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12)
2023(10727)
2022(9252)
2021(8569)
2020(7509)
2019(17468)
2018(17686)
2017(33446)
2016(18982)
2015(21609)
2014(22029)
2013(21325)
2012(19789)
2011(18136)
2010(18511)
2009(17640)
2008(17945)
2007(16232)
2006(14295)
2005(13258)
作者
(54029)
(45364)
(45306)
(43600)
(28662)
(21632)
(20909)
(17685)
(17125)
(16249)
(15423)
(15196)
(14567)
(14517)
(14312)
(14046)
(13956)
(13509)
(13281)
(13073)
(11621)
(11316)
(10938)
(10300)
(10278)
(10264)
(10241)
(10228)
(9151)
(8970)
学科
(74809)
经济(74699)
管理(57817)
(54172)
(45856)
企业(45856)
方法(33588)
数学(28949)
数学方法(28692)
(24418)
(21877)
(21498)
中国(21446)
业经(17362)
(15924)
(15874)
(14929)
财务(14899)
财务管理(14858)
企业财务(14128)
农业(13787)
(13369)
银行(13332)
地方(13233)
(13195)
贸易(13190)
理论(13189)
体制(13009)
(12812)
(12643)
机构
大学(277469)
学院(270762)
(112049)
经济(109637)
管理(101324)
研究(92298)
理学(86698)
理学院(85677)
管理学(84243)
管理学院(83694)
中国(69267)
(58391)
(56435)
科学(54652)
(47046)
(45599)
财经(43540)
(43177)
研究所(42174)
中心(41762)
(39338)
业大(39263)
(37453)
北京(37130)
师范(37071)
农业(35560)
经济学(35210)
(33030)
(33003)
财经大学(32096)
基金
项目(172702)
科学(135894)
研究(128999)
基金(124334)
(107097)
国家(106190)
科学基金(90732)
社会(81693)
社会科(77251)
社会科学(77226)
(68050)
基金项目(65661)
教育(62356)
(57381)
自然(57194)
自然科(55800)
自然科学(55781)
自然科学基金(54818)
编号(53052)
资助(50752)
成果(45798)
(39909)
重点(39589)
课题(37794)
(36572)
(36175)
(36136)
大学(34745)
教育部(34628)
(33738)
期刊
(127469)
经济(127469)
研究(86317)
中国(59891)
(47554)
学报(42683)
(41457)
教育(39711)
科学(38124)
管理(37986)
大学(33709)
学学(30393)
农业(26887)
(25587)
金融(25587)
技术(23258)
财经(23039)
业经(20245)
经济研究(20108)
(19809)
问题(17113)
(14366)
(13501)
(13485)
技术经济(13382)
理论(12948)
图书(12489)
财会(12183)
商业(12027)
科技(11738)
共检索到4168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朱艳  林杰  
大学组织结构是大学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是大学在内部发展张力和外部发展诉求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制度化形式。大学组织结构变革是一个历史的、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动力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因而,组织结构变革是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大学组织结构变革要彰显学术权力、促进协同育人的开展、提高管理效率。知识生产与发展方式变迁形成的原动力、社会需求形成的推动力、破除自身积弊形成的内驱力以及国家政策导向形成的感召力共同构成了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动力机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金帷  
教师对于"卓越教学"的追求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动力。基于某"985工程"高校A学院近7年来为提升教学质量所做的教学组织、教学制度层面的改革研究表明,"卓越教学"的动力源自重塑组织行为、流程和文化的制度设计,而不仅是激励和利益机制的设计。大学组织内部的改革要尊重大学的组织文化特性。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改革必然会打破现有的惯性,并带来巨大阻力,改革倡导者和实施者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炎轩  
学校变革的动力机制是指影响学校变革发生和发展的诸动力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或过程。学术界对学校变革的诸动力因素进行了分类和分析,而对学校变革诸动力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或过程等深层动力机制缺乏研究。本文的研究表明:综合互动是学校变革诸动力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差异概念化、概念文化化和文化制度化是学校变革诸动力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巫孝君  
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利用、整合、行为悖论是学习空间变革的现实动因,大学学习范式转化、学习行为分化、学习技术进化等外因和物理空间局促、数字空间无序、混合空间区隔等内因与学习空间服务竞争共同构成学习空间变革的动力机制。国内外典型案例表明大学图书馆在空间内涵上由资源本位转向学习本位,在空间地位上由容器边缘转向活动中心,在空间治理上由延续传统转向谋划未来。为此,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进程中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大势,明晰大学学习原理,发挥学习技术巨大潜力,认清学习空间深刻内涵,树立服务意识以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丁红  刘珽  曹鸿骅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能制造的人才支撑系统。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社会认知偏差较大、管理"政出多门"、系统之间兼容性差、资源集聚效益较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社会环境、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多元发展的"动力"博弈与形成视角,寻求解决方案。通过市场因素的"混合驱动"、教育系统的"四轮驱动"、人才多元发展的"内在驱动",形成职业教育多部门协同共治的局面,激发办学主体的内驱力,构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动力模式,促进职业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果艺  
产业结构转换需要有较强的动力机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迅速升级换代,主要是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动力机制形成的合力。今后,我国产业结构转换的动力机制同样强劲,促使产业结构转换更加明显。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雅鹏  
农业结构调整的发生与发展 ,主要是因为有本质相同、规律相似的内外在动力机制。主要包括 :产需平衡机制、利益均衡机制、产业协调均衡机制、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社会利益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机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欧阳杰  苏千  
随着我国临空经济的持续发展,航空城逐渐成为区域空间发展中新的增长极,推动着机场地区的城市化进程。通过对国内外航空城的发展概况进行归纳总结,研究航空城在空间演进过程中存在的自身规律,进而对航空城空间结构演进过程中的动力机制以及演进路径进行详细分析,并以上海虹桥商务区及其周边的大虹桥区域为例进行实例验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欧阳杰  苏千  
随着我国临空经济的持续发展,航空城逐渐成为区域空间发展中新的增长极,推动着机场地区的城市化进程。通过对国内外航空城的发展概况进行归纳总结,研究航空城在空间演进过程中存在的自身规律,进而对航空城空间结构演进过程中的动力机制以及演进路径进行详细分析,并以上海虹桥商务区及其周边的大虹桥区域为例进行实例验证。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金芳  
世界生产体系的变革与重组是20世纪末以来全球化经济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内容。本文从技术、制度和企业战略三维视角揭示影响当代世界生产体系变革的动力因素,提出正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根本性地改变了各国企业间组织和生产的传统联系,引发了世界生产体系的多重变革。本文进而通过对跨国公司、母国政府、东道国政府和多边机构间互为作用的四角双层谈判关系的考察,论证了四个行为主体正向、反向、合作和约束作用于当代世界生产体系变革的动力机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郝英奇  刘金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黄省志  
文章分析认识了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内涵和各学科角度的研究进展,从"显性"和"隐性"框架分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要素和机制,并进行了阐述说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梦丹  朱桂龙  马文聪  
在自组织特征约束下,基于创新过程将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各合作主体的合作关系分为研发阶段和生产与商业化阶段均不合作、研发阶段合作但生产与商业化阶段不合作、研发阶段不合作但生产与商业化阶段合作、研发阶段和生产与商业化阶段均合作四种情形。以企业、学研机构等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动力在于博取收益为假设,对四种情形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构建了四个博弈模型,探寻了其纳什均衡,并对在四种情形下各主体合作程度对收益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合作主体搏取收益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只有有益于获得稳定的收益,其合作关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梦丹  朱桂龙  马文聪  
在自组织特征约束下,基于创新过程将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各合作主体的合作关系分为研发阶段和生产与商业化阶段均不合作、研发阶段合作但生产与商业化阶段不合作、研发阶段不合作但生产与商业化阶段合作、研发阶段和生产与商业化阶段均合作四种情形。以企业、学研机构等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动力在于博取收益为假设,对四种情形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构建了四个博弈模型,探寻了其纳什均衡,并对在四种情形下各主体合作程度对收益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合作主体搏取收益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只有有益于获得稳定的收益,其合作关系才会更加深入和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