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27)
2023(5601)
2022(4523)
2021(4636)
2020(3889)
2019(9107)
2018(9336)
2017(16938)
2016(9611)
2015(11486)
2014(11884)
2013(10849)
2012(9595)
2011(8715)
2010(9134)
2009(8235)
2008(8093)
2007(7496)
2006(6474)
2005(5904)
作者
(26207)
(21362)
(21329)
(20563)
(13757)
(10241)
(9928)
(8346)
(8168)
(8095)
(7525)
(7202)
(7052)
(6792)
(6536)
(6530)
(6430)
(6398)
(6350)
(6103)
(5434)
(5241)
(5227)
(5085)
(5024)
(4897)
(4895)
(4800)
(4411)
(4192)
学科
(33924)
经济(33893)
管理(25855)
(23645)
(20135)
企业(20135)
方法(17914)
数学(15928)
数学方法(15405)
中国(11312)
理论(9870)
(9209)
教育(9068)
教学(8299)
(7484)
技术(7411)
业经(7183)
(6645)
农业(6118)
(5937)
(5775)
地方(5748)
(5445)
银行(5441)
(5395)
贸易(5389)
(5222)
(5145)
学法(5055)
教学法(5055)
机构
大学(130820)
学院(128720)
管理(48523)
(43723)
经济(42391)
理学(41291)
理学院(40810)
管理学(39486)
管理学院(39258)
研究(38792)
中国(29156)
(28571)
科学(24810)
(21149)
(20858)
(19758)
师范(19600)
(18971)
北京(18552)
中心(18453)
业大(17954)
(17485)
技术(17350)
(17348)
研究所(16867)
财经(16196)
师范大学(15317)
教育(14885)
(14529)
(14511)
基金
项目(80958)
研究(63366)
科学(63053)
基金(54091)
(45677)
国家(45262)
科学基金(39329)
社会(35996)
(34497)
社会科(33963)
社会科学(33953)
教育(32670)
编号(28562)
(28443)
基金项目(27542)
自然(25233)
自然科(24692)
自然科学(24686)
成果(24613)
自然科学基金(24195)
资助(23799)
课题(20935)
重点(18286)
(18049)
大学(17886)
(17576)
项目编号(17564)
(16963)
(16720)
创新(16506)
期刊
(50096)
经济(50096)
研究(41431)
中国(33433)
教育(31628)
管理(19525)
学报(17652)
(17548)
科学(16354)
(15883)
技术(15375)
大学(15112)
学学(12334)
农业(11021)
图书(10475)
(10045)
金融(10045)
业经(9312)
科技(8347)
统计(8177)
职业(8165)
(7892)
经济研究(7646)
(7626)
论坛(7626)
财经(7617)
书馆(7356)
图书馆(7356)
技术经济(6915)
决策(6646)
共检索到2015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鹏  宣勇  施放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经验,认为在大学科技园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必须及时建立企业化的运作模式。针对我国大学科技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如何将国外先进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大学科技园运作模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徐磊  
在我国科技资源的布局中,大学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因此,如何有效地转化和利用大学的科技资源和科研成果,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宗旨,就是改善我国技术创新的环境,探索新的大学科技资源转化的途径,并成为社会孵化有产业前景的技术项目或新技术企业的重要环节之一。大学科技园不同于一般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地方也正在于此。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曾卫勇  
大学科技园已成为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带动工业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及企业生命周期的差异性决定了大学科技园运行中的支持方式和组织模式应有所不同。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依据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特点及企业的生命周期特征,探索出一条适应技术创新和有利于企业成长的运作模式,为我国大学科技园的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汪艳霞  
为提升科技服务质量,大学科技园区纷纷探索新型建园模式。以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研究方法,剖析大学依托、政府支持、企业运作的共建办园、合作治理模式,探究其发展路径、特色优势及发展趋势。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金勇,李莉  
创建大学科技园已是大势所趋,但目前我国由于受管理体制和社会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大学科技园取得的收益较为有限。本文主要从大学科技园的战略目标和功能定位入手,深入地分析了大学科技园的经营管理模式,使其能够高效运作和健康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英宁  朱玉春  
大学是科技创新的基地 ,是孕育高科技成果的摇篮。大学科技园的建立 ,为学校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文中从大学科技园的意义出发 ,论述了大学科技园的六大功能和四种模式 ,并提出了大学科技园应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企业化运作的机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卫平  高小燕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主导战略的背景下,大学科技园本应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育、创新集群发展的主阵地,却尚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在对大学科技园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转变及其研究的必要性,分析实际调研中发现的大学科技园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发达国家科技园的发展模式,并重点分析瑞典KISTA科学城和武汉大学科技园的特色及成效,进而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应从基于创业链的孵化器及产业集群向基于创新链的创新集群转变,再进一步由区域发展中的创新集群向国家战略发展中的创新极演化。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赵东霞  郭书男  周维  
三螺旋理论是在国外大学科技园创新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三螺旋理论主要强调大学、企业和政府的协同创新关系,更突出官产学协同创新。国外大学科技园在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官产学"三螺旋协同创新模式:大学主导型、产业(企业)推动型、政府引导型。中国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官产学"协同创新模式建设宜从提高三主体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职能效用;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官产学"创新合作网络;选择适宜的"官产学"协同创新模式三方面着手建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娟  刘洁  
高校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竞争意识及合作精神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对构建和完善学科竞赛体系进行了探索,并对学科竞赛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设想,力争使学科竞赛成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黄亲国  
大学科技园是大学社会职能的重要延伸,与大学的学科建设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对一些应用学科和新兴学科,这种互动作用更加明显。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受到依托大学的学科水平、学科结构、学科组织和学科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大学的优势学科是大学科技园发展特色产业的技术基础。大学科技园推动着大学学科方向、学科梯队、学科发展条件、人才培养等学科要素的建设。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扬州大学大学科技园由扬州市人民政府与扬州大学合作共建,是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和教育厅批准建设的省级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坐落于扬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孵化场地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0000多平方米,扬子津科教园大学生创业基地2000多平方米,有会议室、多功能厅、培训中心、餐饮中心、专家公寓等配套设施。目前,园区吸引了2位"千人计划"专家和100多位教授、博士、在校大学生前来创新创业,已有51家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入驻,并与银行、专利代理事务所等5家中介服务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吴平  卫民堂  徐海波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谢辉  张武军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形式。国外大学科技园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批业绩突出、具有广泛影响的典型园区。这些科技园促进了国家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了高科技企业成长,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总结国外大学科技园的成功经验,对于指导和促进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家淮   张胜海   徐菲   凌瑶   刘志宏   郜文  
医学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基础医学科学家、临床医生以及医药企业的紧密协作,大学科技园作为成果转化中连接科研端和产业端的角色,能够为创新医疗器械与新药研发供给科技成果和创意,建立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标准衡量成果价值,并以概念验证检验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性,同时还能够为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人才支撑。为此,首都医科大学科技园依托首都医科大学及其21家附属医院的医疗资源和科研优势,深度整合国内外医学科技及医疗产业资源,打造“创新成果+专业技术平台+科技中介机构+医学转化研究所+产业化基地”的成果转化生态链,建立校、地、医、企等多方参与的新型转化生态体系,形成从成果到产品再到临床应用的转化医学闭环。首都医科大学科技园在新型组织架构下,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探索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专业技术服务、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制定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和模式,打造形成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专业服务体系。首都医科大学科技园的实践经验可为有关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和运营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白玉华  陈阜  龚元石  
通过对云南红河州区域农业发展科技需求的分析 ,阐明了红河园区成为当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辐射源头的现代农业和产业化示范基地 ,即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平台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将红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农业“硅谷” ,形成科技促进产业和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红河模式”的建设目标 ,即技术上依托高等院校与国家级科研院所 ,运行机制上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产品开发上结合“立体气候”和多样性特征 ,市场开拓上面向东南亚国际市场 ;将园区建设划分为 3个发展阶段即开创探索阶段、协同整合阶段和创新提升阶段 ,探讨了其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 ;讨论了园区的土地利用和科技与人才支撑等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