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77)
2023(2458)
2022(2055)
2021(2266)
2020(1957)
2019(4204)
2018(4341)
2017(7150)
2016(4689)
2015(5754)
2014(5797)
2013(5222)
2012(5068)
2011(4744)
2010(4993)
2009(4789)
2008(4961)
2007(4785)
2006(4344)
2005(4023)
作者
(13159)
(11192)
(10851)
(10613)
(7160)
(5488)
(5120)
(4351)
(4296)
(4100)
(3867)
(3725)
(3558)
(3511)
(3497)
(3497)
(3313)
(3301)
(3286)
(3268)
(3128)
(2733)
(2720)
(2667)
(2613)
(2517)
(2435)
(2400)
(2385)
(2365)
学科
(13562)
经济(13541)
管理(10158)
(8576)
教育(7567)
(7302)
(6577)
企业(6577)
中国(5843)
理论(5776)
方法(4743)
教学(4731)
数学(3342)
数学方法(3191)
经济学(3098)
思想(3086)
(3084)
政治(3049)
(2891)
(2832)
工作(2783)
研究(2752)
图书(2718)
(2636)
学法(2539)
教学法(2539)
思想政治(2520)
政治教育(2520)
治教(2520)
德育(2515)
机构
大学(71288)
学院(62501)
研究(23568)
(18552)
管理(18298)
经济(17858)
中国(16302)
(16285)
科学(15870)
理学(14816)
理学院(14512)
管理学(13862)
管理学院(13731)
(13205)
师范(13080)
(12584)
教育(11701)
研究所(11283)
(11149)
(11004)
北京(10719)
师范大学(10565)
中心(10224)
(9443)
业大(9326)
(8854)
农业(8753)
(8227)
技术(7970)
财经(7260)
基金
项目(34958)
研究(27311)
科学(26021)
基金(22454)
(19241)
国家(19010)
教育(15356)
科学基金(15197)
社会(14963)
(14115)
社会科(13777)
社会科学(13772)
成果(13388)
编号(12568)
(12303)
基金项目(10923)
资助(9961)
大学(9635)
课题(9576)
自然(9297)
自然科(9088)
自然科学(9085)
自然科学基金(8898)
(8531)
重点(8163)
项目编号(8113)
(7716)
研究成果(7342)
(7214)
(7092)
期刊
(25687)
经济(25687)
研究(24306)
教育(22893)
中国(20084)
学报(14258)
大学(11712)
(10592)
科学(10153)
图书(9546)
学学(8990)
(8271)
管理(7505)
农业(7398)
书馆(7329)
图书馆(7329)
技术(5355)
高等(4803)
财经(4435)
(4229)
(4188)
金融(4188)
高等教育(4048)
(3958)
(3915)
情报(3726)
职业(3687)
业大(3579)
(3528)
论坛(3528)
共检索到1119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吴康宁  
苏州大学母小勇教授的新作《大学的哲学——人学视野中的大学》(以下简称《大学的哲学》)已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付梓。作为一本理论著作,其观点之中肯、论据之翔实、逻辑之严密都值得称道,它对于我们从人学的视角拓展与深化对大学的根本认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潘懋元先生在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中谈到:"该书以‘人学’为核心理念,叩问大学中的‘人’和‘事’存在的缘由和内在规定性,对如何理解大学的本质、价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赞英  康圆圆  
任何一种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都最集中地体现在其哲学思想中,不同的高等教育哲学观折射出迥异的大学理念。随着高等教育实践的深入和拓展,以"治学"为经典的认识论哲学和以"致用"为核心的政治论哲学指导下的大学理念,已不能很好适应当前大学发展的需要,应通过心和、人和、天和、世和四个维度践行以"和"为思想精髓的人本论大学理念,进而建构起一种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哲学视野下的人本论大学理念。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母小勇  韦剑剑  
建立在认识论或政治论基础上的高等教育哲学主导了现行高等教育活动,阻碍了大学生创业与创新能力的发展,限制了大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马克思实践生存论哲学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是高等教育哲学的重要人学基础。在实践生存论哲学视野中,高等教育本质是人类再生产及人类文化创新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师生幸福而快乐的共在交往方式与意义"领会"活动。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和教师自我"筹划"与"超越"个体生命,实现社会角色的成长和发展,从而保证社会和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叶万军  
人的问题是任何学科都回避不了的问题。在马克思那里,他借助于经济哲学的视野完成了对人的全面考量,人的起源问题、本质问题、动力问题、地位问题和发展问题都得到了科学的回应。作为"中国版"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体现人民呼声的经济学理论,又是为人民谋福利的一门科学理论。可以说,人学之维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肖绍聪  张楚廷  刘铁芳  
哲学与大学是血脉相融、紧密相连的。把教育与哲学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是一种科学的学术态度,在古希腊时期,哲学与大学本就是相生共融的,希腊大学进行的也主要是一种哲学教育。大学的哲学追求形成了大学的哲学性格,大学的哲学自觉是大学哲学性格的根本来源。大学自始至终都具有哲学性格,大学的哲学性格具有必然性,在初始状态下,大学的哲学性格是实然存在的。大学的哲学性格及其所倡导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路长胜  
本文试图借鉴现象学哲学的相关理论成果,反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而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开辟一个新的思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发展。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余凯  
伴随着工业化发展迅速成长起来的大学教育在大众化潮流的裹挟下正在淡忘人类的终极关怀,这使得我们拥有的大学处于迷失方向的危险之中。本文试图从科技、文化以及人的发展等方面廓清笼罩在大学教育上空的迷雾,将作为个体的个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作为集合的人类社会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超越确立为大学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黎学军  
萨特认为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非人"的哲学,因为它完全将主体的能动性排除在历史进程之外,苏联哲学体系中存在着一块"人学空场"。要想清楚人是什么,就必须先解决人指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即对象指谓的方法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苏联哲学界和西方哲学界分歧甚大。实际上,是否存在不是问题,是否同一才是问题。和谐总是和差异相伴的,只有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才可能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思想体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母小勇  
创新是基于独特的人生体验和个性化知识结构,摆脱"常人"的文化视界,创造实践范畴的新事物;创新是在"非压抑性"环境下,通过人的感性实践与自我超越、生活样态的自由选择、幸福和快乐的追求与体验,在"自由劳动"中实现的。当前,大学生的学习仍然在"额外压抑"作用下被异化为痛苦的"被塑造"、"被专业化"活动,因而他们很难成为创新人才。因此,应该建立既规范化又给个性化发展留下空间的大学管理体制,形成"大学—大学生—社会"互动的交往实践机制与"自由课程"机制,使大学成为创新人才的成长乐园与表演舞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叶华松  
关注人及其生命是教育的应然追求。现实中的高等教育张扬工具理性,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大学生的生命关怀。基于生命哲学的视野,从生命教育的内涵、高等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和生命教育的路径这三个方面,探寻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生命观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谢冉  母小勇  
德国哲学家马克思·舍勒指出:"凡是人想自我教育或者想教育别人,必须面对三个方面的问题具有明确认识。第一,究竟什么是教育的本质?第二,怎样进行教育?第三,什么样的知识和认识限制和规定着此人变得‘有教养’的过程?"在舍勒这里,人经由教育而变得有教养的过程也就是成"人"的过程。众所周知,大学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人的发展和完善。大学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手段与途径,理应发挥完善人的功能。但是,当代大学课程的"科学化"、"功利化"和"拼盘化"的现状使得大学课程失去了培育"人"的价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张兄武  母小勇  肖建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人才的基本特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个性化的知识结构、独特的人生体验、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从人的本真状态揭示了人的"自我超越"的本质和实现创新的可能性,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自主学习并实现自我超越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大学要着眼于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进行创新教育。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蜜蜜  蒋红雨  
体育哲学大体成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理论构建主要依托于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探究体育哲学的逻辑机理需要深度结合人学向度,通过不同体育现象分析人的思维与行为,了解体育活动竞赛中人的交互。由马卫平编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哲学》是一本深度阐释体育哲学的专业书籍,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体育中的哲学、体育与体育哲学、多维语境中的体育、体育育人的关系、体育公理、体育价值与功能、体育目的、体育规律、体育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理想的体育与体育的理想等十个方面,对体育哲学的内涵、外延、发展方向等问题展开思考。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沈致隆  
本文作者介绍了哈佛大学和MIT(麻省理工学院)开展人文艺术教育的具体经验,并提出两校重视人文艺术教育的哲学思想是: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是不可分的,艺术在生活和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楚廷  
哲学与大学的繁荣有什么关系?哲学与一流大学的建设有何关系?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在大学诞生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大学自身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德国大学的事实,古典大学的某些传统,以及我们自己的事实,都能够说明一些观点。事实证明,自从近代大学不断发展起来,科学与哲学就有了它们共同的理想安憩之地,有了它们共生共盛共荣的最好家园。没有什么能够跟科学与哲学的融合更能说明无用之大用的,没有什么能够比大学更能理解这一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