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63)
2023(12519)
2022(10480)
2021(9952)
2020(8171)
2019(18912)
2018(19004)
2017(35971)
2016(20446)
2015(23407)
2014(23715)
2013(22635)
2012(20337)
2011(18252)
2010(18143)
2009(16189)
2008(15697)
2007(13857)
2006(12197)
2005(10474)
作者
(56480)
(46519)
(46397)
(44392)
(29728)
(22398)
(21252)
(18481)
(17865)
(16752)
(16057)
(15610)
(14785)
(14634)
(14322)
(14168)
(14099)
(13932)
(13387)
(13297)
(11616)
(11579)
(11193)
(10655)
(10624)
(10508)
(10351)
(10319)
(9399)
(9244)
学科
(74352)
经济(74175)
管理(54338)
(50970)
(42764)
企业(42764)
方法(33951)
数学(27820)
数学方法(27461)
中国(23791)
(22151)
业经(19182)
理论(17774)
(17258)
(16930)
教育(16137)
地方(15747)
农业(14509)
(14054)
(12668)
技术(12108)
(11676)
贸易(11670)
教学(11321)
(11293)
环境(11243)
(10985)
财务(10918)
财务管理(10902)
企业财务(10358)
机构
大学(281224)
学院(276344)
管理(108515)
(101207)
经济(98717)
理学(94474)
理学院(93368)
管理学(91504)
研究(91021)
管理学院(91015)
中国(63426)
(60607)
科学(57979)
(45435)
(44945)
(43367)
业大(41896)
(41595)
师范(41262)
研究所(41203)
(40508)
中心(40354)
北京(38530)
财经(37043)
农业(33698)
(33664)
师范大学(33231)
(33132)
(33118)
技术(31478)
基金
项目(192551)
科学(150869)
研究(145517)
基金(136213)
(117283)
国家(116194)
科学基金(99997)
社会(89592)
社会科(83884)
社会科学(83855)
(76912)
基金项目(72963)
教育(69886)
(64653)
自然(64202)
自然科(62699)
自然科学(62687)
编号(61902)
自然科学基金(61525)
资助(55225)
成果(51541)
课题(43557)
重点(43131)
(42239)
(40425)
(40084)
项目编号(38056)
大学(37844)
创新(36992)
教育部(36526)
期刊
(110965)
经济(110965)
研究(84572)
中国(57804)
教育(50597)
学报(45082)
(40682)
科学(40376)
管理(39126)
大学(35384)
(33202)
学学(31603)
农业(28771)
技术(25410)
(19161)
金融(19161)
业经(18751)
图书(18274)
财经(17645)
经济研究(16970)
(14971)
问题(14653)
(14364)
科技(14053)
理论(13392)
(13096)
实践(12458)
(12458)
职业(12440)
现代(12315)
共检索到4025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瑞明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社会化素质的培养,对其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十分重要。可通过五方面加强大学生社会化素质的培养:一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做好社会化的理论储备;二是以社会实践为桥梁,努力培养大学生将知识量转化为知识能量;三是以提高大学生抵抗逆境能力为目标,努力培养其心理调适能力;四是以强化大学生社会交往为关键,努力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五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络信息识别和判断能力。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佘万斌  唐书怡  
立足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效形成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学校的责任教育要改革创新、以人为本,外在环境要友好、文明与和谐,学生个体要能动、全面与可持续等对策,以期提高责任感教育培养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谢卉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高校以及家庭的共同参与和承担,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章从我国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现状入手,提出大学生价值观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高校以及个人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亭亭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与高校发展息息相关,如何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就业途径已经成为高校重要工作之一。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马红  
大学阶段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学校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公民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公民意识缺失、责任权利义务错位的现象。高等院校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创新高等院校公民教育的模式,强调四个"突出"培养,把大学生培育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自龙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与学生个人发展。社会转型期,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学习、工作、心理、人际交往等各种社会不适应问题。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需要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培养观念,完善以学生为本的适应能力培养机制,实施他教与自教相统一的适应能力培养模式,运用多样而可行的适应能力培养方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继军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现实和最有效的途径。要克服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形式化、随意化和理论化"的弱点,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领域,特别应重视社区志愿服务的扩展和深化;挖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责任价值,特别是提升社会实践的品质责任和公民责任;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文化品牌建设。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巍  潘吉平  
大学生职业意识社会化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社会化过程,是其进入职场的重要环节,决定和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化的基本方向。具有过渡性、可塑性、主体内导性、强烈的情感性、预期的高层次性、校园凝聚性等特点。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赵利生  
试论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赵利生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然而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教育的社会化对象不同,生理与心理特点不同,社会期望不同,社会化的内容与目标也有所差异。本文拟从社会化研究的基本视角入手,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作一粗...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贾启君  王莹  原续波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基本素质的核心要素,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大学人才培养中的首要任务。专业教育作为对大学生科学素养、学科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教育,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进程,如何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工程人才承担起未来社会发展的责任,是工程教育改革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社会由不同个体组成,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角色。社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赵莉丹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当前的"两课"在重视道德教育的同时应更加关注法制教育。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法律行为意识。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徐原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能否顺利进入社会,并很好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参差不齐,状况不容乐观。探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依据社会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探索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培养策略,对大学生更好完成"后毕业"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志铖  张禧  何临春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承优秀文化与弘扬传统美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诉求。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责任与自由、个人与社会关系作为重要理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把握关键环节,在深化责任认知、强化责任认同、引领责任行动上下工夫、见成效。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蒋国勇  应小丽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通过结合浙江师范大学的实践,指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必须立足于以下原则:一是内容、目标取向上的递进性、层次性原则,二是方式、方法上的主体性、适度灌输和积极引导原则,三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原则,四是社会、家庭、学校三者整合原则。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晓星  张力学  刘奇  
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素质支撑,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分析"中国梦"的多重内涵,探讨其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在契合性,并从文化氛围、制度氛围、育人氛围、实践氛围四个方面,提出了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可行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