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76)
2023(4351)
2022(3408)
2021(3377)
2020(2511)
2019(5622)
2018(5363)
2017(9286)
2016(5860)
2015(6917)
2014(6965)
2013(6162)
2012(5658)
2011(5321)
2010(5591)
2009(4916)
2008(4891)
2007(4615)
2006(4206)
2005(3774)
作者
(15953)
(13477)
(13333)
(12864)
(8628)
(6352)
(6032)
(5194)
(5087)
(4949)
(4747)
(4644)
(4361)
(4287)
(4235)
(4135)
(4031)
(3985)
(3972)
(3914)
(3519)
(3423)
(3260)
(3204)
(3130)
(3073)
(3050)
(3049)
(2810)
(2762)
学科
(16319)
经济(16292)
管理(11419)
(10155)
中国(9348)
教育(7856)
(7075)
企业(7075)
(6954)
方法(5417)
理论(5303)
农业(5042)
(5017)
教学(4811)
业经(4789)
数学(4414)
数学方法(4227)
地方(3662)
思想(3293)
(3242)
(3222)
政治(3218)
思想政治(3075)
政治教育(3075)
治教(3075)
德育(3044)
(3018)
(3013)
贸易(3012)
(2905)
机构
大学(83283)
学院(78903)
研究(29914)
(25154)
经济(24431)
管理(23641)
理学(20370)
理学院(19966)
科学(19495)
管理学(19191)
中国(19187)
管理学院(19055)
(18511)
(16151)
师范(16025)
(15371)
研究所(14238)
(14164)
教育(13898)
(13497)
师范大学(12959)
中心(12526)
(12152)
业大(12090)
北京(12015)
农业(11110)
(10975)
(10570)
技术(10264)
财经(9731)
基金
项目(52401)
研究(42187)
科学(41117)
基金(35026)
(30351)
国家(30003)
社会(24659)
科学基金(24622)
社会科(23057)
社会科学(23049)
教育(22759)
(22058)
(19381)
编号(18658)
基金项目(18033)
成果(17559)
课题(15202)
自然(14688)
自然科(14335)
自然科学(14327)
自然科学基金(14049)
资助(13605)
(12940)
重点(12721)
大学(12377)
(11871)
(11661)
(11356)
规划(11159)
(11081)
期刊
(30491)
经济(30491)
研究(27622)
教育(27068)
中国(22279)
学报(15005)
(14271)
科学(12702)
大学(12695)
学学(10231)
农业(10030)
(8408)
管理(8230)
技术(6809)
职业(6305)
(5723)
金融(5723)
图书(5477)
业经(5271)
高等(5192)
(5007)
财经(4806)
(4599)
经济研究(4411)
高等教育(4337)
(4251)
书馆(4119)
图书馆(4119)
(4072)
论坛(4072)
共检索到1255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晓林  
大学生就业具有知识性群体、职业选择层次高、政策性影响大、就业心理压力大等特点,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归因于高校缺少明确的人才定位、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有待加强、高校将毕业生就业作为唯一的目标导向、就业指导匮乏等。对此,文章提出要通过高校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建立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推出高校信息化就业平台进行解决。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明  
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及传统性别歧视观念的影响使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突出,特别是从政策设计中的立法层次、执行效力、保障层面上来看,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保护和促进力度均不足。对此,应加快制定《大学生就业促进法》,以立法促进大学生就业;营造男女平等的就业环境,在平等条件下实现女大学生公平就业;建构女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为她们打造和维护好个人发展平台来建构和设计女大学生就业政策机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董海龙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业已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包括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毕业生基数的不断扩大、高校培养方式的欠缺、学生自我定位的偏差等。当前,部分地方高校的应用型大学建设为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应用型大学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校地合作,有助于拓展毕业生的就业门路;应用型大学建设将着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应用型大学建设将注重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有助于实现毕业生的准确自我定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晓萌  王新  
就业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大学生就业尤其被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长所关注。起薪逐年下滑、正规就业减少、对口比率下降、流动跳槽频繁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文章探索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即加强就业指导,专业适应市场,完善服务功能,企业积极参与,鼓励创业就业,这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加强能力培养,也需要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汤涛  潘成清  刘振平  
文章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调研和大学生就业力的概念界定,从职业素养教育、就业指导服务、就业力评鉴等方面阐述了就业力发展中心,从课程体系、项目特点、项目模式等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就业力训练营,提出大学生就业力提升核心路径是管理路径的创新,科学发展路径是项目路径的创新。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齐秀强  唐新格  
面对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垄断行业歧视、出身背景歧视、经验歧视等多种就业歧视,大学生"集体无意识"状况愈发严重。造成此种状况既有传统观念原因,又有学生自我认知原因,还有制度不健全、相关主体职能没有发挥等原因。为此,应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公平、公正就业观,建立健全反就业歧视相关法律法规,设立就业平等委员会,明确各主体职责,充分发挥各主体应有的职能,不断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琳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实现大学毕业生高质量稳定就业,对于为我国储备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做好人才梯队建设、成就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在当下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新途径。文章提出了创新创业助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路径:全面深化创新创业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拓宽就业领域,促进大学毕业生多渠道就业;优化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就业环境,增强大学生就业机制间联动,完善保障服务制度;搭建"互联网+创新创业"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肖文海  田侃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2003年170万大学生进入了就业市场,2004年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大学生将达到212万人,据预测自此以后几年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将在200万人以上。在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方伟  
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就业问题无疑是世界性难题。中国高等教育经过长达十几年的高速发展,毕业生人数已从1999年的101.1万增加到2013年的699万,14年时间增长了近7倍,再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相较于往年,2013年就业岗位需求信息明显减少,就业签约率明显下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良玉  
文章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从社会环境、学校管理、女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分析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如要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女大学生的就业等。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陈平原  
引语 :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经历了大规模的扩招 ,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 ,引发了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会有哪些变化 ?高等教育应该如何面对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这一系列问题既不是纯粹的教育问题 ,也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毕业生就业和高等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组织本次笔谈之初衷在于试图打破某一专业研究的思维定势 ,深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 ,因此特邀学科背景不同、学术个性卓尔不群的学者阐述他们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观点和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谢作诗  杨克瑞  
大学生就业难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之间的内在矛盾,问题的实质是在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经济社会大量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但现实的人力资本供给却与此需求结构不相吻合。高等院校有必要实现研究型教育与技能型教育的分离均衡,少部分大学从事研究型教育和精英教育,绝大多数大学则从事应用型和技能型教育。从短期看,要硬化高校的预算约束,逐步放松对于学费和招生计划的统一管制,给予学校更多的其他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并改革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方式;从长期看,必须改革更为基础的制度安排,促进高等教育领域的产权改革,高等教育最终将形成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边勃  杨宇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涉及社会价值体系对女性的偏见或歧视、企业经济价值与女性社会价值的冲突、法律保障相对滞后等多个方面。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从转变社会价值观、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和学校教育等方面多管齐下,共同构建女大学生就业服务和保障体系,促进女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沈建新  
在当前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就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相比男大学生而言,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不仅职业范围比较狭窄,而且就业过程中受到明显的性别歧视。文章立足于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了其就业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广泛提高社会性别意识、在教育中设计社会性别视角、从国家层面制定女性就业政策、完善相关就业法律等解决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