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67)
2023(8619)
2022(7184)
2021(6823)
2020(5663)
2019(11940)
2018(12029)
2017(21158)
2016(12441)
2015(14081)
2014(14132)
2013(12771)
2012(11567)
2011(10697)
2010(10957)
2009(10264)
2008(9546)
2007(8777)
2006(7879)
2005(7227)
作者
(34249)
(28472)
(28341)
(27143)
(17781)
(13708)
(12995)
(11154)
(10818)
(10299)
(9765)
(9644)
(9206)
(8968)
(8901)
(8791)
(8782)
(8515)
(8490)
(7999)
(7364)
(7215)
(6855)
(6660)
(6606)
(6492)
(6352)
(6098)
(5936)
(5717)
学科
(39591)
经济(39533)
管理(31386)
(22970)
(18567)
企业(18567)
中国(14386)
地方(13412)
(12356)
方法(11850)
教育(11239)
(10874)
(10448)
理论(9819)
数学(9721)
(9505)
数学方法(9477)
业经(9228)
地方经济(7998)
(7996)
教学(7963)
农业(7895)
(7866)
银行(7836)
(7589)
(7391)
金融(7383)
环境(6915)
(6773)
(6371)
机构
大学(160542)
学院(159554)
研究(57446)
(53382)
管理(52971)
经济(51749)
理学(44265)
理学院(43604)
管理学(42363)
中国(42124)
管理学院(42073)
科学(37234)
(35411)
(29294)
(28760)
(27993)
(27184)
中心(26937)
(26829)
研究所(26548)
师范(26530)
业大(24120)
农业(22612)
(22333)
北京(22285)
(21713)
技术(21599)
师范大学(20910)
财经(20332)
教育(20073)
基金
项目(105641)
科学(82062)
研究(81046)
基金(71410)
(62665)
国家(62086)
科学基金(51962)
社会(48024)
社会科(45185)
社会科学(45179)
(44833)
教育(40241)
(37903)
基金项目(36666)
编号(35583)
自然(32417)
自然科(31647)
自然科学(31635)
成果(31086)
自然科学基金(30982)
资助(28609)
课题(27252)
重点(24964)
(23879)
(23191)
(22178)
(22071)
项目编号(21483)
大学(21119)
创新(20529)
期刊
(67146)
经济(67146)
研究(52008)
中国(42461)
教育(38393)
学报(28572)
(27421)
科学(23799)
大学(22079)
(21612)
管理(20061)
学学(19025)
农业(18497)
(14871)
金融(14871)
技术(14806)
业经(12737)
图书(11795)
职业(10655)
经济研究(10451)
财经(9802)
(9224)
(8898)
书馆(8768)
图书馆(8768)
(8591)
(8251)
论坛(8251)
科技(8035)
问题(8011)
共检索到2585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宋香丽  
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都出现很大的变动,由此导致各种群体性事件日趋增多。大学生是思想活跃、对社会问题敏感度比较高的一个群体。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也呈日益增多趋势。从政府行政伦理来考量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它暴露了社会转型期政府行政伦理失范。因此,必须建立规范的行政伦理制度,以提高政府防范和应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宋香丽  
从利益博弈视角审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生活中正当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博弈。大学生同高校和地方政府之间利益非均衡博弈,导致大学生的自身权益受损,这是诱发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社会环境变化,是引发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潜在因素;消极心理,是引发大学生群体事件的自身因素。应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管理策略包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畅通大学生利益诉求机制;建立大学生群体事件预警机制;建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化解机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于蓉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高校学生利用网络平台集聚,在现实中爆发并对高校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群体行为事件。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主要由大学生利益受损和社会问题引发。群际偏见和群体认同是推动群体性事件演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不同,群际偏见和群体认同会以不同的作用方式推动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以不同的模式演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魏亚  李继友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近年来上升势头明显,日渐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不利因素。切实有效地解决此类矛盾,保障高校稳定的教育秩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建设和谐校园,探索从心理和思想层面化解此类事件的诱因,是文章着重讨论的问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克  刘海燕  
随着社会矛盾的凸显,由此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现了高发的态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网络舆论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能否有效进行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已成为能否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关键环节。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是辩证的,社会治理必须遵循网络舆论的特点及网络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机制,从科研、立法、政府网站的建设等方面加大对网络舆情的治理力度,才能稳妥处理群体性事件,实现社会和谐。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霍虹  
文章以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心理特征的负面催化作用为切入点,客观分析其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心理特征,提出从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营造法治化校园环境;加强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对网络舆情的影响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参与网络事件学生的心理疏导几方面采取措施,以期有效疏导、应对和化解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高福廷  
高校突发群体性事件是影响校园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其应急管理考量着高校乃至政府机关危机管理的水平。置身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其突发群体性事件也必然与网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网络信息传播的聚合效应,对高校突发群体性事件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另一方面讲,网络也有利于高校管理者更及时地获取校园舆情动态,在突发事件萌芽期进行预警处置,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峰  
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发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深刻历史背景下,准确把握其特有的内涵和性质,坚持正确的原则,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主动预防,妥善处理,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邓国彬  
目前,我国正处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在各种因素的诱发下呈多发趋势,已成为影响校园稳定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潜在威胁。文章分析了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高校管理因素、学生心理因素,研究了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突发性、双向性、网络化和放大性。文章提出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应对策略:事前建立预防体系;事中突出快速反应;事后强调整改落实。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海成  
近年来,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参与不足导致的环境决策异化。协商民主强调公民平等参与,在理性协商的基础上形成环境决策,增强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信,在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以协商民主的方式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需要推动政府从"统治型"向"治理型"的转变,加强协商平台建设,公开环境信息,培育和引导环保组织积极参与协商。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唐冉  
职业学校学生的数字社会责任具有具身性,即数字技术呼唤人对自我身份的主体感知;道德性,即数字技术嵌入社会场域引发主体责任感;延展性,即数字技术助推人与社会长远协同发展。数字时代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面临培养理念变革、培养场域更替、培养过程精准的情境转换,其数字社会责任培养的伦理症结体现为数字资本泛滥带来主体的权力缺失、数字技术的僭越带来个体的身体离场、职业工具理性带来拜物主义危机思潮、数字劳动深层卷入带来职业价值赤字。这需要政府顶层防范“数字利维坦”效应,促进责任向善;职业学校打造“全景式”数字教育育人平台,实现量质同行;家庭摒弃家长式作风的“回音室”问题,彰显家国情怀;社会主体走出“数字遗民”身份牢笼,实现人技共生。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于涛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层级分裂已相当明显,他们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日渐显现。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利益表达方式,逐渐增多。对于国家管理者来说,妥当处置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严峻挑战。针对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理,对域内外有代表性的理论进行整理概括,力图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论、发展观去理性认识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理,为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邹焕聪  
近年来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从行政法治的视野考察,行政权力的行使不规范、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缺失、基层"官民"关系失范以及法定救济渠道不畅是当前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产生激化的主要原因。要实现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化解,就必须实施行政法防治之策,即加强约束公权力的立法,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建立农民诉求的组织,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理顺地方"官民"关系,打造官民平权型政府;整合现有救济资源,畅通行政法律救济渠道。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文华  
发达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给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的同时,也使他们思想中原有的伦理道德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从责任伦理的角度来看,当前,大学生在网络伦理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责任缺失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互联网的高度隐蔽性和虚拟性、大学生自身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相关法律法规与监管不完善、网络社会责任教育严重缺位。为此,高校须直面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深挖背后原因,果断采取借鉴传统慎独思想、做好网络责任教育、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策略等措施,最大程度地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水平,提高高校网络伦理教育的质量。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肖唐镖  孔卫拿  
群体性事件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和效应是当代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认为,国内学界对群体性事件后果缺乏应有的关注,相关研究十分薄弱。群体性事件的后果应有多个视角的测量,以诉求内容而言,既有直接后果,如行动者直接诉求的解决,也有间接性的"溢出效应";以效应所发生的对象而言,包括对民众个体或群体层面的影响,也包括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结构层面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