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86)
- 2023(2915)
- 2022(2436)
- 2021(2466)
- 2020(2220)
- 2019(4950)
- 2018(5024)
- 2017(8522)
- 2016(5512)
- 2015(6760)
- 2014(6930)
- 2013(6580)
- 2012(5971)
- 2011(5333)
- 2010(5597)
- 2009(5466)
- 2008(5875)
- 2007(5827)
- 2006(5283)
- 2005(4930)
- 学科
- 管理(24477)
- 企(18512)
- 企业(18512)
- 业(17429)
- 济(13277)
- 经济(13258)
- 财(8056)
- 教育(7956)
- 理论(7756)
- 务(6150)
- 中国(6136)
- 财务(6126)
- 财务管理(6108)
- 企业财务(5784)
- 方法(5765)
- 制(5269)
- 业经(5164)
- 和(4824)
- 策(4655)
- 教学(4188)
- 划(4094)
- 学(4080)
- 经营(3975)
- 银(3902)
- 银行(3902)
- 文化(3723)
- 人事(3686)
- 人事管理(3686)
- 行(3558)
- 决策(3547)
- 机构
- 大学(79691)
- 学院(73175)
- 管理(27506)
- 研究(21496)
- 济(21345)
- 理学(20573)
- 经济(20413)
- 理学院(20223)
- 管理学(19840)
- 管理学院(19629)
- 京(18191)
- 中国(18112)
- 财(15597)
- 江(14333)
- 范(14210)
- 师范(14159)
- 科学(12529)
- 北京(11976)
- 州(11779)
- 教育(11317)
- 师范大学(11148)
- 所(10707)
- 财经(10681)
- 中心(10136)
- 经(9459)
- 研究所(9159)
- 系(8109)
- 省(8092)
- 公司(7998)
- 技术(7831)
- 基金
- 项目(35879)
- 研究(31416)
- 科学(27343)
- 基金(22721)
- 家(17893)
- 社会(17682)
- 国家(17619)
- 教育(17065)
- 社会科(16500)
- 社会科学(16491)
- 成果(15263)
- 科学基金(15081)
- 省(14929)
- 编号(14709)
- 划(12625)
- 基金项目(11509)
- 课题(11435)
- 年(10094)
- 大学(9711)
- 项目编号(9659)
- 资助(9374)
- 性(8565)
- 规划(8409)
- 研究成果(8370)
- 自然(8326)
- 自然科(8096)
- 自然科学(8096)
- 重点(8051)
- 部(8030)
- 自然科学基金(7946)
共检索到1385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欧阳康
大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存在物。大学文化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不是一个自发的和自然的过程,而是一个主体性探索与实践过程,是对于大学的本质和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等的科学认识、自觉设计与自主创造过程。因此,研究大学文化,离不开对于大学文化的有效形成和发展机制的探讨。而大学管理则是形成、传承、构建、更新、发展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在机制。通过对于大学文化构建的管理机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英杰
耶鲁大学是世界著名大学,其发展道路独具特色:在保守中创新,在稳定中发展。耶鲁大学在培养目标上,坚持高起点,高定位,培养领袖人才;在教育上,坚持自由教育,坚持教学优先,本科学院第一;在管理上,坚持教授治校,大学内部分权,校友参与;在制度建设上,坚持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在发展战略上,坚持优质第一,规模控制,累进变革。耶鲁大学文化品格的核心是保守。有了大学的保守,才使得大学创新型人才辈出,创新成果不穷。认识大学的保守文化,才会按规律办学,才会对大学的变革抱以合理的期待。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创
大学传统与保守的文化品格形成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其发展与升华的最高境界是自由,自由教育是其精神内核。大学传统与保守文化品格的形成与超越,必须坚持自由探索的原则,坚持“教育重于教学”的思想,保守人文教育传统,实现自由教育与职业性教育的调和发展,达到保守性与进取性的均衡和谐状态。
关键词:
大学 传统 保守 自由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曾德聪
管理,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一种知识体系,一种复杂的探索领域,一种涉及广泛的社会职能,一种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体。管理,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有宏观、中观、微观的,有高级、中级、初级的,有战略、战术、战役的;按门类来说,有诸如经济、军事、科技、行政、教育、人事、信息的,按管理方法手段来说,有会计、统计、计划、财务、计算机应用以及作为总体的、综合的、系统工程、管理工程、管理科学等等。这就构成了一个纵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朱海风
英国著名学者阿什比指出:"大学兴旺与否取决于其内部由谁来控制。"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和成长,均与这些大学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某位成绩卓著的领导者相关。大学领导者(主要指党委书记和校长)承担着引领一所大学良性运行、革故鼎新、进步发展的重要职责,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学领导者的素质和品格对一所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转型、大提升进程中,大学领导者应从"五气":即文气、正气、底气、大气和锐气着力,全面加强品格修养和形象塑造。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宗义
当代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有科学的研究前提。为此,需要弄清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了解基础的发展环境,理解根本的活动规律。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形成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氛围。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陆俊杰
大学章程一直是大学设立和治理的制度性基点,在对大学章程的功用与价值进行"现时态"的理论抽象时,还应从本质意义上回归高等教育真实环境并把握大学章程内在意蕴和潜在特质。从历史视角看,大学章程的生长根植于权利发展轨迹;从形式视角看,大学章程的规范体系严谨而程式;从文化视角看,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浸润着理性意识。
关键词:
大学章程 法治品格 历史 形式 文化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楚廷
人的求知本性使人有走向形而上的可能。大学是让人现实地走向形而上的一条天路。故而,真正的大学必具有形而上的品格。健全的社会必定需要大学的这种品格。
关键词:
大学 形而上 人 天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继宏
教师承担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较高的素质能力,还要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融真善美于一体的教学风格、严谨的治学精神、高超的教育智慧等职业品格。惟其如此,教师才能引领社会潮流,传播和创新优秀文化,担负起培养学生的重任。
关键词:
教师 品格 教学风格 教育智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辛继湘
教学的审美品格表现出追求自由、超越功利、体现和谐、凸显个性、富于创造、充盈情感等特征,是教学的科学品格和伦理品格的升华。在教学中应通过呈现教学的生命之美,让教学过程灵动起来,建立审美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的审美品格得以彰显。
关键词:
教学 审美品格 科学品格 伦理品格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道宇
评价品格是教师评价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求真、求善、求美三重向度的内涵:求真层面指向的是将教学评价之事“做好”以有效达成评价目的的科学化品格,主要包括直面成效的求实精神、评价自主的批判精神、包容他见的融通精神、质量至上的工匠精神;求善层面指向的是将教学评价之事“做对”以规范地展开评价活动的伦理化品格,主要包括以评促长的仁爱心、公平待生的公正心、守职担责的责任心和合作协调的共进心;求美层面指向的是将教学评价之事做好做对的意义化品格,主要包括愿景驱动的评价信念、生命内化的评价使命与个性彰显的评价风格。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赵婷婷在《大学教育科学》第三期撰文认为,选择怎样的知识作为教育内容,既是知识观的体现,更是文化观的体现。当社会的文化朝向多元化发展、多种文化并存并力图确立自身合法地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新平 刘建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司晓宏撰写的《教育管理学论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不仅拓展了教育管理学的研究领域,深化和丰富了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并为一线教育管理工作者提供了颇具适切性和可操作性的现实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胡春晖 许译文
传统管理会计系统在知识经济里备受诟病,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管理会计秉持的理念或思想是"物"性的。这在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工业经济中是相适宜的,但是在以知识和智慧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里,就陷入了困境。文章提出构建人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构想,并在人本管理会计理论结构论证的基础上,阐释了人本管理会计理论概念的框架、人本管理会计规则的框架、人本管理会计工艺的分析范式等人本管理会计主要理论问题。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何善蒙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而天台山和合文化,则是基于天台山的特殊地理环境而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形成的一种和合文化的表现形式。学界关于天台山和合文化的讨论已经很多,但是,对于天台山和合文化究竟具有怎样的内涵,以及它和中华和合文化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等这些基础性问题,长期以来缺乏梳理。本文从天台山的文化特质出发,从文化地理、历史演进和思想脉络角度的考察出发,认为天台山和合文化是台州地域内因"和合"思想而产生的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是以儒、释、道三教圆融为核心,以寒山、拾得"和合二圣"为突出代表,是天台山文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