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76)
- 2023(5682)
- 2022(4863)
- 2021(4601)
- 2020(3887)
- 2019(8558)
- 2018(8510)
- 2017(15444)
- 2016(9064)
- 2015(10718)
- 2014(10840)
- 2013(9992)
- 2012(9027)
- 2011(8218)
- 2010(8477)
- 2009(7949)
- 2008(7876)
- 2007(7214)
- 2006(6402)
- 2005(6101)
- 学科
- 管理(31723)
- 济(27975)
- 经济(27905)
- 业(26286)
- 企(23835)
- 企业(23835)
- 财(11759)
- 制(11657)
- 方法(11119)
- 中国(9727)
- 数学(9304)
- 数学方法(9120)
- 体(8263)
- 教育(8226)
- 业经(7670)
- 务(7331)
- 财务(7308)
- 财务管理(7290)
- 农(7257)
- 理论(7093)
- 体制(7043)
- 企业财务(6931)
- 技术(6266)
- 银(5988)
- 银行(5980)
- 划(5711)
- 教学(5655)
- 行(5644)
- 融(5425)
- 金融(5423)
- 机构
- 大学(128974)
- 学院(123084)
- 济(47942)
- 经济(46734)
- 管理(44924)
- 研究(41014)
- 理学(38464)
- 理学院(37979)
- 管理学(37085)
- 管理学院(36847)
- 中国(29623)
- 京(27219)
- 财(26673)
- 科学(22678)
- 财经(20259)
- 江(20204)
- 所(19687)
- 范(18630)
- 师范(18471)
- 中心(18430)
- 经(18247)
- 北京(17499)
- 研究所(17360)
- 农(16273)
- 业大(15732)
- 院(15405)
- 州(15351)
- 教育(15108)
- 财经大学(14943)
- 经济学(14942)
- 基金
- 项目(79804)
- 科学(64111)
- 研究(63506)
- 基金(56919)
- 家(47959)
- 国家(47509)
- 科学基金(41395)
- 社会(39948)
- 社会科(37728)
- 社会科学(37722)
- 教育(32688)
- 省(31760)
- 基金项目(29321)
- 划(27196)
- 编号(26252)
- 自然(25094)
- 自然科(24497)
- 自然科学(24493)
- 自然科学基金(24043)
- 成果(23934)
- 资助(23066)
- 制(21353)
- 课题(20281)
- 部(19024)
- 重点(18521)
- 大学(18035)
- 创(17601)
- 性(17080)
- 教育部(17060)
- 年(16543)
共检索到1976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曼丽 张羽 欧阳珏
本文从分析中国、美国通识教育评估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将通识教育评估定位为对大学生的"通识能力"评估。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开放式问卷、访谈研究所获资料,提出了关于"批判性思维能力、价值辨别能力、信息整和及决策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这五种能力结构的理论构想,编制了大学生通识能力测评问卷。对北京某高校的160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施测结果表明,五种能力要素结构是较为合理的,自编大学生通识能力问卷的信效度达到测量学要求。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袁蕴洁
大学生就业能力低是"就业难"的核心症结,各高校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期望通过通识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及与通识教育的耦合关系,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通识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探索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大学生 就业能力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小娟
通识教育对学生思维的萌发、促动、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生中实施通识教育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增强学生的通识教育重要性的意识;安排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组织形式多样的通识教育活动以及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确保通识教育成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
大学生 通识教育 思维能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热孜燕·瓦卡斯
人类交流活动空间的扩大使跨文化沟通成为可能和必须,但文化差异的存在又使跨文化沟通遭遇各种障碍。尽管接受了多年双语教育,但新疆维吾尔族在校大学生用汉语进行跨文化沟通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学习和领会更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有意识地培养提升自身沟通技能、自觉主动与各民族同学交流是克服跨文化沟通障碍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关键词:
跨文化沟通 维吾尔大学生 沟通障碍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谌小猛 钱志亮 吕梦
根据Williams&Batten等人学校生活品质的理论框架,在访谈视残大学生基础上,结合以往视残大学生学校生活状况的相关研究,编制出视力残疾大学生学校生活品质问卷,包括7个维度共36个题目,经研究,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有效地对我国视力残疾大学生的学校生活品质进行测查。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凤娥
本文编制了一个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应对方式问卷。对该问卷进行因素分析得到的大学生应对挫折和烦恼的主要方式是抱怨、转移、求助、问题解决、退缩、忍耐、逃避、幻想、压抑。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关键词:
应对 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作者]
赵兴奎 张大均 刘宗发
通过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构建了物质责任心的理论维度,并据此编制了大学生物质责任心问卷。899名全日制大学生接受测试的结果显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大学生物质责任心测量工具。研究发现,大学生物质责任心有两个特点:大学生物质责任心主要由生物、资源和环境三个维度构成;大学生物质责任心与学校性质、年级、专业、家庭收入、是否独生、是否单亲差异显著,与性别、父母职业和家庭来源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 物质责任心 大学生德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巴特尔 李双龙
根据国内外多元文化能力理论,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的基础上,建构了新疆少数民族多元文化能力问卷,该问卷包括了技能、认同、认知3个因子、21个问题项目,同时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及验证性分析,较为全面地调查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能力构成中的技能、认同、认知等维度。利用该问卷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测试实证研究,发现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多元文化能力具有多维性与不均衡性,特别是不同生源、不同学科类别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差异显著。
关键词:
新疆 少数民族大学生 多元文化能力 问卷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强 徐元彬
当前,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不强,出现结构性失业是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大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构建高校大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体系,并完善培养体系效果评估系统,对提高大学毕业生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非专业能力 培养体系 效果评估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王毅蓉
"90后"逐渐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力量。经过调查发现,他们不同于以往的大学生,具有浓重的网络时代特色。因此,高校图书馆应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大宣传力度,为新生开设文献检索及与图书馆相关的课程,将传统服务与网络服务相融合,扩大服务范围,增强与读者的互动,利用手机向大学生提供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服务,专门开设介绍使用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培训班等。
关键词:
“90后” 大学生 信息需求 网络服务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磊
只有加强通识教育,才能实现"培养完整的人"这一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高校应统筹规划通识教育课程,文理兼容,中西并举。人文素质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久的积淀、涵纳和淬炼。大学教育,对于一个人养成宽广的视野、自由的人格、成熟的心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就是通过学习统整的知识,培养统整的人格,它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阐幽发微,启迪灵魂,孕育精神。当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飞跃式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过于倚重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呈现偏狭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葛建义
大学生法律通识教育在思想教育功能之外,还应当具有传授法律知识的功能。教育内容应当根据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所需法律素养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选择,注重针对性。法律类公共选修课程在高校层面应有系统规划,确保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稳定开设。法律通识教育也应当关注法律实践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文书写作技能。
关键词:
通识教育 法律教育 实践能力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静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在通识教育大环境下,彻悟通识教育的主旨,锻铸学生人格,使通识教育内容融进大学生品行、能力、情感的综合塑造和提升的过程之中。
关键词:
通识教育 人格生成 大学生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曼丽 张羽 欧阳珏
本文通过混合方法考察A大学E学院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效果。研究发现:E学院和M学院学生在创新能力、信息整合及决策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上没有显著差异;前者的辨别价值能力优于后者;后者的批判性思维倾向优于前者。同时,基于对E、M两院的通识课程与教学的深度访谈和参与性观察,对定量研究结果进行了解释。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于苗
社会实践能力是衡量大学生能否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接纳度、个人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新的社会形势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向社会直接输送人才的高等院校,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的现状如何?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做了回答,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提升新时期大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决策支持。
关键词:
“互联网+” 大学生 实践能力 教学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