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41)
- 2023(2298)
- 2022(1752)
- 2021(1778)
- 2020(1446)
- 2019(3260)
- 2018(3239)
- 2017(5116)
- 2016(3406)
- 2015(4420)
- 2014(4574)
- 2013(3849)
- 2012(3562)
- 2011(3307)
- 2010(3478)
- 2009(2943)
- 2008(2972)
- 2007(3050)
- 2006(2766)
- 2005(2177)
- 学科
- 管理(7341)
- 教育(7073)
- 济(6858)
- 经济(6851)
- 中国(5487)
- 教学(4623)
- 理论(3681)
- 地方(3502)
- 学校(3291)
- 政治(3273)
- 业(3267)
- 思想(3218)
- 农(3208)
- 思想政治(3186)
- 政治教育(3186)
- 治教(3186)
- 德育(3145)
- 学法(2622)
- 教学法(2622)
- 企(2547)
- 企业(2547)
- 工作(2379)
- 业经(2319)
- 研究(2059)
- 农业(1992)
- 和(1877)
- 高等(1877)
- 学理(1851)
- 学理论(1851)
- 发(1783)
- 机构
- 大学(41347)
- 学院(37476)
- 研究(13505)
- 管理(10559)
- 教育(10361)
- 京(10087)
- 范(9601)
- 师范(9549)
- 济(8910)
- 中国(8442)
- 经济(8422)
- 理学(8298)
- 理学院(8103)
- 科学(7935)
- 江(7774)
- 管理学(7674)
- 管理学院(7602)
- 师范大学(7529)
- 职业(6916)
- 北京(6806)
- 技术(6793)
- 中心(6336)
- 州(6240)
- 所(6000)
- 院(5455)
- 研究所(5253)
- 图书(5218)
- 农(5162)
- 书馆(5125)
- 图书馆(5125)
共检索到735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宇明
本文将团队比拟成物理学中的磁场,把磁场基本规律引入到团队建设中来。在参照磁场中的一些变量的基础上,得出团队要素,进而提出了增强团队凝聚力等方面的团队建设构想。
关键词:
磁场 团队建设 团队要素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蒋琳 郁涛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参与科研的基本组织形式,对于我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远远没有发挥它所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建设过程中忽视了科技创新团队组建的本质——非线性。将非线性科学的整体性、多维性、开放性、求异性及非线性思维等特征运用到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中去,将会为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支持。
关键词:
非线性 大学生 科技创新团队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会军
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文社会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高文史科大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社会实践科研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组建文史科大学生社会实践科研团队有助于培养文史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等,但是也存在缺乏可持续性、专业指导教师匮乏等困难。针对这些困难,文章提出新形势下加强文史科大学生社会实践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的具体建议,包括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团队成员结构、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以期为高校文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聂慧 杨辉华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如何通过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来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团队与学习型组织关系的分析,得出学习型组织理论是指导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较为理想的理论。文章针对目前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阐述了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
学习型组织理论 大学生创新团队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何莲
大学生学风是学生思想品质、学习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学风的状况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着胸无大志,成才目标不明确;专业思想不牢固,学习动力不足;自我控制力差,学习纪律不严;学习态度不端正,存在不劳而获的思想等现象。促进优良学风建设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的改革;建立健全各种管理机制;营造校园文化环境。
关键词:
学风建设 问题 对策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章小童 阮建海
[目的/意义]基于实证调查分析,探究大学生数学建模团队信息行为特征、信息行为模型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大学生数学建模团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过程]以大学生数学建模团队为研究单元,通过对数学建模团队信息行为的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获取个案数据,主要采用话语分析法和归纳性内容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结果/结论]大学生数学建模团队以电子信息需求为主,信息查寻以专业数据库为主、搜索引擎为辅;主要通过全文或关键词检索方式来进行文献检索;通过结果分享模式实现团队合作信息查寻;偶遇信息利用对问题解决和数学模型质量起重要作用;大学生数学建模团队信息行为有其一般行为模型。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德全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下,从优化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发,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构想:(1)加强地方党委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2)抓好各有所长、不可或缺的"两个课堂"的教学;(3)重在"育"上下功夫;(4)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于大学生实际生活;(5)辅导员工作要坚持"两条腿"走路。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可持续发展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曲艺 罗燕 张家铖
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测量是教育公平研究的起点,也是教育公平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已有的社会经济地位测量研究文献,梳理了社会经济地位测量的三种主要模式:综合测量、多变量分别测量和单变量测量,继而提出测量我国大学生社会经济地位的模型构想,即以家庭为测量单位的多变量分别测量模式。
关键词:
中国 大学生 社会经济地位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任小晴
团队精神是当今社会的时代要求,是大学生求职的必备素质,然而,在实践中却发现当今大学生团队意识淡薄、协作能力欠缺。本文在讨论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四条加强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措施,以示探讨。
关键词:
大学生 团队精神 缺失表现 原因 方法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韩雯倩 李健
[目的 /意义]通过实证研究揭示异质性大学生双创团队协同信息利用行为过程和影响因素,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利用信息开展创新创业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过程]采用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化访谈法收集数据,通过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对异质性大学生双创团队协同信息利用行为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 /结论 ]核心研究发现如下:(1)异质性大学生双创团队协同信息利用行为贯穿创新创业全过程中,包括创意孵化、创业计划、项目成型、创业落地、稳定运营(改革完成)5个创新创业阶段;(2)为达到每个阶段的不同目的,团队协同利用多种信息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创新创业;(3)影响异质性大学生双创团队协同信息利用行为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成员能力素养因素”和“成员关系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基于此,从信息利用的视角向团队、高校和社会提出保障双创团队有效信息利用进而提高团队创新创业效果、以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建议。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徐明
对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大力开发与培养,是解决新时期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特点,结合学习地图的创新性研究,针对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学习与发展实践,从大学生创业团队职责梳理、创业团队创业力要素分析、团队学习内容方法设计、开发创业团队学习发展矩阵图四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学习地图体系。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团队 创业力 学习地图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振中 郝庆平 娄成武
如何培养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大学教学深化改革的重大课题,以文科大学生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必修课程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大学生兴趣团队借助师生之间互动关系的转变,将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过程,让大学生在过程中将接收科学理论、价值观念转化为外化行为方式。实践证明,兴趣团队是一种培养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强调以大学生兴趣为本、以兴趣组建团队以及通过团队内外的互动学习,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楼仁功 陈君芳
浙江大学丹阳学园党总支从学生思想工作进宿舍的实际出发,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改变与发展,努力探索大学生党建工作新载体。在学生宿舍建立的“党员之家”,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建设,功能、定位日益明确,管理制度日臻完善,影响日渐扩大,成为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广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促进了整个学园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 党建载体 党员之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康声
河北省某高校一名应届毕业生参加招聘,因面试时回答不上考官的一个问题而未被录用。这名毕业生质疑招聘方"试题涉及的内容超出学校所开课程范围"。招聘方则指出,在他之前,同样是这个问题,与他同校的一位同学回答得很出色。面对同样的问题,出自同一所大学的两名大学生表现却大相径庭,其中的责任在学校还是在学生个体呢?笔者认为,主要责任在于学生本人缺少对自身的建设。同一个班级或同一个学校的大学生,生活的环境相近或相同,接受的成长教育风格与内容也相近或相同,也就是说,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