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1)
2023(1092)
2022(908)
2021(952)
2020(797)
2019(1701)
2018(1797)
2017(2596)
2016(1915)
2015(2451)
2014(2513)
2013(1946)
2012(1726)
2011(1632)
2010(1685)
2009(1525)
2008(1489)
2007(1362)
2006(1225)
2005(1104)
作者
(3855)
(3222)
(3180)
(3132)
(2097)
(1567)
(1533)
(1260)
(1258)
(1254)
(1118)
(1082)
(1055)
(1039)
(981)
(976)
(970)
(951)
(930)
(915)
(895)
(859)
(790)
(779)
(764)
(753)
(742)
(704)
(701)
(673)
学科
教育(4990)
管理(3111)
中国(2717)
教学(2594)
思想(2337)
政治(2319)
思想政治(2264)
政治教育(2264)
治教(2264)
理论(2250)
德育(2248)
(2147)
经济(2144)
(1829)
(1721)
企业(1721)
学校(1605)
研究(1458)
工作(1379)
学法(1353)
教学法(1353)
高等(1298)
高等教育(1040)
方法(978)
学理(850)
学理论(850)
(822)
数学(737)
图书(733)
(717)
机构
大学(24702)
学院(18805)
研究(6928)
教育(6596)
(5626)
师范(5612)
(5499)
管理(5172)
师范大学(4537)
理学(4454)
(4397)
理学院(4320)
经济(4148)
管理学(4036)
管理学院(4000)
科学(3912)
北京(3751)
(3609)
中国(3567)
(2909)
(2869)
中心(2804)
(2729)
研究所(2559)
业大(2552)
图书(2497)
书馆(2446)
图书馆(2445)
(2380)
技术(2263)
基金
项目(11691)
研究(11058)
科学(9187)
教育(7447)
基金(6896)
社会(6100)
成果(5776)
社会科(5619)
社会科学(5617)
(5205)
大学(5175)
编号(5173)
(5158)
国家(5081)
课题(4704)
(4695)
科学基金(4412)
(4233)
研究成果(3430)
规划(3426)
基金项目(3337)
项目编号(3324)
高校(3090)
(2972)
(2961)
(2897)
资助(2856)
(2842)
重点(2773)
(2744)
期刊
教育(14991)
研究(10405)
中国(9217)
(5249)
经济(5249)
大学(4255)
高等(4037)
学报(3640)
高等教育(3445)
图书(3165)
书馆(2484)
图书馆(2484)
管理(2340)
学学(2296)
职业(2293)
科学(2207)
(2156)
成人(2124)
成人教育(2124)
(2088)
教研(1727)
高教(1727)
农业(1647)
技术(1500)
(1270)
(1245)
(1156)
论坛(1156)
财经(1139)
科技(1124)
共检索到370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郭峰  孙士宏  
大学在实现跨越发展的同时,需要重塑大学的自我批判精神,无论是当今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亦或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的客观需求,都凸显出大学自我批判精神的不可或缺,重塑大学的自我批判精神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重塑大学自我批判精神的举措包括:理性认识和处理大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坚持对高深知识的理性探究;维护大学自治,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尊重大学教师作为大学自我批判精神的主体地位。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郭峰  栾兆云  
自我批判精神是大学教师的本真精神特质。但在高等教育面向市场背景下,大学教师的自我批判精神存在逐渐被弱化的倾向。大学教师理应通过坚守对高深知识的理性探究、守护学术自由、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完善教师评价机制等举措强化自我批判精神,促进专业发展,提升教育素养,承担起大学教师的责任,不辱大学教师的使命。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顾瑾  
以质询、反思、否定、创造为基轴的德育批判是德育实现时代跨越、增促社会进步、谋求人的发展的重要环节。对德育批判精神的探讨,不仅是为了呈现一种德育的精神诉求,也是为了揭示与形成一种更为深刻有力的批判教育的品质。本研究认为:加强德育实践的批判性检视、培育德育主体的批判性人格、弘扬德育的社会批判精神,不仅是德育实践的理性之声、德育主体的生成之道、德育功能的实现之基,也是造就批判性公民的重要进路。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赵婷婷  邬大光  
近年来 ,大学批判精神成为大学理论研究和思想研究的热点。如何认识大学批判精神在现代大学中的地位 ,有必要对西方大学批判精神的历史发展及本质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基于这种思考 ,本文对西方大学批判精神的发展进行了历史分析 ,期望从大学理想、追求的意义上来理解大学批判精神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应强  
大学精神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是我国社会发展转型及其触发的高等教育转型的一种表现。大学精神的传统在现代遭遇到严重挑战,必须重建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重建,需要对现代大学进行准确定性与定位,需要守望大学的精神传统,需要注入时代精神的质素。知识分子在大学精神重建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提升人性、教化社会、泽被人类是现代大学文化使命的核心和根本。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罗士俐  
外部性理论一直受到质疑和批判。该理论核心概念模糊不清,价值功能定位错误,不能很好解决其试图解决的实际问题,若不对其价值功能加以重塑,确实存在被交易成本和合约理论取代的危险。将外部性理论的价值功能定位于:揭示侵害事实的客观存在;使公平与效率、政府干预与自由市场获得更优或最优均衡。作此重塑,将使该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妍  李裕琢  
公司债权人保护背后折射出的是公司的信用问题。信用的演进背景与具体形态,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关系到制度、从身份到契约、从人格信任到系统信任的流变过程。在公司法领域,长久以来,资本信用命题取得了支配性理论话语地位,众多公司制度的具体展开皆以此为滥觞。然而,这一命题却存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抵牾、规范与现实上的错位,对公司债权人的保护并无建树,有必要予以重新审视。为此,通过对信用的源流进行考察,对资本信用命题祛魅和反思,进而构建起基于信用观的公司债权人保护的新路向: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来维护信用,通过出资机制来彰显信用,通过信息公示机制来披露信用,通过契约机制来约束信用,通过保险机制来担保信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肖庆华  
社会批判是伴随大学而生的本质属性,也是大学存在并延续至今的根本,其独特的批判功能使之区别于政府及其他机构。今天的大学社会批判缺乏知识深度、文化底蕴、思想高度和精神引领,正走向全面庸俗化。大学社会批判的庸俗化与市场、政治和大学自身等因素有关。还大学以生存之道,就要坚守大学的社会批判品性,使大学成为社会思潮的引领者、社会危机的警告者、核心价值的守望者和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亮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基本运动规律和一般发展趋势逐渐表现为资本周转的加速及其空间运作范域的减缩。数字化、虚拟化和智能化引发的资本加速流通和循环导致西方社会经济系统发生前所未有的高频震荡——生产、交换和消费的世界都倾向于快速运转,而关涉资本流通的劳动力创造、价值实现、价值链建构以及“一般生产条件”塑造的不断异变集中映现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协同性加速变化。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的辩证关系逻辑,才能超越传统数字商品“生产论域”的批判界边、突破数字资本附身“生产领域”的认知闭环,净除资本增殖逻辑在流通领域“视而不见”的理论盲点。统一数字技术的演变逻辑与资本流通的加速逻辑相将激活多维视域批判性探赜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运动的变化、危机与规律。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潘艺林  
批判诠释论在西方虽然只是一种非主流的社会理论 ,影响却很大。我国学者时有介绍 ,但尚未紧密结合国内教育研究的具体问题加以深入研究和运用。为此 ,本文针对近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论述了它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指出 :它不仅能提供方法论基础 ,而且可启示教育研究“少炒时髦”、增强问题意识并通过净化概念等工作而引导教育行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振天  
历史上,大学社会批判曾经历了道德主义、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立场的顺序发展。当代中国,大学社会批判立场趋于多样化,但批判意识趋向淡化。重树大学社会批判立场,必须直面社会的现实生活,直面现代社会的发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彭泽平  徐辉  
批判不仅是大学的内在本性和重要功能,也是大学教学的应有向度和根本品性。大学要胜任知识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与发挥自身批判功能等任务,就必须守护大学教学的批判品性,大力倡导理性的"质疑"与"反思",推动大学教学从单纯"传承"向"探究"转型并承担起反省与评论社会的责任,使大学课堂突破固守僵化的范式束缚,成为思想的历险、怀疑和辩论的场所以及涵养师生批判、创新精神及其能力的教育空间,进而使大学不断为社会发展与变革提供新的精神资源、创新思维及其创造力。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于滨  
大学文化是与大学相伴而生客观存在的文化形态,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当前,大学文化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功利性、行政依附性和冲突性。要使大学文化充分发展,必须不断加强大学文化的生成性、独立性、学术批判性和包容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振天  杨雅文  
大学知识的高深性、专门性、公共性与游移性,是大学社会批判的可能性前提。大学社会批判不可避免地遭遇知识的真理性、纯洁性与知识的现实性、实践性的矛盾,只有坚持从学术立场、良知和正义优先原则出发,才能保证大学社会批判的道德要求。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卢忠耀  陈建文  
为探讨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与学习心理及行为的关系,采用问卷测量437名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成就目标定向、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习投入,结果表明:(1)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整体良好,但思维的自信与成熟度水平不高;(2)批判性思维倾向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业自我效能及学习投入;(3)批判性思维倾向通过掌握趋近目标定向、学业自我效能形成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学习投入,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74.19%。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