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62)
2023(3822)
2022(3246)
2021(3011)
2020(2541)
2019(5848)
2018(5633)
2017(9643)
2016(5861)
2015(6922)
2014(6943)
2013(6218)
2012(5489)
2011(5150)
2010(5158)
2009(4380)
2008(4308)
2007(3807)
2006(3391)
2005(2974)
作者
(16500)
(13638)
(13624)
(12891)
(8528)
(6529)
(6422)
(5354)
(5217)
(4924)
(4719)
(4539)
(4530)
(4373)
(4193)
(4164)
(4162)
(4121)
(3897)
(3780)
(3436)
(3339)
(3337)
(3295)
(3190)
(3116)
(2984)
(2951)
(2895)
(2872)
学科
(18780)
经济(18767)
管理(11863)
(10448)
方法(9045)
数学(8077)
(8018)
企业(8018)
数学方法(7897)
教育(7380)
中国(6649)
(5571)
理论(5395)
教学(5089)
业经(4726)
(4161)
农业(3943)
地方(3829)
环境(3204)
(3045)
政治(3000)
思想(2958)
(2934)
贸易(2933)
(2911)
思想政治(2867)
政治教育(2867)
治教(2867)
学法(2858)
教学法(2858)
机构
大学(81766)
学院(76274)
研究(27068)
管理(26512)
(26341)
经济(25650)
理学(23655)
理学院(23268)
管理学(22495)
管理学院(22357)
科学(17939)
(17747)
中国(16969)
(15760)
(14211)
业大(14124)
师范(14069)
(13384)
农业(12541)
研究所(12505)
教育(12235)
(11843)
中心(11825)
师范大学(11459)
北京(11226)
(10594)
技术(9958)
(9752)
(9056)
农业大学(8941)
基金
项目(54126)
科学(42709)
研究(40619)
基金(37214)
(32664)
国家(32330)
科学基金(27527)
社会(24532)
社会科(23215)
社会科学(23204)
(23200)
教育(22150)
基金项目(19944)
(19899)
自然(17632)
自然科(17235)
自然科学(17231)
编号(17041)
自然科学基金(16930)
成果(14818)
资助(14638)
课题(13398)
大学(12744)
重点(12707)
(11959)
(11885)
(11653)
(11005)
创新(10753)
规划(10617)
期刊
(26913)
经济(26913)
研究(24827)
教育(24551)
中国(21280)
学报(15020)
(13648)
大学(12601)
科学(11972)
学学(10212)
农业(9799)
管理(9004)
技术(7579)
(7205)
图书(5791)
(5448)
职业(5393)
高等(5006)
业大(4254)
(4251)
经济研究(4248)
高等教育(4240)
科技(4229)
业经(4170)
书馆(4008)
图书馆(4008)
财经(3778)
(3736)
农业大学(3693)
统计(3666)
共检索到1144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许可  蒋耘莛  蔡文源  
一、引言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全面了解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及要求、通过统计建模来设计新的求职素质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各类求职节目悄然兴起,其中,江苏卫视和中国教育电视台1频道播出的职场真人秀节目《职来职往》更是邀请了各界职场精英,对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求职目标的应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公昆  
科学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具有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与指导、结果的评价与奖惩、目标的制定与引导的重要作用,有评价性、监督性、引导性三个特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大都简单套用了本科院校的测评模式,没有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进行改革,职业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未能解决,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罗勇  杜建宾  李雪华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有助于高校开展奖惩、促进和决策,但实际操作存在样本数量多、数据来源难问题。为此,提出了测评指标设计的原则,即与目标一致、可操作性、全面性和创新性;引入了关键控制点理论,构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运用标准差法和理想点法构建了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并运用案例说明了本方法的应用价值。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尉建文  杨中英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是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评奖评优至关重要,志愿活动是该制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会诱导大学生志愿行为"的假设,就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对大学生志愿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对大学生的志愿行为存在一定的诱导作用。它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的认知和认同两个方面,大学生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的认知和认同程度越高,其对志愿行为的诱导作用越显著。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宝新  王英  赵丽新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智商素质与情商素质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大学生在智商素质一定的情况下,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主要靠情商素质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倡导并推行"素质教育",各高校相继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工程",但至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社会需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其重要症结在于对学生情商素质的开发与培养重视不够。文章就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与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及其开发培养的内容体系和对策做分析阐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于桂萍  邵晓虹  
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以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人文素养提升三位一体相互融合发展为原则,以专业技能训练、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就业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为主要任务,以"职业人"行为教育、校企合作育人、校园文化育人、课程教育四模式为实现形式的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林正范  
必须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林正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这一变革,也必然会影响到高等教育,尽管这种影响是双重的。由于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仅仅才开始,还不能从更深层的认识中去把握,这就难以避免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走弯路。特别是市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钟芸  毛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必须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其中,包容作为一种美德、一种境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指标。培养大学生的包容心态,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不仅要重视这项工作,更要充分利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客观条件,让学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劭  钱桦  贺永珍  
在实施高等教育过程中,工科院校的生产综合实习是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林业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只要合理组织生产综合实习,就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工程素质。一、生产综合实习现状分析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市场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各高等院校都在为提高教学质量、拓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蔡景华  
高等教育从传授知识到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是教育机制的改革。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有效途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霍九江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的逐步推进,美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创新思维、提高综合能力。但在关注美学教育时发现,美学教育在当前大学教育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出现了美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缺失的状况。通过分析,文章提出创新美学教学模式,即"一个工程,两个部分",把美学教育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抓,由学校和社会相互配合搞好美学教育。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周家伦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具体、明确地提出要坚持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方针指导我国的科技工作,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自主创新,主体是企业,关键在人才。现代大学具有三方面职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义彬  
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在重视培养学生优秀的专业素质的同时,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不容忽视,这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构建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建立健全评价和反馈机制,将对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苏益南  朱永跃  陈永清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活动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对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的个人成长等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对其创业绩效具有很大影响,因而科学确立大学生的创业素质要求并对其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心理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等三个维度构建了大学生创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相关评价信息具有灰性和模糊性的特点,运用灰色模糊理论,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