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09)
2023(6836)
2022(6171)
2021(5981)
2020(5226)
2019(12361)
2018(12442)
2017(23570)
2016(13857)
2015(16482)
2014(17468)
2013(16784)
2012(15902)
2011(14454)
2010(15057)
2009(13863)
2008(14283)
2007(13501)
2006(11789)
2005(10906)
作者
(40834)
(34205)
(33993)
(33046)
(21708)
(16541)
(15947)
(13394)
(12757)
(12702)
(11599)
(11507)
(11090)
(10936)
(10792)
(10654)
(10642)
(10061)
(10037)
(9893)
(8681)
(8627)
(8399)
(8076)
(7832)
(7725)
(7689)
(7653)
(7099)
(6996)
学科
(52844)
经济(52780)
管理(36539)
(34313)
(26563)
企业(26563)
方法(24883)
数学(21860)
数学方法(21518)
中国(17622)
(16918)
(15327)
(11738)
(11719)
教育(11508)
农业(11032)
理论(10985)
地方(10934)
(10758)
贸易(10753)
业经(10627)
(10414)
(9277)
财务(9247)
财务管理(9206)
(9010)
银行(8987)
(8628)
企业财务(8588)
(8456)
机构
大学(203232)
学院(200022)
(76757)
经济(74684)
管理(70539)
研究(67227)
理学(59048)
理学院(58265)
管理学(56920)
管理学院(56541)
中国(50993)
(44417)
科学(41858)
(38153)
(35710)
(35485)
(34161)
中心(31953)
研究所(31810)
(30468)
师范(30215)
业大(29634)
财经(29373)
北京(29067)
农业(27752)
(27248)
(26223)
师范大学(23886)
技术(23487)
(23390)
基金
项目(119046)
研究(91678)
科学(91024)
基金(80712)
(68679)
国家(67976)
科学基金(56701)
社会(53265)
社会科(50021)
社会科学(50002)
(49057)
教育(46140)
基金项目(42386)
(41074)
编号(41040)
成果(36286)
自然(35523)
自然科(34613)
自然科学(34600)
资助(34534)
自然科学基金(33944)
课题(30008)
重点(27216)
(26716)
(25639)
大学(25254)
(24497)
(24208)
(24148)
项目编号(24054)
期刊
(91422)
经济(91422)
研究(65354)
中国(47302)
教育(38976)
(32620)
(32158)
学报(31334)
科学(26547)
大学(24331)
管理(24270)
农业(21438)
学学(21047)
技术(19575)
(18898)
金融(18898)
业经(15546)
财经(14961)
经济研究(13590)
图书(13103)
(12936)
问题(12808)
(11362)
(10365)
技术经济(10248)
理论(10173)
(10074)
职业(9989)
统计(9456)
书馆(9403)
共检索到3180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源源  刘善槐  
大学生就业不公平容易导致社会阶层趋于固化,使人力资本错位配置,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分析大学生就业不公平现象的形成机理,教育筛选功能失效为其发生前提,行业、职业间待遇不公平为外部条件,社会资本有利群体对高收益工作岗位的追逐为内部动力,而社会资本有利群体利用"社会屏蔽"使招聘程序合法化是其实现路径。破解此问题需要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强化教育的筛选功能;创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各行业待遇公平化;加强职业准入制度建设,提高职业的专业化水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陈根  
对大学生就业力的研究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领域。在当前就业难的宏观环境下,分析大学生就业力问题的产生背景,明确大学生就业力概念的内涵界定,探讨大学生就业力理论的研究趋势,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谢作诗  杨克瑞  
大学生就业难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之间的内在矛盾,问题的实质是在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经济社会大量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但现实的人力资本供给却与此需求结构不相吻合。高等院校有必要实现研究型教育与技能型教育的分离均衡,少部分大学从事研究型教育和精英教育,绝大多数大学则从事应用型和技能型教育。从短期看,要硬化高校的预算约束,逐步放松对于学费和招生计划的统一管制,给予学校更多的其他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并改革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方式;从长期看,必须改革更为基础的制度安排,促进高等教育领域的产权改革,高等教育最终将形成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克建  胡碧玉  
本文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成本日益增加谈起,分析了就业成本的内容、就业成本增加的原因及其外部性影响,对如何降低大学生就业成本进行了探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立敏  
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经济危机等社会因素,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文章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入手,对其进行归因分析,从而探寻出应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具体包括合理自我评价、明确求职目标、开展模拟招聘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关勇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文章在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现状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并分别从社会、高校、女大学生的角度分别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俞光华  尹同录  
智能时代的到来正引发大学生就业的深刻变革。智能化程度深化、水平提升影响就业的替代效应、创造效应、重塑效应日益显现,既挤压了传统就业空间,也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还引发就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据相关研究机构公布的就业数据显示,近几年大学生整体就业难度加大,但在智能产业就业的比例上升,智能化专业毕业生就业更易。提出智能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消解路径:保障人才有效供给,缓解智能化技术对就业的替代效应;激发社会用人需求,放大智能化技术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加强人才供需对接,弥合智能化技术对就业的重塑效应。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万兴  冯艳博  李润红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必然选择。但在实际工作中,因受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岗位性质差异、地域流向偏好、学历层次高低、人职匹配不足等多维度呈现。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多方协同联动,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积极构建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协商协调和服务保障机制;高校要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企业需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并加强企校合作,探索订单培养路径;大学生应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主动参加课堂内外实训实践活动,不断提高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素质能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志林  
文章阐述了拓展训练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并从职业规划,熔炼团队、激发潜能,深度体验、发现潜能,反思分享、引导升华四个方面来建构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训练体系,并提出高校应将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培训设置为长期课程,以期提升和完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实现其高质量就业。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前进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社会、高等学校和毕业生个人等因素。要更好地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政府必须加强调控,提供就业岗位,营造良好就业环境;高等院校应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毕业生个人要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何晓丽  
就业力是一种能使个人获得并保有一项工作的能力,就业力培养是终身教育、生涯教育及素质教育共同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包括:设置灵活性、多样化的主修与选修课程;利用多层次、多阶段的实习环节促进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能力的培养;通过学制改革,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改善毕业设计。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郭秀丽  
随着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探讨的焦点。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的途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静  
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和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增大,女大学生的就业面临极大的挑战。就其主体原因来看,主要还是女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欠缺、主体意识薄弱、择业期望值高而自主创业意识差、择业心理上自信不足等主体因素造成。因此,女大学生要想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实现职业理想,关键还在于她们自身的奋斗与追求。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高存福  田兆富  
文章从目前大学生求职的现状入手,探讨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并结合人才市场需求目标和"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就业指导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和教育进行了探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人崧  
国外高校大学生就业扶助体系随着多年的改革发展有着不同的实践模式:美国的就业扶助体现的是高校主导型,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相互协助的就业扶助模式;日本则强调全民参与型的就业扶助模式;英、俄等国的就业扶助模式主要包括政府导向下的高效、优质、全方位的"导向型"就业服务。美日英等国实施就业扶助的经验,给我国建立大学生就业扶助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理论借鉴:一是建立政府、高校、社会企业三维一体的就业综合服务机制;二是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后职业发展的效度评价;三是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