主体需求丧失、制度环境恶化、机构功能分离。这些变化决定了当代大学教育哲学应由"高深学问"转向"个人知识"。作为大众化条件下大学课程目标的"个人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的个性化建构、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行动中的独特思路和方法、对知识价值与自我需要的意知以及理智信念与情感寄托等。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陈运娟  甄俊丽  
随着现代物流的不断发展,第四方物流(FourthLogistics,以下简称FPL或4PL)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概念首先在西方被提出来,很多人对此开展研究,企业也开始这方面的实践。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在中国发展FPL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春花  
行政化是现代大学遭遇到的一个现实性难题。大学行政化滋生和助长了大学中的功利化、庸俗化现象,使现代大学陷入"学术本位"与"官本位"的价值冲突、学术意志与行政意志的权力冲突、学术群体与行政群体的利益冲突境况。去行政化目的在于把异化为行政机构的大学还原为作为学术与文化机构的大学,彰显大学组织应有的学术特质或价值定位,永葆大学精神特质和学术品格,这也是现代大学良性运行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金声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图书馆因其所依附的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办学模式及办学规模上的特殊性,重点打造特色馆藏,走以特色求生存,以合作谋发展的馆藏建设之路,不仅十分必要而且独具优势。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吴明海  
康德从其唯心主义先验论出发论述了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问题 ,从而为其教育思想体系 ,也为德国教育学理论体系奠定了根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艳艳  刘锐  
国内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近年来具有发展迅速、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等特点,致使其课程建设受到影响,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科学化建设就愈显迫切和关键。文章在比较借鉴国外知名大学和国内职业发展课程建设优秀高校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将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方法、师资队伍、教学组织、教学条件等重要因素和环节分类并体系化,从内容建设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三方面来探讨职业发展课程科学化建设。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一军  
研究性大学现实的课程生态中,在制度性安排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广泛冲突,彰显了大学课程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的必要性。以服务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的大学课程,将秉持唤醒学生自我、丰富学术体验和促进理智生成的理念。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的大学课程开发,包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整体设计的正式课程、以丰富学生的学术经历为取向的隐性课程,课程实施表现为服务学生的行动学习。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存德  
本文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实践活动的负态效应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并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核心出发,阐述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巩胜利  
对“知识经济” ,人类有一万个理由去感知它未来的光辉灿烂和前程似锦 ,却没有半个理由能忽视它的深重灾难。现代科学 ,已经走向世界的两极 :有极大超乎寻常的魅力和利益 ,同时也有巨大超乎寻常的破坏力。以美国为先驱代表的“知识经济” ,在创造了世界至今的经济奇迹之后 ,回头又于3月10日、4月第一个星期、4月14日制造了另一大奇迹 :三次股市暴跌 ,共使美国股票综合指数下跌了34.3 % ,致使美国股票资本市场总额17万亿美元只剩下12万亿美元 ,比先前整整减缩了三分之一。美国这次股灾打着水漂、漂走的达5万亿美元 ,比日本股票资本市场总额的4万亿美元还要多 ,比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1999年国内...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高振宇  
竞争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它在童年阶段便普遍存在,竞争须具备相互排斥关系、以成绩为导向、基于标准或规则、有吸引力目标等特征,它对儿童的发展有利有弊。因为竞争与儿童哲学的关系密切,从而引起了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并逐步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论点或观点。“不可调和论”认为儿童哲学是合作的教育事业,以追求真理为目标,且竞争容易导致思想的同质化、产生对抗性言行,并存在隐蔽的性别歧视及压迫,因此反对将竞争引入到儿童哲学体系之中。“可兼容论”者则认为竞争与合作在本质上是可以共存的、实现哲学的进步需要以竞争为路径,且竞争可以促进儿童多元思考能力的发展,它也可以是友好的。本文则主张在竞合理论的框架下重构儿童哲学的实践,建议教育者设立共享共同共赢的目标体系、营造支持自主和反馈信息丰裕有效的竞合环境,以及组建相互关心与理解的亲密竞合伙伴关系。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匡和平  
现代化语境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合目的性在于其对农民和社会的发展价值无以替代。在中国语境中,其合规律性则在于必须由党的"倡导"和政府的"引导"。积极发挥该组织的作用内在地要求在把握其本质属性的基础上,理清政府与其利益关系,消除体制性障碍。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攀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人数激增,新的就业形势下,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严峻的就业形势对高等院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寻职业指导的规律,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及时、全面、科学的指导,成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任务。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会先  李松林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在我国是一门新兴课程,其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出现是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一步步发展的结果,课程的名称、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等核心概念是课程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厘清的内容。由于课程的新兴性及域外性,探索本土化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檀钊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本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课程管理缺乏规范性、课程安排不合理、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教学方式缺乏创新以及课程保障体系缺位等。进行课程改革需要明确课程的公共必修课性质,将课程交由招生就业管理部门管理,合理设置和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和强化课程的适应性,创新教学方式以及建立课程保障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