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40)
- 2023(6684)
- 2022(5655)
- 2021(5551)
- 2020(4553)
- 2019(10392)
- 2018(10416)
- 2017(18442)
- 2016(10980)
- 2015(13209)
- 2014(13519)
- 2013(11886)
- 2012(10947)
- 2011(9990)
- 2010(10034)
- 2009(8751)
- 2008(8232)
- 2007(7440)
- 2006(6361)
- 2005(5607)
- 学科
- 济(31105)
- 经济(31056)
- 管理(24000)
- 业(18599)
- 企(14233)
- 企业(14233)
- 教学(13067)
- 方法(11402)
- 教育(11375)
- 中国(11047)
- 理论(10752)
- 农(10461)
- 数学(9910)
- 数学方法(9612)
- 地方(9549)
- 学(8058)
- 学法(7802)
- 教学法(7802)
- 制(7374)
- 财(7373)
- 农业(6930)
- 业经(6912)
- 体(6587)
- 学理(5661)
- 学理论(5661)
- 贸(5090)
- 贸易(5088)
- 和(5017)
- 融(4967)
- 银(4967)
- 机构
- 大学(140178)
- 学院(138929)
- 研究(47778)
- 管理(44159)
- 济(42819)
- 经济(41385)
- 理学(37918)
- 理学院(37176)
- 管理学(35984)
- 管理学院(35699)
- 中国(32193)
- 科学(31527)
- 京(31393)
- 范(27223)
- 师范(26914)
- 农(24362)
- 所(23999)
- 江(23368)
- 中心(22429)
- 研究所(21993)
- 师范大学(21492)
- 业大(21373)
- 教育(21169)
- 财(21019)
- 技术(20616)
- 北京(19732)
- 农业(19272)
- 州(18773)
- 院(17755)
- 职业(17287)
- 基金
- 项目(93506)
- 研究(73672)
- 科学(71987)
- 基金(61602)
- 家(53237)
- 国家(52661)
- 科学基金(44312)
- 社会(41660)
- 省(40374)
- 教育(39606)
- 社会科(39084)
- 社会科学(39072)
- 划(33870)
- 编号(33249)
- 基金项目(33065)
- 成果(29141)
- 自然(28130)
- 自然科(27452)
- 自然科学(27445)
- 自然科学基金(26900)
- 课题(26054)
- 资助(24669)
- 年(22221)
- 重点(21655)
- 部(20304)
- 大学(20230)
- 发(19920)
- 项目编号(19417)
- 创(19312)
- 规划(19073)
共检索到2177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高秋凤 廖嘉俊 王志杰 王晓钧
近年来,"慕课风暴"席卷世界高等教育,然而慕课教学是否会取代传统教学一直充满争议。本研究以优课联盟"积极心理学"慕课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在拉姆斯登的课程体验问卷基础上,编制适用于本研究的课程体验问卷,并对同一门课、相同教学内容且由同一教学团队实施的两种教学方式——慕课教学及传统教学开展了课程体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对慕课满意度高,大学生对慕课教学积极认可,参与过慕课学习的学生更倾向于选修慕课,认为慕课学习的选择面广、学习效率高、学习更自主。然而,大学生普遍认为
关键词:
慕课教学 传统教学 课程体验 感知差异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桂芬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科学,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组织等为研究内容。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应过分夸大其作用,在学习吸收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同时,对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作用要予以客观的评价与定位。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学 应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胡济林 陈冠龙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主导、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为高职思政课教学带来许多启示。高职院校应将积极心理学融入教学,通过构建积极的教师队伍,树立积极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及情绪体验,在教学评价中融入积极的考核元素,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高职教育 思政课 教学改革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平爱红
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和做事风格。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心理学课程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意义性更为突出。心理学的课程思政改革主要包括调整课程目标、植入思政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三个主要方面。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积极心理品质 心理学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俊平 茌良计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针对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高、教师职业倦怠、学生学习兴趣低的现状,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贯穿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确立以学生成长需要为本,发掘美德善端,构建幸福课堂的理念;以分享爱的故事为载体,开展叙事式教学,激发学生积极体验、培养积极品格的方法。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两个路径改革,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感染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孝群 徐莹 苟亚春
针对目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所面临的问题,文章通过对转变问题取向的教学观念、增强教师积极力量、注重正向教学情境创设、以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心理弹性等探索,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培育模式的创新、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心理素质 以人为本 积极心理学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毅敏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作为社会重要群体的高校大学生承受的学习、生活、就业压力逐渐增加,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逐年上升,给高校教育工作带来极大挑战。积极心理学重视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积极情感、如何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对高校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应对挫折的信心和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利
每一个个体都是具有积极品质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挖掘。大学生心理社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文章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对其存在的意义、指导实践进行了探讨,提出心理社团建设的"一二八"模式,并对深入建设心理社团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心理社团 建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金明 王雷 李小红
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文章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入手,探讨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为高校开展幸福感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幸福感 教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闵强
积极心理学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丰富高校双创教育的内涵,对于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有重要意义。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群体心理特征、创业动机不足、心理韧性薄弱及外部因素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要将积极心理学有机融入高校双创教育体系,多措并举提升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实践中增强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营造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积极创业环境。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创业能力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徐静霞 林海波
通过介绍一个管理学和创业结合的课程,基于整合视频资源、交流平台建设和持续课程质量评估等一系列的重新优化操作,说明了视频资源重新整合和持续追踪评估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出了如何把基于大学专业理论体系和现代视频平台连接的慕课系统有效导入社会更大范围,并且增加整体社会效益。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琪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目标偏离、内容片面化、师生关系不和谐等方面的弊端。用积极心理学去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其教育的内容、目标、途径及环境等方面就要有所改变,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得以体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关键词:
大学生 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庄濛杰 奚晓岚 王珏
文章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其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探讨了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内容上,要注重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完善;途径上,要探索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宏观、微观层面的意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周琢虹
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特点,高校心理学课堂逐渐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向学生参与式的模式转变,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入手,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主动参与,关注课程进展并促进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既适应了当代心理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符合新时代受教育群体的实际心理需求。
关键词:
情景体验式 教学模式 心理学课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吴佩杰 宋凤宁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受消极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扭转了心理学过于关注负性心理的局面,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指明了方向。论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其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尝试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