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61)
2023(3642)
2022(3021)
2021(2902)
2020(2329)
2019(5328)
2018(5037)
2017(9068)
2016(5338)
2015(6423)
2014(6505)
2013(6032)
2012(5422)
2011(4923)
2010(5073)
2009(4779)
2008(4794)
2007(4375)
2006(3844)
2005(3378)
作者
(14666)
(12323)
(12107)
(11661)
(7622)
(5933)
(5801)
(4992)
(4705)
(4415)
(4195)
(4193)
(3837)
(3809)
(3799)
(3708)
(3571)
(3561)
(3547)
(3459)
(3215)
(3001)
(2968)
(2949)
(2784)
(2768)
(2741)
(2696)
(2521)
(2501)
学科
(19133)
经济(19118)
管理(15689)
(14125)
(12988)
企业(12988)
方法(8789)
数学(7368)
数学方法(7235)
教育(6506)
中国(6401)
(5505)
理论(5135)
(4840)
业经(4732)
(4083)
财务(4075)
财务管理(4069)
(4011)
企业财务(3872)
(3864)
地方(3627)
教学(3623)
(3546)
农业(3268)
环境(3255)
(3019)
技术(2967)
工作(2886)
(2885)
机构
大学(79774)
学院(73879)
管理(28501)
(26171)
经济(25453)
研究(24771)
理学(24604)
理学院(24298)
管理学(23777)
管理学院(23636)
(17037)
中国(16222)
科学(15037)
(12999)
师范(12927)
(12797)
(11781)
(11535)
北京(10976)
研究所(10734)
中心(10723)
教育(10703)
业大(10689)
师范大学(10469)
(10224)
财经(10215)
(9489)
(9238)
(8883)
农业(7816)
基金
项目(49850)
研究(39471)
科学(39364)
基金(33913)
(28612)
国家(28309)
社会(24547)
科学基金(24448)
社会科(23085)
社会科学(23075)
(20616)
教育(20417)
(17511)
基金项目(17218)
编号(16649)
成果(15036)
自然(14499)
自然科(14120)
自然科学(14116)
自然科学基金(13830)
资助(13710)
课题(12861)
重点(11625)
大学(11470)
(11394)
(10592)
(10557)
项目编号(10390)
(10350)
规划(10128)
期刊
(28736)
经济(28736)
研究(25763)
教育(20711)
中国(18596)
(11209)
学报(11118)
科学(10018)
大学(9947)
管理(9707)
(8837)
学学(7683)
技术(7096)
农业(6290)
图书(5473)
财经(5152)
业经(4633)
高等(4625)
(4443)
经济研究(4286)
(4216)
统计(4163)
职业(4158)
书馆(4020)
图书馆(4020)
科技(3943)
技术经济(3934)
高等教育(3921)
(3830)
金融(3830)
共检索到1141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荀振芳  
评价是一种基于事物认知的价值判断活动,好的评价活动是评价活动的目标性、科学性、有效性和效益性的完美契合。研究从WSP(物理-事理-人理)社会系统方法以及价值分析的双重维度出发,剖析大学评价活动的评价状态与价值事实,同时以学科评估为例分析探讨大学评价体系的"价值建构",反思其成就、经验与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双一流"建设中大学评价的价值选择:评价活动要把关注人的进步与发展体现渗透在评价过程的每一环节,倡导发挥大学评价的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以高质量内涵发展为核心推动大学评价思想、理念、技术、方法的全方位进步与持续的改革创新。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洪才  
大学自治是大学治理的内在逻辑,也是大学治理的原型。大学自治在近代化过程中逐渐演变成国家主导型、专业中介型和社会参与型三种治理模式。二战后,美国大学开始领导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其大学治理模式也逐渐成为大学治理的典范而被其他国家所效仿。美国大学的成功就在于大学自治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在大学治理上凸显了社会参与、专业自主、政府引导、公共选择与大学自治相结合的特色,形成了一种多元治理结构。对于我国大学而言,社会参与治理是遏制大学行政化趋势蔓延的一种有效选择。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院  
高等教育质量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学习,学生评价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大学生学习成果生成的影响因素、外部需求对大学生学习质量的诉求以及评价活动与学生主体发展的良性互动是开展大学生学习评价的逻辑,基于此逻辑审视现有的对大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成果以及职业能力评价的实践活动,认为大学生学习评价活动需从三个方面加以优化:数据来源多样化,实现学生学习评价的"客观性";学习评价与社会需求对接,建立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测评体系;突显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与职业发展。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贾万刚  王舒  
中西方大学有各自的生成逻辑。西方大学的生成在于"城市"、"文化"、"知识分子"三者的相互作用;中国大学生成的外在逻辑是"教化",内在逻辑是"明明德"。近现代以来,中西方大学都有各自的发展。中国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除了借鉴西方的经验以外还要正视自己的传统,要根据自身的生成逻辑以求发展。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杜国用  杜国功  
以中央企业重组为分析对象,提出包括分析前提、目标体系、对象要素和实现机制的分析框架,可由此对中央企业重组的垄断与竞争、资本集聚集中与中央企业做强做大、地方与国际等应有的逻辑视角进行探讨,进而能较为全面地对中央企业重组进行系统地思考,以求对中央企业重组的开展有所参考。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强远  赵浩云  叶杨  
作为区域协调的重要政策抓手和资源空间配置的典型组织形式,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要素、企业和项目入驻,成为产业集聚空间载体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是中国最为重要和成功的区域发展战略之一。基于中国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基本逻辑与特征事实,以及“国家-城市-开发区”层面测度数据,本文从产业属性、企业特征、集聚理论、产业链布局等视角实证检验了中国开发区招商引资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偏好。研究发现,从产业属性来看,开发区招商引资既重视国家和地区战略规划的引领作用,还注重国家和地区产业禀赋的现实基础;从企业属性来看,开发区招商引资时倾向于选择产值高、技术创新强、外向型的企业,而非税收与就业创造强的企业;从集聚理论来看,开发区偏向于选择集聚外部性较强产业的企业;从产业链布局来看,开发区招商引资既强调围绕现有产业链环节以巩固现有优势,也强调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以发挥产业链竞争优势。本文认为,开发区招商引资时强调国家和地区战略规划引领、注重现实产业基础、依据集聚外部性理论、重视企业竞争优势、围绕产业链固链延链,这是中国开发区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本文为认知中国开发区的运行逻辑提供了理论释义和微观证据。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白文周  
通过分析跨国经验,我们发现了转移支付结构选择中一些被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一,转移支付无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各种目的使用相同转移支付;第二,对融资目的而言,非专项转移支付通常较专项转移支付更有效率;第三,目标于税收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设计应以实际税收和实际支出等不易受接受地政府行为的影响的指标为基础。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经伟  姜能鹏  李欣  
政策性金融是一种政府与市场相结合、财政与金融相兼容、有效缓解生态产业"强位弱势"与融资约束的有效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中资金"双缺口"是我国在现代金融体系中构建"绿色金融"的基本逻辑和出发点。坚持政策性金融属性、追求公益性和逐利性平衡、弱化行业"绿色标准"和专业第三方"绿色标准"评价机制的最优边界,是完善"绿色金融"制度的主攻方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朴雪涛  
"大学中国模式"是我国大学独特发展理念、独特制度安排和独特发展经验的综合体。它已得到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证明。其基本特质是:大学理念超越了"政治论"与"认识论"两种高等教育哲学的分野;外部治理形成了"强中央与强地方"、"强政府与强大学"并存的分权模式;动力结构形成了"四力合一"的系统;内部治理体现了集中领导与分布式管理的结合;发展策略上坚持实践理性和渐进式改革。大学中国模式具有重要的文化效应,有助于建立高等教育文化自觉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熊兴  余兴厚  黄玲  
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更多地体现在统计数据上的均等化,表象上的均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均等,在城乡间、不同群体间还存在"被均等化"现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地落实,需要提升其可及性,解决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具有地理可达性、服务可获得性、经济可承受性、品质可接受性等特征。因此,基于目标导向,从资源配置、提供方式、成本分摊、质量体系等方面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提升的实现路径,有利于提高供给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需求端人民群众满意度及获得感。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晏维龙  
专业教学的组织机构是院系,而课外培养计划实施的主体则是书院。要想学生在学习发展中获得提高,需要在各个层次上打破课堂与课外之间的界限。书院制改革的首要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让书院发挥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多大程度上把整个校园而不是仅仅把教室作为学生学习社区。对此,我们有必要突破传统教室的概念,把学生的宿舍生活、课外经历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俊宗  
学术是大学的本质所在,是大学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根据。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主线,将其他学术活动有机联系起来的学术机构。大学职能的演进是学术潜能与日益丰富的社会需要相互作用的结果。学术活动的特点与原则规定着大学的实存状态与行为规律。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建华  
学科是大学的基础。大学的变革就是从大学到学科,再从学科到大学交互作用的过程。无论是在知识还是在制度层面上,学科的逻辑永远是分裂主义的,大学的逻辑则是多科主义的。学科分裂的逻辑导致了分科的大学,大学的多科主义则导致了学科的松散联合。今天大学变革的目标应是在跨学科学科与跨学科大学的制度框架下,使学科成为大学的学科,而不仅是在大学里的学科;使大学成为基于学科的大学,而不只是拥有某些学科的大学。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光钦  
大学组织是由学者群体组成的以具体实施高等教育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种实体性学术机构。因此,大学组织有其自身的逻辑行为,即:符合大学组织自身发展规律的应然行为。这是大学组织所具有的独立性、创新性等基本属性的开放性、复杂性等基本特征所决定的。警惕和避免大学组织的非逻辑行为,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高校办学效益的提升。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龙宝新  栗洪武  
大学的最佳隐喻是"生命体",大学的生长逻辑是由基因向血统、再到形体的自然演绎。大学的发生、发展、成形离不开思想的自我建构与物化外化的内在双向运动。从思想创造的基因到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血统,再到形神兼具、动态变异的形体,构成了大学这一特殊社会生命体的生长逻辑与发展轨迹。大学的基因与血统是大学在发展历程中保持高度自我统一的精神气质,是校正大学具形化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变异与蜕化的利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