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36)
- 2023(15078)
- 2022(13014)
- 2021(12611)
- 2020(10373)
- 2019(24067)
- 2018(24054)
- 2017(45246)
- 2016(25816)
- 2015(29495)
- 2014(29832)
- 2013(28366)
- 2012(26227)
- 2011(23910)
- 2010(24260)
- 2009(22110)
- 2008(21776)
- 2007(19453)
- 2006(17448)
- 2005(15842)
- 学科
- 济(89534)
- 经济(89404)
- 管理(76049)
- 业(69478)
- 企(59361)
- 企业(59361)
- 方法(38301)
- 数学(32468)
- 数学方法(31966)
- 中国(30183)
- 财(27214)
- 农(25566)
- 教育(25557)
- 制(22098)
- 业经(21428)
- 学(20697)
- 理论(20120)
- 地方(18355)
- 务(16617)
- 财务(16542)
- 财务管理(16507)
- 贸(16491)
- 贸易(16483)
- 农业(16452)
- 技术(16348)
- 策(16342)
- 易(16048)
- 企业财务(15637)
- 银(15277)
- 银行(15240)
- 机构
- 大学(362111)
- 学院(354682)
- 管理(136648)
- 济(134779)
- 经济(131388)
- 研究(121192)
- 理学(117598)
- 理学院(116123)
- 管理学(114079)
- 管理学院(113358)
- 中国(85450)
- 京(78726)
- 科学(71894)
- 财(66793)
- 所(59797)
- 范(56527)
- 师范(56182)
- 江(54793)
- 研究所(53927)
- 中心(53565)
- 财经(52018)
- 北京(50894)
- 农(50370)
- 业大(48361)
- 经(47119)
- 师范大学(45679)
- 教育(44570)
- 院(43972)
- 州(43668)
- 技术(39670)
- 基金
- 项目(232696)
- 科学(184419)
- 研究(180981)
- 基金(165075)
- 家(140767)
- 国家(139411)
- 科学基金(119951)
- 社会(110922)
- 社会科(104801)
- 社会科学(104775)
- 省(91515)
- 教育(89952)
- 基金项目(86641)
- 划(78332)
- 编号(77198)
- 自然(75686)
- 自然科(73840)
- 自然科学(73826)
- 自然科学基金(72480)
- 资助(67831)
- 成果(67185)
- 课题(56087)
- 部(53435)
- 重点(52719)
- 发(49775)
- 创(48488)
- 项目编号(47774)
- 教育部(46864)
- 制(46245)
- 大学(45816)
- 期刊
- 济(153297)
- 经济(153297)
- 研究(119085)
- 中国(79545)
- 教育(75359)
- 管理(51974)
- 财(51235)
- 学报(50545)
- 科学(47185)
- 农(46295)
- 大学(40815)
- 学学(35871)
- 技术(33846)
- 农业(31976)
- 融(31250)
- 金融(31250)
- 财经(25575)
- 业经(24679)
- 经济研究(22985)
- 经(21778)
- 图书(20205)
- 问题(19389)
- 职业(18480)
- 理论(17096)
- 坛(16690)
- 论坛(16690)
- 科技(16406)
- 现代(15973)
- 业(15834)
- 技术经济(15770)
共检索到5439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郭平 刘杨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开展,运用心理学理论,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心理学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对象等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学策略,旨在充分发挥心理学学科优势,推进大学生法制教育。
关键词:
法制教育 法律素养 心理学策略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若彬
分析大学生不诚信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不诚信行为可能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危害,认为加强诚信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并能促进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提出从心理学视角优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大学生诚信心理品格的培养和积极情感的体验,强化大学生的诚信认知,促进大学生积极人格形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构建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等。
关键词:
大学生诚信教育 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胡红霞 张涛 孟治强 姜平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预示着中国未来要形成"法制体系"。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制教育改革是当前高校响应党的十八大号召,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经之路。文章从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着手,结合时代特征提出微时代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微时代 高职院校 大学生 法制教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妍 安彬
大学法制教育对于预防和制止大学生犯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探寻一条有效的教育途径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探讨的课题。文章从分析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原因特征出发,提出了大学法制教育的相应对策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犯罪心理 教育途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巧云
科学发展观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理论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和统筹兼顾的理念,注重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守法护法观的形成和民主政治观的深化。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优化社会法治环境,实现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形成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强大合力。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法制教育 以人为本 法治理念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荣华
文章通过对大学生法制观念状况的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寻找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路径,即优化课程建设,合理讲授法律方面的内容,抓好课堂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加强渗透教育,营造法治氛围,重视体验教育,感受身临其境。
关键词:
大学生 法制教育 实效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权
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对于法制社会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现象,从法制教育的角度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 法制教育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孟祥燕 王新娣
研究高校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整合,主要目的是将两种教育融会贯通,真正达到教育大学生,指引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目标。可从教材整合、授课内容丰富、专业师资力量培养、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方面来整合心理教育与法律教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毅敏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作为社会重要群体的高校大学生承受的学习、生活、就业压力逐渐增加,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逐年上升,给高校教育工作带来极大挑战。积极心理学重视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积极情感、如何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对高校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应对挫折的信心和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谢利苹
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学习压力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不容忽视,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来分析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缓解学习倦怠现象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理论背景,通过对被试的学习倦怠测试,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和原因,并利用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从自我认识、情绪体验、应对挫折和反思性观察4条途径来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对策。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学习倦怠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金明 王雷 李小红
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文章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入手,探讨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为高校开展幸福感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幸福感 教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唐圣华 张玉琛 田力
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普遍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高校应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分阶段进行针对性的系统教育、拓展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和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等方面,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依法治国 大学生就业 法制教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小趁
心理学因素对高校学生的就业取向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观。借助心理学的积极元素能够科学引导高校学生的就业观,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积极的心理学元素能够形成巨大的向内聚力,充分挖掘积极的就业潜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心理学因素还能产生向外的吸力,坚持宣传科学的就业价值观有助于创新心理学就业辅导体系。研究证明,借助心理的积极因子能够充分发挥心理学因素对高校就业取向的向心作用,有助于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
心理学因素 高等教育 就业取向 向心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