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27)
- 2023(7848)
- 2022(6619)
- 2021(6128)
- 2020(5166)
- 2019(11341)
- 2018(11180)
- 2017(20985)
- 2016(12222)
- 2015(13830)
- 2014(14145)
- 2013(13172)
- 2012(11936)
- 2011(10842)
- 2010(11051)
- 2009(10190)
- 2008(10189)
- 2007(9452)
- 2006(8169)
- 2005(7649)
- 学科
- 管理(38272)
- 济(38076)
- 经济(37992)
- 业(33639)
- 企(29046)
- 企业(29046)
- 方法(15959)
- 财(15084)
- 中国(14509)
- 制(14148)
- 数学(13545)
- 数学方法(13319)
- 农(10402)
- 体(9875)
- 业经(9680)
- 务(9589)
- 财务(9569)
- 财务管理(9543)
- 教育(9207)
- 企业财务(9142)
- 理论(8813)
- 学(8691)
- 银(8604)
- 银行(8593)
- 体制(8417)
- 行(8193)
- 融(8024)
- 金融(8021)
- 技术(7357)
- 划(6939)
- 机构
- 大学(169717)
- 学院(165329)
- 济(63662)
- 经济(62152)
- 管理(58770)
- 研究(55724)
- 理学(50451)
- 理学院(49814)
- 管理学(48780)
- 管理学院(48457)
- 中国(39998)
- 京(35340)
- 财(34861)
- 科学(32721)
- 所(27544)
- 财经(26891)
- 江(26175)
- 农(25659)
- 中心(25157)
- 研究所(24730)
- 经(24334)
- 范(23665)
- 师范(23437)
- 业大(23113)
- 北京(22120)
- 州(20549)
- 经济学(20392)
- 院(20273)
- 财经大学(20002)
- 农业(19944)
- 基金
- 项目(109388)
- 科学(86955)
- 研究(83240)
- 基金(78576)
- 家(67586)
- 国家(66978)
- 科学基金(57759)
- 社会(52956)
- 社会科(50105)
- 社会科学(50091)
- 省(43681)
- 教育(41927)
- 基金项目(40865)
- 划(37007)
- 自然(35866)
- 自然科(35067)
- 自然科学(35055)
- 自然科学基金(34445)
- 编号(34048)
- 资助(31664)
- 成果(30409)
- 制(25910)
- 课题(25525)
- 部(25307)
- 重点(25253)
- 性(23850)
- 创(23663)
- 大学(23257)
- 教育部(22324)
- 发(22049)
共检索到2563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范彬 诸云 马丹
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克服社会就业风险,推进专业教育的内涵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日益紧迫的课题。文章从"学院主体—校友联络—单位合作"三螺旋联动,"学涯规划—职涯规划—入职规划"三步走辅导,"就业认知—就业准备—就业情绪"三阶段调节,"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创业教育"三条线融合等四个方面着力,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柔性机制。
关键词:
学院 就业 柔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席娟 赫雷霞
就业能力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新生力量以及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其毕业生应具备地方发展所需求的专业技术能力、有地方特色的职业规划能力、符合地方文化的交际沟通能力,以及适应区域环境的能力。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大学生 就业能力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姜红仁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困难倍受关注。大学生就业关系千家万户,关系社会政治稳定,关系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毕业生作为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国家(政府)、高校、大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及全社会都应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共同为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服务。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和谐校园 大学生就业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艳萍
本文在详细分析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不足,借鉴其优势,为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提出相关措施。
关键词:
美国 高校毕业生 就业服务机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泽容
大学扩招使得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难题之一。在漫长的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就业侵权问题时有发生,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观念落后、制度缺失等。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建设,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维权意识的培养,用人单位要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感,要从多方面构建维权法制化模式,为大学生营造安全可靠的就业环境。
关键词:
就业问题 维权理念 构建 维权法制化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周正颐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极为重视。本文在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深刻剖析了我国在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就业环境、就业教育理念等方面与国外的差距,阐述了国内大学生就业创新机制、就业环境、就业教育理念的症结所在。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机制 国际理念 对比分析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莉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是我国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组织、高校和个人来共同分担,才能避免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口问题的出现。文章从政府、企业、高校和个人角度,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责任分担机制的失衡,并提出了构建平衡的就业能力培养责任分担机制的思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孟光兴
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因果关系模型,通过反馈回路分析、内生技术进步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影响大学生就业系统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促进作用,也产生挤出效应;技术创新与大学生就业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因果反馈回路关系,当期毕业生数量的增长,通过反馈回路对未来的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解决未来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培养能促进技能偏向型技术创新的人才,推动有益于创造新市场、新产品的技术创新活动,为未来的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市场需求。政府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激励有益于促进企业进行技能偏向型的技术创新,形成技术创新与大学生就业、产业升级互动的良性循环。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侯捷
就业机制在大学生人力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导向性、调节性作用,现行就业机制存在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培训引导机制不够健全,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切实际、企业寻租等问题。改变大学生就业困境,要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开辟就业新途径等方面进行大学生就业体制机制创新。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市场 体制机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渤 游菲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就业难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伴生问题。文章提出通过强化多维度培养概念、提升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构建全程化职业辅导体系、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力,促进就业与人才培养的交叉融合、提升形成就业能力的合力三方面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机制,以期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长效性和可行性有所裨益。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能力 创新 践行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覃玉荣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市场营销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运用"4P"理论分别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实现机制进行研究。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营销视角 实现机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玲玲 梁晶晶 许洋
在新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求职择业观面临重新定向,深层次剖析隐藏在大学生背后的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国家大学生学情调查研究”(NCSS)数据库,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结构演变,发现:正常时期大学生把经济收入和个人兴趣作为择业并重的首要因素;极端应激情况下工作轻松和社会贡献共同成为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总体来看,直接就业依然是大学生最普遍的毕业去向选择,但慢就业趋势逐渐增强。借用大学生社会化模型,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形成一般是平衡个人背景、院系制度、校外环境等多重规范性压力的结果;基于就业意向的强弱和自主性高低,当代大学生就业取向分化为开创型和保守型、顺应型和从众型四类,呈现多元趋势。对此,高校优化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机制,需要发挥重要他人作用建立全员联动机制,坚持全过程分阶段引导,并落实就业价值取向的分人分类精准引导的“三全”路径。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价值取向 就业质量 NCSS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阳 陈怡 刘晓婕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将有利于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实现收益,有利于高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有利于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因此,微观个体、中观环境和宏观政策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培养其就业能力应是一个由个体、家庭和学校、政府参与的系统过程。
关键词:
就业能力 大学生 影响因素与提高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欣
随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就业竞争愈来愈激烈,就业与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本文从分布结构的不平衡、毕业流向的多元化、人才需求的复合化、就业岗位的大众化四个方面,探求了大学生就业走势,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人力需求 大学生 就业 对策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周海涛 景安磊 杨志 王婕
2014年,全国面临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约有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经过调研发现,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还存在不少亟待破除的深层次阻碍,需要我们采取针对性强的差异化措施,建立健全开发岗位的新机制和反就业歧视的新制度,完善消除行业区域间存在的不合理差距、提供充足而有效的就业服务信息、实现政府和市场协同互动等就业保障机制,多管齐下,从制度上确保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