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63)
2023(3751)
2022(2775)
2021(2802)
2020(2377)
2019(5452)
2018(5489)
2017(9944)
2016(5695)
2015(6991)
2014(6901)
2013(6435)
2012(5654)
2011(5255)
2010(5524)
2009(4764)
2008(4634)
2007(4199)
2006(3819)
2005(3360)
作者
(14985)
(12430)
(12196)
(11818)
(7865)
(5804)
(5616)
(4711)
(4678)
(4518)
(4168)
(4156)
(4024)
(3986)
(3811)
(3794)
(3761)
(3729)
(3623)
(3447)
(3258)
(3033)
(3019)
(2976)
(2859)
(2840)
(2817)
(2707)
(2519)
(2501)
学科
(16589)
经济(16570)
管理(16118)
(15051)
(12123)
企业(12123)
教育(6674)
中国(6564)
方法(6458)
理论(6248)
(6097)
教学(5920)
业经(5422)
技术(5270)
数学(4925)
数学方法(4854)
农业(4061)
(4061)
(3739)
学法(3535)
教学法(3535)
(3522)
贸易(3519)
(3443)
(3410)
技术管理(3327)
(3282)
(3150)
(3081)
地方(3017)
机构
大学(79018)
学院(75473)
管理(28899)
(26251)
经济(25476)
理学(24517)
理学院(24248)
研究(23849)
管理学(23730)
管理学院(23616)
(16912)
中国(16842)
科学(14094)
(13110)
师范(13002)
(12557)
(11443)
(11293)
(11248)
中心(11096)
业大(10735)
教育(10609)
北京(10588)
研究所(10144)
师范大学(10132)
(9996)
技术(9616)
财经(8975)
农业(8831)
(8544)
基金
项目(49059)
研究(40392)
科学(38520)
基金(32778)
(27982)
国家(27721)
社会(23985)
科学基金(23833)
社会科(22663)
社会科学(22656)
教育(20900)
(20446)
编号(18765)
基金项目(17100)
(17023)
成果(16625)
自然(14010)
自然科(13723)
自然科学(13721)
自然科学基金(13467)
课题(13122)
资助(12933)
项目编号(11762)
大学(11687)
(11606)
(11148)
重点(11036)
(10739)
(10561)
创新(10547)
期刊
(29596)
经济(29596)
研究(25518)
教育(23551)
中国(21524)
管理(11138)
(10679)
学报(10414)
科学(9517)
大学(9500)
(9061)
技术(8535)
图书(7920)
农业(7822)
学学(7125)
职业(5558)
书馆(5494)
图书馆(5494)
(5489)
金融(5489)
业经(5439)
高等(5020)
(4988)
情报(4614)
经济研究(4582)
财经(4458)
科技(4456)
(4281)
论坛(4281)
高等教育(4187)
共检索到1199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卓泽林  
自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以来,其大学知识生产模式经历了由"模式1"到"模式2",再到"模式3"的发展路径。模式1知识生产模式因其无法满足社会转型的需求而陷入困境,不得不转向模式2;模式2知识生产理论为突破学科界限,促使大学知识生产走向社会,强调大学、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互动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因其忽略了公民社会实体等因素使其难以成为理想的知识生产模式;模式3知识生产理论以创新网络和知识集群为衍生基础,依托"四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为适应情境,以多节点、多边界、多层次、多形态为特征,嵌入联合演进、联合专属和共同竞合的逻辑运行机制,并以学术性企业为努力方向构成了动态,融合的知识生产创新系统。大学知识生产应该尽快...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武学超  
在高级知识社会,传统线性创新范式逐渐演化为以"三重螺旋"、"四重螺旋"、"五重螺旋"为典型模式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范式。创新范式不断演化为知识生产范式转型提供了适应性情景,模式1知识生产范式开始向模式2和模式3知识生产范式转型。模式1到模式2和模式3知识生产范式的转型,对大学学术职业产生了直接影响,"核心教职"和"终身教职"开始走向"跨界就业"或"多重就业"。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亚南  林克松  
在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充分辨识与反思的基础上,以技术知识为探寻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范式转向的逻辑起点,提出了技术知识建构的独特规律:情境实践性、自主反思性、工作导向性和主体间性。据此,职业院校学生应在"情境"中学,体会知识意义;在"工作"中学,体验任务逻辑;在"团队"中学,体味视阈融合;在"反思"中学,体悟理实整合。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毛亚庆  王树涛  
大学对知识范式的转型能否及时作出制度上的调整,直接关系到大学能否得到社会的肯定并由此引发大学发展的兴盛与衰亡。神话知识向形而上学知识的转型引起了知识的极大增进,推动了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形而上学知识向科学知识的转型,因大学对科学知识的漠视,使得大学的发展陷入危机,而对于科学知识范式的重新拥抱又使得大学发展回归繁荣。当前,我们正处于科学知识向后现代知识的转型过程中,这种转型同样要求大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生产和传授适时作出制度上的调整。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赵蒙成  徐承萍  
我国比较教育长期以来遵循的研究范式具有显著的离身特征,造成盛行书斋内研究、旅行报道式研究,重宏大叙事与器物研究轻具体教育生活,倾向"拿来主义"等问题。具身认知理论对促进比较教育研究转向、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包括由宏大叙事回归真实教育生活、从器物研究转向重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身体意义、从文本研究转向深入教育生活现场的田野研究等。比较教育具身研究可以生产更具身体意蕴、更能凸显时空特征的真实生动的比较教育知识,能够帮助知识使用者选择和运用更加适切的知识来解决本土教育生活中的问题。比较教育研究者不断提升自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高慧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科技成果评价往往凝聚着对知识生产规律及其社会功能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判断。随着科学及其所处环境的改变,在科学系统内部,知识生产方式出现重大变革,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从学科知识生产主导转向社会知识生产主导的趋势,且在共时性上呈现多种知识生产模式并存的特征;在空间上则显示出从学术空间到社会空间的重大变化,知识的价值边界被极大拓展。知识生产在时空维度上转变形成的一系列外在推力要求改变当前科技成果评价范式:在价值取向上指向社会效益综合标准;在评价机制上趋向利益相关者卷入的立体评价;评价的重点指向创新—服务贡献度;在评价对象上,要求将以信息通信技术为载体的新科技成果表征形式纳入到评价中。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胡昌送  张俊平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组织内外协同开展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新知识生产范式条件下知识生产的跨学科、多主体和应用导向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并指引着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目标任务、组织结构和制度设计改革的方向。在新知识生产范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必须明确技术开发和实践为核心的协同目标任务,建立专业——专业集群——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链条、提升知识生产能力,在政府、院校和协同组织三个层面建立有利于各类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体系,搭建开放、多元的协同创新组织平台,推进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罗珉  
不同知识管理范式的基点是建立在未来不同于过去、也与现在不连续的基础上的。这种不一致决定了基于过去的、现在的范式基点、假设和经验可能不再正确和有效,依据过去和现在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断未来必须更加谨慎。未来的知识管理范式将是“社会知识的系统锁定”,这种知识管理范式将由全社会的知识工作者来创造,他们利用的是整个社会流动的知识库。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尹建锋  吕晓燕  
从西方大学章程的历史演变来看,大学知识范式及权力在不断变迁与建构:中世纪中晚期的经院哲学知识神权化建构、文艺复兴之后的人文与科学知识王权化建构、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知识法权化建构、二战之后的科技知识商权化建构。其当代启示是:新型知识范式仍需在大学权力与社会权力相互耦合的秩序空间里获得发展;章程文本成为秩序空间载体与话语权场域;知识商权化倾向值得批判;我国章程建设应坚持知识法权化道路。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石磊  
生态性是马克思休闲思想呈现出的重要特点,从生态的视角探析马克思的休闲思想是确立和创新马克思休闲思想研究范式的重要路径。马克思休闲思想的生态内涵是其休闲思想研究范式转向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休闲思想研究的生态范式转向是休闲发展的现实诉求,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休闲思想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完善并确立马克思休闲思想的研究范式,有助于当代生态休闲文化的建设;坚持研究过程中学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研究过程中对生态价值的审视与观照,促进研究过程中视界的多维度融合是实现马克思休闲思想研究生态范式转向的切实路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姜勇  张明红  
近年来,对教师质量评价的立场和主张有了比较显明的四个重要转向:一是教师质量评价的目的观转向,即从"冷冰冰"的监测评估话语到"温馨"的寻求支持话语;二是教师质量评价的价值论转向,从追求"普适理想"的评价模式转向寻求"地方行动"的评价体系;三是教师质量评价的内在性转向,从追求"有效性"的教师质量标准到注重"卓越"精神的教师质量追寻;四是教师质量评价的方法论转向,从只关注"个体"教师的质量评价到关注教师为儿童与学校发展带来什么"增值"的质量评价。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刘  周武忠  
当代旅游景观有一种从"冷媒介型景观"向"热媒介型景观"转变的趋向,即负载信息越来越多而要求人们深入理解却越来越少。引起景观形式变化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企业自主行为,根本上是由于当代人观看需求的变化,由于人们视觉范式发生了明显的转向。这种转向具体表现在视觉关注结构上从重内容向重形式,视觉行为形态上由理性静观向感性动观,视觉审美品位上由追求意象美向冲击美的转变三个方面。引起人们视觉范式转变的时代背景则是:西方文化产业的影响、消费社会带来的景观商品化和后现代主义对感官美学的推崇。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晏国祥  方征  
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消费者行为研究经历了由实证主义向非实证主义范式的转向。我们认为,消费者理性假设变更是推动转向的主要动因。消费者是被动、消极的研究对象还是具有主观能动性、追求消费体验的消费主体,这是两大范式根本分歧之所在。人类学中的民族志法是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前沿方法。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黄卫挺  何山  张秀娥  
本文从创业思想史的角度比较分析了创业研究经历的范式变迁,即从原子研究范式到哈佛范式再到目前正在兴起的嵌入性研究范式的转向。这三种创业研究范式围绕不同的创业函数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和层次性,它们之间的最大分野在于是否具备人格化特征。本文对不同层次的创业核心概念进行了情境化,构建了创业研究的宏观关系模型与微观机制模型,并运用创业者社会资本和微观机制模型成功地打开了宏观模型的"过程黑箱",实现了宏观模型与微观模型的整合。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聂永成  
世纪之交的教育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即问题意识。解释学语境下的问题意识是对问题的领会并使之成形的投射活动,问题就是揭示事物的意义,提问就是给问题预设某种开放性和某些边界限定,这就要求研究者以一种"前理解框架"对问题进行理解和解释。问题的首要性体现在对研究范式的依赖。真问题是教育自身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或实践中凸显出来的本土的现实的教育问题。教育研究面临的困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问题"及其研究范式,超越传统的研究边界,在对话中构建理想的"间"性,实现范式转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