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18)
2023(6110)
2022(5192)
2021(4835)
2020(4134)
2019(9096)
2018(9062)
2017(16207)
2016(9879)
2015(11735)
2014(12079)
2013(10885)
2012(9900)
2011(8975)
2010(9228)
2009(8606)
2008(8533)
2007(7903)
2006(6921)
2005(6492)
作者
(25893)
(21796)
(21673)
(20833)
(13873)
(10306)
(10008)
(8353)
(8281)
(8070)
(7466)
(7321)
(7236)
(6974)
(6933)
(6786)
(6514)
(6504)
(6464)
(6197)
(5795)
(5392)
(5303)
(5195)
(4953)
(4936)
(4852)
(4764)
(4437)
(4335)
学科
管理(29781)
(26658)
经济(26590)
(25779)
(22159)
企业(22159)
中国(11683)
教育(11418)
(11413)
(10757)
方法(10152)
理论(9871)
(9605)
(8829)
业经(8458)
教学(8124)
数学(7441)
数学方法(7281)
体制(6935)
(6458)
财务(6441)
财务管理(6423)
农业(6385)
企业财务(6120)
(5776)
(5696)
银行(5679)
(5421)
(5384)
技术(5361)
机构
大学(135674)
学院(132186)
(47206)
经济(45902)
管理(44283)
研究(44094)
理学(37612)
理学院(37046)
管理学(36140)
管理学院(35886)
中国(30299)
(28930)
(26161)
科学(25129)
(22461)
(21756)
(21612)
师范(21554)
财经(19781)
(19696)
中心(19264)
研究所(19170)
北京(18413)
业大(17866)
教育(17843)
(17790)
(17260)
师范大学(17009)
技术(16446)
(16187)
基金
项目(83933)
研究(67800)
科学(66006)
基金(57179)
(48023)
国家(47495)
社会(41440)
科学基金(40744)
社会科(39011)
社会科学(39002)
教育(36124)
(35196)
基金项目(29761)
(29494)
编号(29425)
成果(26907)
自然(24129)
自然科(23564)
自然科学(23556)
资助(23124)
自然科学基金(23115)
课题(23040)
(21547)
重点(19797)
(19497)
(19456)
大学(18836)
(18406)
(18342)
项目编号(17943)
期刊
(56859)
经济(56859)
研究(45771)
中国(38622)
教育(37627)
(22580)
学报(20970)
(19345)
管理(18766)
大学(18139)
科学(17677)
学学(15378)
技术(12926)
农业(12842)
财经(11115)
(10896)
金融(10896)
职业(10313)
(9635)
业经(8865)
经济研究(8010)
问题(7228)
图书(7180)
高等(6986)
(6974)
(6873)
论坛(6873)
(6533)
科技(6070)
技术教育(5987)
共检索到2138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嘉雨  王冬冬  
大学生文化自信是依据其深刻认知、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内涵和生命力并立志传承和发扬光大,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所展现的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心理动力机制主要包括需要是自信主体产生自信行为的基本动力;动机是自信主体产生自信行为的直接动力;兴趣是自信主体产生自信行为的间接动力。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通过"以文化人"的内修与外化,有利于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走出文化焦虑篱笆、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夯实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姜一凡  
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对于凝聚国民力量,实现国家稳定和谐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地,在高校思政管理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而且对于提升和拓展大学生自己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帮助。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思政教育和管理不断探索的过程,因此思政管理作为高校进行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方式,也通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凸显其价值。然而随着当前互联网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精神逐渐趋于浮躁化,这对于其文化自信的增强和培育造成一定的挑战。因此笔者将结合沈壮海编著的《论文化自信》,探寻思政管理中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试图消除当前我国大学生在文化自信建立方面的障碍,进一步坚定其文化自信,提升我国的整体实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燕萍  
责任是道德伦理的重要规范,责任意识是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也是未来职业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构念和个体职业道德的规定性蕴含。结合高职大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从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责任心理机制培育的要素构成,探索责任教育的实践路径,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亚鹏  孙新红  
培育医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当前高等医学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医学的独特性规定了科技与人文是医学的两翼,两者互相补充、互相融合、缺一不可。医学是"人学",医术是"仁术",医生是"仁爱之士",医生的职业特点决定必须培育医学生同时具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坚持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培育医学生文化自信的前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医学生文化自信的条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是培育医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培育医学生文化自信的根本。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魏荣  
大学生潜在心理资本是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心理状态的外化经济效益延迟产生的特殊资本形态,它对主体行为的作用主要通过生理机制、动力机制、内外转化机制和交互作用机制而产生。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潜在心理资本水平居中,且作为潜在心理资本外化行为绩效参考变量的学生科研成绩偏低,因此,必须运用分层梯度开发的渐进积累方式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心理状态,并实现积极心理向学习实践和科研创新活动的有效迁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晓东  张文皎  
自主学习是一种自主、自由、自律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后天习得的学习,其动力机制包括了学习需要与动机、目标、自信心、情绪情感等要素。诸要素共同作用,构成一个动力系统。大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机制的生成与完善有赖于学习者主体目标意识的觉醒与明晰、学习者成就感的积累和自信心的树立,同时也有赖于教育者,包括教育机构和教师等发挥能动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孙超  张娜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崇与弘扬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效形式,亦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大学生所承载的独特使命敦促其在未来的国家发展中具有主导性作用,其文化自信度关乎文化认同度及文化传承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对国家"文化自信"号召的积极响应,更是新时代社会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变化的必然需求,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胡庄方  周定晖  
心理资本包括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四因素,它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密切相关。农村大学生就业心理有其自身特征,对此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积极心理资本开发和培育角度,提出增强农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建国  
运用心理机制建设大学生社区文化,是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就是要注意运用心理定势、重视心理强化、利用从众心理、培养认同心理、激发模仿心理、化解心理障碍等方法加强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长伟  王艳伟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全体国民的核心价值取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行政、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必须各司其职,理清常态化的培育思路,找准常态化的培育要点,开展常态化的培育工作,全方位育人,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培育目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潘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社会最核心的价值追求与价值理想,而且引领社会的思想观念发展。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共识和认同是决定国家、社会发展走向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基础。因此,探索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认同机制,应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曦  
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法治意识意义重大。法律认知程度低、法律信仰不足、权责把握失衡、程序意识滞后、法律践行"知行"脱节等问题的存在,表明大学生法治意识明显不足。高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应通过明晰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目标、优化教学主阵地、推进高校管理法治化、积极开展大学生法治实践活动等举措,优化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大健  
善用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是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理想之路。构筑立体化的舆论氛围是匡正校园观念文化导向的基础;营建精品化的涵育载体是匡正校园观念文化导向的关键。大学要通过"课程教化"和"礼乐教化",强化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以活跃学生群体文化氛围,营造民族精神养成教育之大气候;注重教师人格文化建设,提升物质环境文化品位。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朱芳转  王昌民  
社团文化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是通过社团活动以及其形成的环境和成员间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社团文化培育通过强化社团的教育和发展功能,从多层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职业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孟光兴  
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因果关系模型,通过反馈回路分析、内生技术进步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影响大学生就业系统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促进作用,也产生挤出效应;技术创新与大学生就业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因果反馈回路关系,当期毕业生数量的增长,通过反馈回路对未来的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解决未来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培养能促进技能偏向型技术创新的人才,推动有益于创造新市场、新产品的技术创新活动,为未来的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市场需求。政府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激励有益于促进企业进行技能偏向型的技术创新,形成技术创新与大学生就业、产业升级互动的良性循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