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17)
2023(3097)
2022(2647)
2021(2606)
2020(2074)
2019(4442)
2018(4369)
2017(7869)
2016(4642)
2015(5391)
2014(5220)
2013(4540)
2012(4222)
2011(3885)
2010(3989)
2009(3699)
2008(3674)
2007(3531)
2006(3253)
2005(2726)
作者
(10750)
(9067)
(8865)
(8759)
(5700)
(4264)
(4253)
(3590)
(3479)
(3354)
(3096)
(3075)
(2951)
(2860)
(2724)
(2704)
(2688)
(2635)
(2634)
(2602)
(2262)
(2155)
(2140)
(2132)
(2123)
(2101)
(2051)
(2031)
(1850)
(1821)
学科
(14188)
经济(14051)
管理(13515)
(11867)
企业(11867)
(11483)
方法(6372)
理论(6323)
中国(6233)
教育(6184)
业经(5762)
(5197)
(4968)
(4942)
(4133)
工作(3893)
社会(3728)
企业经济(3705)
经济理论(3382)
(3379)
(3311)
财务(3308)
财务管理(3302)
企业财务(3183)
数学(3143)
数学方法(3120)
政治(3030)
(2935)
思想(2768)
农业(2743)
机构
大学(64505)
学院(58419)
管理(22385)
(19956)
理学(19540)
经济(19432)
理学院(19293)
研究(19234)
管理学(18889)
管理学院(18769)
(13100)
中国(12695)
(11375)
(10528)
师范(10494)
科学(10275)
(9222)
财经(9018)
教育(8977)
中心(8518)
师范大学(8491)
(8417)
北京(8359)
(8168)
研究所(7381)
业大(7245)
(7189)
(7097)
(7095)
财经大学(6735)
基金
项目(38684)
研究(32230)
科学(31599)
基金(27857)
(22899)
社会(22818)
国家(22608)
社会科(20196)
社会科学(20183)
科学基金(20113)
教育(16861)
(15211)
基金项目(14617)
编号(13778)
成果(13207)
(12963)
自然(11271)
自然科(11010)
自然科学(11009)
自然科学基金(10820)
课题(10196)
资助(10173)
大学(10065)
(9399)
项目编号(8970)
重点(8748)
教育部(8693)
(8619)
(8576)
(8572)
期刊
(24653)
经济(24653)
研究(22451)
教育(18433)
中国(17159)
(9965)
学报(9478)
大学(9308)
科学(8324)
管理(8179)
(7844)
学学(7128)
农业(5344)
财经(5184)
高等(4613)
图书(4552)
(4483)
高等教育(3966)
业经(3822)
(3813)
(3764)
金融(3764)
社会(3670)
技术(3629)
经济研究(3497)
书馆(3441)
图书馆(3441)
职业(3218)
社会科(2902)
社会科学(2902)
共检索到944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世权  刘桂秋  
大学本质上是融"学术性"与"契约性"为一体的契约联合网络,大学、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是"异质共生与互补"的关系,大学社会责任的逻辑起点在于基于交换关系所衍生的"契约性"与"学术性",其本原性质可表述为基于"学术性"的契约之履行过程。大学社会责任可以分为学术责任、育人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与伦理责任,大学社会责任的价值根源在于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大学社会责任履行可通过"学术力量主动"、"市场力量推动"与"社会力量引导"来予以实现。据此,可以构建包含价值根源、实现路径、责任与契约类型等在内的大学社会责任的履约机理模型。大学社会责任的履行要有一个"边界",其治理要义在于"有限度承担"而非"过度活跃"...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世权  
本文针对理论上对价值创造相关问题仍存在分歧的现实,基于利益相关者治理视角对价值创造进行了解构。本文认为,价值创造的本原性质是以有效履约为目标的"创造知识"与"知识创造"的过程,也是以价值创造网络为平台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互补性"创出"的结果;其逻辑起点是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剩余及分配;价值创造的治理要义在于资本承诺、组织整合与内部人控制,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观更能促进价值创造的实现。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世权  李凯  
针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许多理论问题仍存在诸多分歧的现实,本文从企业本质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解构。本文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本质上就是基于其生产性履行与利益相关者缔结的各种契约,其逻辑起点是社会交换关系所衍生的企业契约性与生产性,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分为法律责任、经济责任、伦理责任和超规范责任。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企业内因与外部条件两方面分析了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因素,提出了通过政府推动、企业自律与社会监督三者互动来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路径,并据此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模型。最后,基于利益相关者诉求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之间的缺口,文章提出了企业应该适度承担社会责任的履约要义。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世权  
针对理论上对监事会制度去留的争论,按照企业本质→企业目标→公司治理机能→监事会的本原性质与作用机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创新这一思路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是融契约性与生产性为一体的一组契约联合网络,其目标是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与维系。对此,要求公司治理承担着"对等"的两项机能——"保健机能"和"激励机能"。依此逻辑,监事会的本原性质是通过业务监督与财务监督活动的展开,为缔约者提供了一个减少缔约风险,增加缔约意愿的监督制衡机构的同时,又为以股东为首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个参与机制。最后,指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创新也应该以引入符合本原性质的监事会作为突破口。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康乐  
日益高涨的社会需求与动态变化的高等教育环境使现代大学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制衡,迫切需要完善大学社会责任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原则。什么是大学社会责任,大学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大学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是三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大学社会责任的履行要以"使命确立-责任共担-机制保障-文化创新"为行动框架和实现路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谢凌凌  
近年来,学界对大学生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上,而从宏观视域对大学生态的观照还不够,尤其是缺乏对大学生态内涵深度和广度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冀望通过对大学生态本原特性的学理透视,剖析其"应然"特征;同时,通过对大学生态现实观照的事实描摹,全面挖掘其"危机"表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大学生态的治理要义,尝试为"匡扶"大学生态提供基本思路。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王彦越  尹贻林  陈梦龙  
工程变更、不利物质条件以及物价波动等工程项目履约风险是承包人工程项目履约有效性降低的主要动因。通过数理模型分析工程项目履约风险与履约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并试图找到字面履约与尽善履约关于履约有效性折减差异的数理表达方式,提出利用信任手段注入合同柔性和再谈判机制、促使履约风险再分担,激励承包人在字面履约有效性基础上尽力弥补折减差异,最终实现尽善履约。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王彦越  尹贻林  陈梦龙  
工程变更、不利物质条件以及物价波动等工程项目履约风险是承包人工程项目履约有效性降低的主要动因。通过数理模型分析工程项目履约风险与履约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并试图找到字面履约与尽善履约关于履约有效性折减差异的数理表达方式,提出利用信任手段注入合同柔性和再谈判机制、促使履约风险再分担,激励承包人在字面履约有效性基础上尽力弥补折减差异,最终实现尽善履约。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谢德仁  
本文研究审计委员会的本原性质和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机理,并剖析以美国为代表的现行审计委员会制度安排。本文分析指出,审计委员会的本原性质在于,它是代表股东利益直接负责企业外部会计事务,并享有企业内部会计事务的消极权力,从而确保注册会计师对经理人的独立性,以降低企业治理成本。审计委员会的作用机理则需基础于其本原性质而设计。而以美国为代表的现行制度安排下的审计委员会不是符合本原性质的审计委员会,其性质是经理人为履行自身向股东等诚实报告之受托责任而专设的职能管理机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傅根生  赵泽虎  
本文在分析我国大学信任危机原因的基础上,以大学治理的价值关系重构为根本,探讨提升大学公信力的制度创新空间,最终谋求实现高等学校的价值关怀。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姜涛  李晓义  
如何发挥地下金融的正面作用、削弱其负面影响是当前金融学和公共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契约理论的视角,从地下金融融资活动内在的履约机制和外在的组织形式出发分析了地下金融潜在的风险特征和有效的治理策略。据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选择性的"、"有条件的"融资契约保护制度,这种制度可以逼迫地下金融活动浮出水面,简单来说就是对那些愿意真实披露融资细节的契约提供法律保护,而对那些不愿意披露的契约不提供法律保护,从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这些自愿披露的真实交易信息对地下金融活动进行监控,这一研究结果对于监管当局针对地下金融活动制定有效监管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孙天华  
大学是一组个人契约关系的联结。我国公立大学一般不与其教师和职员签署正式合约,而维系于默认契约。因公立大学产权的不可界定性,以及默认契约中"雇主"和"雇员"的模糊性,使这种契约关系始终表现为雇主虚置的"稀里糊涂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是以口头承诺和内部分工为基础的非正式契约关系,该契约关系使公立大学缔约方守信程度较差,毁约的责任风险较低。本文阐述了中国公立大学的制度·契约关系和履约状态,试图阐明现实生活中,公立大学这样庞大的组织系统,依靠非正式契约关系维持其运转,必然使其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大学制度应该以正式合约为基础,方能体现大学的管理效率,降低学校的运转成本。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康乐  
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是一个随着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动态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其实现方式经历着从主体行动方式——组织一体化方式——社会责任共担方式三个阶段的演进。目前,这些实现方式在各国大学组织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对大学社会责任实现方式的论证,立足我国国情,进一步探索我国大学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策略,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若干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攀   李杰义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也为订单农业履约风险规避提供了可行路径。本文从数字治理的视角,以浙江安吉县白茶数字治理平台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了以数字治理平台为依托的订单农业履约风险规避机制模型。研究表明,农业标准地场景、农产品直供场景和支农助农场景是订单农业履约风险治理的典型应用场景,订单农业履约风险治理的数字平台建设过程包括基础建设和优化应用两个阶段。其中,基础建设阶段应注重数字化体系标准构建和网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应用阶段应注重数据驱动模型设计、大数据算法迭代以及数字商业模式创新,而数字治理能力提升应贯穿于平台建设全过程。订单农业履约风险的数字治理不应拘泥于农产品质量控制,而应在充分考虑农户持续增收的前提下,促进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长效合作及整体利益最大化,从而促进订单农业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