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68)
2023(15679)
2022(13309)
2021(12726)
2020(10500)
2019(24122)
2018(23878)
2017(45365)
2016(25180)
2015(28685)
2014(28225)
2013(26987)
2012(24362)
2011(21987)
2010(22218)
2009(19873)
2008(19104)
2007(16885)
2006(14487)
2005(12501)
作者
(69693)
(57780)
(57486)
(54718)
(36838)
(27802)
(26087)
(22656)
(21986)
(20704)
(19845)
(19332)
(18365)
(18117)
(17760)
(17440)
(17439)
(17280)
(16516)
(16438)
(14344)
(14278)
(13946)
(13151)
(13023)
(13001)
(12795)
(12734)
(11594)
(11409)
学科
(92119)
经济(92031)
管理(71496)
(67982)
(57642)
企业(57642)
方法(45134)
数学(39319)
数学方法(38562)
中国(26145)
(25529)
业经(21959)
技术(20820)
(20776)
(19999)
理论(19736)
地方(18313)
教育(17321)
农业(17181)
(15637)
(15458)
贸易(15448)
(14970)
(14920)
环境(14154)
(13669)
技术管理(13437)
(13410)
银行(13355)
(13232)
机构
大学(343320)
学院(341182)
管理(136053)
(126974)
经济(123996)
理学(118922)
理学院(117568)
管理学(115028)
管理学院(114422)
研究(109436)
中国(78213)
(73148)
科学(70387)
(55828)
(54288)
(53752)
业大(53143)
(49787)
中心(49490)
研究所(49432)
(48506)
师范(48080)
北京(46131)
财经(45374)
农业(42489)
(41291)
(40679)
(40197)
技术(39851)
师范大学(38493)
基金
项目(239252)
科学(188452)
研究(177053)
基金(170315)
(147966)
国家(146667)
科学基金(126719)
社会(108902)
社会科(103137)
社会科学(103108)
(96851)
基金项目(90350)
教育(84951)
自然(82827)
(81058)
自然科(80967)
自然科学(80951)
自然科学基金(79467)
编号(73731)
资助(69955)
成果(59948)
重点(53746)
(53095)
课题(52253)
(51726)
(50717)
创新(48813)
大学(46018)
项目编号(45526)
科研(45235)
期刊
(134299)
经济(134299)
研究(98805)
中国(70203)
教育(56694)
学报(54951)
管理(50433)
科学(49760)
(49290)
大学(42828)
(40839)
学学(38930)
农业(34824)
技术(33554)
(24278)
金融(24278)
业经(23536)
经济研究(21491)
财经(20945)
图书(20033)
科技(19039)
(18419)
(17881)
技术经济(17136)
问题(16710)
(16011)
理论(15529)
统计(15201)
职业(15131)
(15011)
共检索到4903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郑艳菊  王军超  
创新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其创新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意义、内涵及要素,从理想信念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创新素质拓展平台等角度分析阐述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策略,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郝慧  王二雷  赵飞  
在探讨了食品类专业中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大学生创新性课题项目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了经验总结,对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为更多同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磊  
创业教育不同于就业教育的适应性,它具有创新性,能够承担培养大学生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及事业心、责任心等大学生职业素养的任务。本文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职业素养及其大学生创业中的作用,重点探讨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文斌  马广水  亓俊忠  
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着"重技能、轻素质"的现状,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高职教育理念,研究并实践了"仁智合一"商科特色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创建了"一体、三化、三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建立了"教导合一"的"教书育人"体制机制,明显提高了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吴连臣  王红琳  陈曦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重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培养不仅是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积极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策略,已然成为高等院校21世纪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目标。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鲍晓萍  
为适应社会需求,教育改革的核心要转向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要把握创新精神,掌握创新人才的素质特点,转变观念,创设环境,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方法和考试机制的改革,促进大学生良好创新素质的培养。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赵莉  
大学生可雇佣性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也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大学生可雇佣性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内部相通性,以就业实现为指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对高等教育的现实要求,也符合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定位。在充分解读可雇佣性和创新能力的内涵与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可雇佣性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要素模型,并重点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两个层面探讨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和策略。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程明莲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而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因素,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和关键。构建完整、系统的心理素质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非常必要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邵德福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波新生力量。近年来,各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究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水平和大学生的能力素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不应当只是为了培养而培养,而是应当使大学生具有较为完善的就业能力。文章基于就业与成长需要的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站在高校以及用人单位两个角度上寻求有效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关键性办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宋照敏  
处理好大学生创新能力与艺术素质教育的关系,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和探索。本文以分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艺术教育的逻辑关系为切入点,针对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现状,从不同角度阐述艺术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从而对建立具有切实可行的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体系起到积极的作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郡玲  
培养大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其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建设者,是高等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客观需要。笔者从几个方面简析了这些素质能力:社会责任感、健康人格、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爱国主义和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的重要性,这些能力是现代社会对未来建设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必备素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宋秀娟  
近年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从带动就业到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再到被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各高校纷纷建立众创空间,并以此为载体,进行了大量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机制研究,推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由项勇、黄佳祯、王唯洁编著、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机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殷宝双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内容,探讨了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方法和内容四个方面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阐述。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田富俊  胡卫卫  
通过对大学生能力素质体系中各项能力的整合归类,构建了"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发展性能力"的大学生"三维能力"素质培养的基本框架,并基于280份用人单位的调研数据,分析了各项能力的重要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学分制的"BPD培养模式",并从优化课程体系、实施分级分类培养、开展补短板教育、调整教学管理机制、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