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80)
2023(6568)
2022(5609)
2021(5219)
2020(4524)
2019(9945)
2018(9756)
2017(18106)
2016(10269)
2015(11753)
2014(11673)
2013(11054)
2012(10373)
2011(9726)
2010(9656)
2009(8998)
2008(8804)
2007(7946)
2006(7251)
2005(6636)
作者
(30502)
(25704)
(25363)
(24302)
(16262)
(12169)
(11612)
(10015)
(9835)
(9323)
(8659)
(8634)
(8429)
(8256)
(8084)
(7825)
(7756)
(7696)
(7446)
(7305)
(6613)
(6386)
(6204)
(5880)
(5783)
(5761)
(5718)
(5681)
(5288)
(5220)
学科
(37629)
经济(37576)
管理(32557)
(26155)
(23040)
企业(23040)
方法(16591)
数学(13825)
数学方法(13633)
(11518)
中国(11401)
环境(10838)
(10496)
教育(9262)
理论(8364)
(8358)
(8321)
业经(7669)
地方(6835)
(6790)
(6785)
财务(6782)
财务管理(6765)
(6553)
企业财务(6528)
(6353)
贸易(6350)
(6148)
技术(5700)
农业(5621)
机构
大学(150072)
学院(142388)
(53169)
研究(53155)
经济(51926)
管理(50316)
理学(43687)
理学院(43017)
管理学(41973)
管理学院(41749)
中国(37381)
科学(34287)
(33276)
(27697)
(27155)
研究所(25307)
(24914)
业大(23663)
中心(22707)
(22571)
(22490)
师范(22284)
农业(21676)
北京(21458)
(19778)
财经(19644)
师范大学(18105)
(17924)
(17693)
教育(16922)
基金
项目(96568)
科学(76310)
基金(69799)
研究(68417)
(62638)
国家(62055)
科学基金(52296)
社会(43225)
社会科(40658)
社会科学(40642)
(37829)
基金项目(36487)
自然(35430)
自然科(34594)
自然科学(34579)
教育(34309)
自然科学基金(33988)
(33407)
资助(28910)
编号(26701)
成果(23064)
重点(22628)
(21892)
课题(20524)
(20248)
大学(20214)
(20079)
科研(18875)
教育部(18627)
创新(18540)
期刊
(59156)
经济(59156)
研究(46694)
中国(36180)
教育(29464)
学报(28947)
科学(24691)
(23348)
大学(22801)
(20260)
管理(20031)
学学(19999)
农业(16039)
技术(10910)
财经(10465)
(10451)
金融(10451)
经济研究(10389)
(9337)
(9049)
图书(9030)
业经(8724)
(8038)
业大(7704)
问题(7384)
科技(7291)
书馆(6848)
图书馆(6848)
资源(6735)
农业大学(6334)
共检索到2245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淡乔   韩慈洁   金灿灿  
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了821名大学生对其大五人格、环境价值观、垃圾分类经历以及垃圾分类意愿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大五人格中的责任心、宜人性和外向性均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垃圾分类意愿。(2)环境价值观可以在大五人格的外向性、责任心、宜人性对垃圾分类意愿的预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垃圾分类经历能够调节环境价值观在外向性与垃圾分类意愿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但不能调节责任心和宜人性的中介模型,具体来说,垃圾分类经历促进了高外向性大学生的环境价值观的形成。结论提示,高责任心、宜人性和外向性不仅直接促进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的形成,也可以通过塑造环境价值观来提升垃圾分类意愿,过去的垃圾分类经历会加速这一结果的形成。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淡乔   韩慈洁   金灿灿  
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了821名大学生对其大五人格、环境价值观、垃圾分类经历以及垃圾分类意愿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大五人格中的责任心、宜人性和外向性均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垃圾分类意愿。(2)环境价值观可以在大五人格的外向性、责任心、宜人性对垃圾分类意愿的预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垃圾分类经历能够调节环境价值观在外向性与垃圾分类意愿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但不能调节责任心和宜人性的中介模型,具体来说,垃圾分类经历促进了高外向性大学生的环境价值观的形成。结论提示,高责任心、宜人性和外向性不仅直接促进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的形成,也可以通过塑造环境价值观来提升垃圾分类意愿,过去的垃圾分类经历会加速这一结果的形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静  吴丽丽  
提高农户垃圾分类意愿、促进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环节。基于全国大样本数据,利用控制方程法和半参数似无相关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互联网使用与户主非农就业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非农就业与互联网使用决策受到共同因素作用;(2)互联网使用显著提高了农户的垃圾分类意愿,但户主非农就业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有负向影响;(3)互联网使用不能够抵消非农就业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的负向影响,二者总体影响为负。因此,提高农户垃圾分类意愿,需要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非农就业人员环保意识,改善村居内部环保设施。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董雪旺   徐宁宁   崔凤军   管婧婧   王舟杰  
垃圾的源头分类是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的前置条件。然而,游客的垃圾分类行为意愿及其作用机理与居民未必一致,移动性和非惯常环境给游客的垃圾分类行为造成了诸多障碍和干扰,或为其提供了各种不分类的借口,需要进行深入探讨。文章结合计划行为理论、规范激活模型和中立化理论,纳入非惯常环境下的旅游体验和障碍因素,构建了游客垃圾分类意愿影响机制的综合模型;然后,以到访上海的游客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采集数据,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分类态度、感知行为控制、旅游体验对分类意愿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分类态度受主观规范、个人规范的显著正向影响,相较而言个人规范对分类态度的影响明显更大;中立化技术在分类态度和分类意愿的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最后,文章为旅游目的地引导游客垃圾分类、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静  吴丽丽  
提高农户垃圾分类意愿、促进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环节。基于全国大样本数据,利用控制方程法和半参数似无相关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互联网使用与户主非农就业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非农就业与互联网使用决策受到共同因素作用;(2)互联网使用显著提高了农户的垃圾分类意愿,但户主非农就业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有负向影响;(3)互联网使用不能够抵消非农就业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的负向影响,二者总体影响为负。因此,提高农户垃圾分类意愿,需要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非农就业人员环保意识,改善村居内部环保设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子彦  丁旭  
文章分析了我国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的现状及问题,认为城市管理观念落后、垃圾分类回收研究的缺乏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是阻碍我国城市垃圾分类回收步伐的主要因素。同时,讨论了值得借鉴的日本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的成功经验。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何有幸  黄森慰  陈世文  黄可扬  
为探究环境政策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机理,本文整合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和计划行为理论,运用闽、徽、陕三省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环境政策能够提升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具有多种环境政策获知途径的农户其意愿提升幅度最高,而单一环境政策获知途径间提升作用差异不大。相较于非项目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村的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受环境政策影响强度更大。环境政策通过影响社会规范中介因子和价值认知中介因子进而影响农户的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且社会规范的中介效应比价值认知高,从而证明环境政策的行为导向较之观念导向更明显。此外,家庭废纸产生量使得环境政策知悉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促进关系存在转折点,当家庭年平均废纸产生量超过24斤(1斤=0.5千克)时,两者影响关系不再显著。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占绍文  张海瑜  
通过对西安市主城区的实地调查,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和二元logistic方法,对居民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减量化管理的总经济价值及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范围内的居民对于5年内将西安市垃圾产量降低50%这项政策的平均支付意愿是11.56元/户.月(按5%修整均值),实现这项政策的总经济价值为11102821.51元/月(2009)。分析结果一方面能够使社会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价值产生科学认识,表明垃圾分类回收使得人们在获得收益的同时还能够享受环境改善所带来的福利;另一方面可以为政府和社会投资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帆  邵超峰  鞠美庭  
我国的垃圾分类概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从2000年开始在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进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但发展相对缓慢。据环保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现如今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城市遭遇了"垃圾围城"现象,累计已侵占土地达5万多公顷,并以每年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黄宁宁  
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工业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消费主义盛行和国际环境教育不断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日本开始实施培养国民垃圾分类意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公民教育,推动垃圾分类。日本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教育方针,采取全面融入教育科目、运用体系化的环境知识、联合家庭及社会力量并兼顾国际视野的课程模式,切实推进学校垃圾分类教育。日本学校垃圾分类教育呈现实践性、全民普及化、法制化、体系化和国际化特点,积极应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垃圾分类问题,旨在带动全民垃圾分类,促进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维护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婧  
今年2月份,住建部已明确要求:"从2019年起,全国地级以上城市要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到2022年,各地级城市至少有1个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他各区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汪中求  
垃圾分类重点在"理",不在"管"。"世上本无所谓的垃圾,只有堆放不正确的物资。"垃圾分类做到这个程度,人类文明就上了一个新台阶。笔者十几年前就考察过日本的垃圾分类,充分关注了上海率先强推垃圾分类,也曾撰文《垃圾分类管理,企业来"接招"》(《企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赵子光  陈新风  
垃圾分类是世界趋势。根据生活垃圾产生量影响因子以及山西省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对生活垃圾的产(产生)、投(投放)、收(收集)、运(运输)、处(处理)五个环节,采取“五化措施”(减量化、精细化、精准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无害化),加快推进垃圾分类产业化进程,破解垃圾分类难题,推进绿色发展,实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置,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璋祎  王彦昕  
2019年6月,《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将"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从原来的一节内容升格为专章内容,大大凸显了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法律地位。《草案》还明确规定,要在我国城乡社区建立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基于该法修订的推动力,从2019年7月1日开始,上海市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也相继修改地方立法,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的实施。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生活垃圾已经进入了强制分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世文  黄森慰  陈静  黄可扬  何有幸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农户作为农村环境治理主体,其是否愿意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关系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成效.本文基于2020CLES公开数据,采用Logit模型,通过交互效应和中介效应,考察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1)引导型环境规制和奖惩型环境规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引导型环境规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宣传教育作用要强于奖惩型环境规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约束激励作用.另外,二者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2)引导型环境规制和奖惩型环境规制除了可以直接影响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外,还能通过环境认知、价值感知和社会信任产生间接影响.据此,应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环境规制体系建设,提高农户的环境认知、价值感知和社会信任水平,以增强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提高农村垃圾分类治理的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