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28)
2023(10806)
2022(9572)
2021(9172)
2020(7649)
2019(17541)
2018(17410)
2017(33073)
2016(18670)
2015(21362)
2014(21604)
2013(20847)
2012(19025)
2011(17174)
2010(17069)
2009(15251)
2008(14627)
2007(12680)
2006(10955)
2005(9511)
作者
(52781)
(43666)
(43456)
(41499)
(27887)
(21021)
(19918)
(17413)
(16670)
(15576)
(15157)
(14536)
(13798)
(13788)
(13486)
(13390)
(13217)
(13038)
(12406)
(12389)
(10929)
(10721)
(10395)
(9912)
(9853)
(9798)
(9732)
(9555)
(8842)
(8813)
学科
(70844)
经济(70772)
管理(49581)
(45273)
(36866)
企业(36866)
方法(32456)
数学(28275)
数学方法(27933)
中国(20934)
(18479)
地方(18178)
(15866)
(15181)
业经(15179)
教育(13752)
理论(13159)
农业(12721)
(11894)
贸易(11890)
(11881)
环境(11510)
(11466)
技术(10827)
(10672)
地方经济(10326)
(9707)
(9660)
财务(9649)
财务管理(9633)
机构
大学(259450)
学院(254770)
管理(101834)
(94508)
经济(92185)
理学(89087)
理学院(88000)
管理学(86324)
研究(85959)
管理学院(85865)
中国(60070)
(55997)
科学(55865)
(43326)
(40649)
(40239)
研究所(39985)
业大(39291)
中心(38282)
(37934)
师范(37628)
(36354)
北京(35717)
财经(33492)
(31738)
农业(31588)
师范大学(30530)
(30488)
(30181)
技术(28306)
基金
项目(181656)
科学(142294)
研究(135445)
基金(128817)
(111829)
国家(110827)
科学基金(94745)
社会(82264)
社会科(77694)
社会科学(77673)
(72508)
基金项目(69381)
教育(63778)
自然(61977)
(61511)
自然科(60482)
自然科学(60469)
自然科学基金(59344)
编号(56980)
资助(52653)
成果(46817)
重点(40766)
课题(40067)
(39722)
(39145)
(37858)
大学(35473)
创新(35006)
项目编号(34943)
科研(34621)
期刊
(100243)
经济(100243)
研究(76188)
中国(49585)
教育(42191)
学报(41596)
科学(37531)
(36046)
管理(35422)
大学(31819)
学学(28393)
(28119)
农业(26137)
技术(22353)
(17447)
金融(17447)
图书(16835)
业经(16793)
经济研究(15266)
财经(15148)
科技(13360)
(13123)
问题(12865)
(12808)
理论(12709)
资源(12154)
实践(11919)
(11919)
技术经济(11539)
情报(11533)
共检索到3647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云绍辉  
文章对近十年来国内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研究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从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特征、区域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失衡的原因及对策等方面归纳和分析了相关研究成果。文章认为大学生就业区域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有重要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大学的大学生就业区域偏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大学的大学生就业区域则偏向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制度方面的因素,也有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因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浙江财经学院学生课题组  
为了解当前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本课题组于2011年6-7月期间,对杭州市下沙5所财经类院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企业资深人员,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的现场访谈,以及对已就业的女大学生的跟踪调查,分析女大学生当前就业质量、择业取向、求职渠道、就业意愿等问题,并给予合理建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袁敬伟  陈军  
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等。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发展和现状在我国,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指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16年。当时的清华学校就开展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活动,并且成立了相关的机构,随后其它学校也纷纷效仿,为社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整体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劳动力就业采取统包统分的办法,就业指导一度被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取代。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展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也在逐步深化,为就业指导工...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琳琳  贾东超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提升就业力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就业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力现状的分析,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寻求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阳  陈怡  刘晓婕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将有利于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实现收益,有利于高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有利于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因此,微观个体、中观环境和宏观政策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培养其就业能力应是一个由个体、家庭和学校、政府参与的系统过程。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冯虹  张波  
本文通过《首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的调研与数据分析,深入剖析了首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并进一步从政府、高校、社会和学生个人4个角度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王新俊  孙百才  
国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早,理论和实证研究非常丰富。本文通过梳理国外相关研究文献,全面介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及构成要素、理论模型、就业能力测量评价方法和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路径和方法、学科视角及研究的目的性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特色。借鉴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理论与实践体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毓洲  
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急剧增加,加之近年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下岗工人需要再就业,以及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就业教育滞后、大学生就业观不正确等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部分大学生走出校门就失业。文章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政府要出台引导政策,高校要加强教育,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国洪  刘立新  
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宜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一是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二是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就业技能;三是调整就业心态,避免或减少受挫;四是改变政府职能,搭建就业平台;五是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应对多变的市场。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罗嘉慧  王丽萍  陈莹颖  王侑美  
对中山大学等11所高校2011届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指导与服务供求现状的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整体评价为基本满意,学生需求与学校服务有显著差异,为了改善供求现状,必须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配置与胜任力要求相适应的就业指导队伍,提供差异化、精细化的指导与服务。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斌  束建华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违法现象也不断出现。大学生就业法制化的缺失,严重侵害了大学生就业的合法权益,对此,进行大学生就业的法制化研究有其现实的意义。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朱茹华  甄月桥  
通过实证调研,研究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在单位性质、劳资关系、就业环境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在岗位特性、社会保障和就业难度三方面差异显著。传统观念、角色期待及市场竞争机制客观上对这一差异起到助推作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冯云平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要想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能够满足现今时代发展的需求,必须清楚把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实状况。本文针对影响高校就业工作现实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廖克玲  
针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存在这种状况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探讨有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找出对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晓玲  
近年来,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高校作为"人才加工厂"应充分发挥其教育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从专业设置、能力培养、自主创业及就业指导等方面入手,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