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75)
- 2023(10583)
- 2022(9396)
- 2021(9135)
- 2020(7597)
- 2019(17516)
- 2018(17559)
- 2017(32937)
- 2016(18638)
- 2015(21529)
- 2014(21726)
- 2013(20958)
- 2012(19370)
- 2011(17411)
- 2010(17412)
- 2009(15784)
- 2008(15377)
- 2007(13621)
- 2006(11753)
- 2005(10212)
- 学科
- 济(67391)
- 经济(67305)
- 管理(52243)
- 业(47497)
- 企(40517)
- 企业(40517)
- 方法(32623)
- 数学(27797)
- 数学方法(27343)
- 中国(18931)
- 农(17607)
- 学(16673)
- 财(16457)
- 业经(15279)
- 教育(14889)
- 理论(14734)
- 地方(13840)
- 和(11951)
- 贸(11914)
- 贸易(11907)
- 制(11654)
- 农业(11637)
- 易(11542)
- 技术(11367)
- 务(10638)
- 财务(10575)
- 财务管理(10553)
- 环境(10541)
- 教学(10279)
- 企业财务(9977)
- 机构
- 大学(263772)
- 学院(256313)
- 管理(101673)
- 济(91897)
- 经济(89502)
- 理学(88513)
- 理学院(87427)
- 管理学(85578)
- 管理学院(85123)
- 研究(84275)
- 中国(59826)
- 京(57349)
- 科学(54947)
- 所(42252)
- 财(41951)
- 农(40008)
- 业大(39673)
- 研究所(38657)
- 范(38529)
- 师范(38203)
- 中心(38036)
- 江(37381)
- 北京(36741)
- 财经(33921)
- 农业(31301)
- 师范大学(31020)
- 院(30997)
- 州(30894)
- 经(30795)
- 技术(29062)
- 基金
- 项目(177721)
- 科学(138530)
- 研究(132227)
- 基金(126000)
- 家(109255)
- 国家(108289)
- 科学基金(92562)
- 社会(79152)
- 社会科(74668)
- 社会科学(74647)
- 省(70134)
- 基金项目(67441)
- 教育(63163)
- 自然(61128)
- 自然科(59705)
- 自然科学(59693)
- 划(59690)
- 自然科学基金(58575)
- 编号(55651)
- 资助(52253)
- 成果(46731)
- 重点(39579)
- 课题(39096)
- 部(38820)
- 发(36819)
- 创(36772)
- 大学(35286)
- 项目编号(34701)
- 科研(34022)
- 创新(33972)
- 期刊
- 济(100614)
- 经济(100614)
- 研究(78528)
- 中国(53274)
- 教育(45814)
- 学报(43458)
- 科学(38611)
- 管理(37187)
- 农(36301)
- 大学(33870)
- 财(30781)
- 学学(30262)
- 农业(25904)
- 技术(23138)
- 融(17949)
- 金融(17949)
- 图书(17773)
- 业经(16222)
- 财经(15988)
- 经济研究(14926)
- 科技(13633)
- 经(13529)
- 理论(13327)
- 业(12873)
- 问题(12698)
- 实践(12513)
- 践(12513)
- 版(12274)
- 技术经济(12025)
- 情报(11877)
共检索到3763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润来 刘电芝
本研究从意识加工程度和知识表征形式两个维度入手,考察大学生人工语法学习活动中相关心理机制动态演进的模式。首先,研究在分布式表征理论和表征重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布式表征重述理论假设,提出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分布式知识表征结构的不断优化,其动力机制是本源性表征重述和概念性表征重述,并直接导致意识加工程度的不断增加,从而构成渐进意识。学习进程中形成的知识表征层级结构和渐进意识将传统意义上对立的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有机联系起来,呈现出更具建设性和生态效度的承续关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润来 刘电芝
本研究从意识加工程度和知识表征形式两个维度入手,考察大学生人工语法学习活动中相关心理机制动态演进的模式。研究在分布式表征理论和表征重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布式表征重述理论假设,提出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分布式知识表征结构的不断优化,其动力机制是本源性表征重述和概念性表征重述,并直接导致意识加工程度的不断增加,从而构成渐进意识。学习进程中形成的知识表征层级结构和渐进意识将传统意义上对立的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有机联系起来,呈现出更具建设性和生态效度的承续关系。此外,本研究还通过降低学习难度和改变学习任务等手段引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润来 刘电芝
意识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一直是认知科学研究的重点,自从在人工语法研究中发现内隐学习现象以来,无意识加工对人类认知过程的影响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本研究从意识加工程度和知识表征形式两个维度入手,考察大学生人工语法学习活动中相关心理机制动态演进的模式。研究在分布式表征理论和表征重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布式表征重述理论假设,提出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分布式知识表征结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吕佩臣
民族院校在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意义为中心的外语交际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当继续关注学生的语法学习,探索更有效的语言教学形式,以增强学生的语法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外语语法学习 语法能力 语言能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郝世亮 范琳俐
关于中国边疆地区多民族高校族际互动形态的判断大致有"区隔再生论"与"交融渐进论"两种声音。本研究以一所隶属于西藏自治区且在异地办学的高校为研究调查点,采取问卷调查法,从族际接触的机会结构视角考察了内地就读藏族学生的族际交往心理、交往行为及族际友谊获得机制,试图为理解中国校园族际交往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证素材。研究发现,伴随着族际接触机会的增加,学生涵养了积极的族际交往态度,发展了积极的族际关系。西藏自治区藏族大学生大多秉持开放、积极的族际友谊态度,受访学生中有87. 5%的人表达了对获得族际友谊的积极期待,有84. 07%的人报告了在大学中结交了其他民族的新朋友;族际接触机会与族际心理距离负相关,具有族际接触经验的学生尤其是获得族际友谊的学生对其他民族人群的友好感知评价更为积极;"族际友谊传递效应"在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中得以延续,中学阶段获得族际友谊经验的学生在大学阶段也更容易与其他民族学生交朋友。研究还发现,内地就读藏族大学生的族际友谊获得与族际接触时间的累计效应、日常生活空间的接近性效应、族际交往经验的传递效应密切相关,即影响学生族际友谊获得的关键原因是族际接触交流机会的多寡。因此,坚持贯彻深化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教育方针、增加各民族学生族际互动增量,对于推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至关重要。
关键词:
藏族大学生 族际交往 族际友谊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陆桂芝
在大学生中开设创造方法学课是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克服学生创新障碍的重要途径。在创造方法学教材编排上,突出体现理论性及实践性;在教学设计与方法的选择上,寻求哲学基本原理与创新原理的对接,突出非理性认识因素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元认知能力。
关键词:
创造方法学 创造能力 非理性认识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郑友德 蔡祖国
自2003年以来,针对目前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院在充分借鉴两大法系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经过实地考察学习日本、韩国的经验,在国内首创德语法科班,全面实践创新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成功经验在于:必须有准确而又较高的目标定位,大胆借鉴西方成熟经验,敦实基础,突出特色。
关键词:
创新性人才 德语班 法学本科教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博虎 张朝红 惠平山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现代化的实证调查,描述了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人格现代化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当代大学生人格现代化呈现过渡性特征和低质性特征,而影响大学生人格现代化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利益的刺激、地域差异和现代科学教育等。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人格现代化 现状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金花 孙玮
学生的自尊程度对其学业成就具有重要影响,自尊对学业成就的主体作用主要是通过选择过程、认知过程、动机过程和情感工程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维护和培养学生自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能力观,培养学生进行学习目标定向的能力以及进行积极归因的能力。
关键词:
学习动机 自尊 教学 学习能力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海丛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了健听大学生与听障大学生在人格特点上的关系。结果发现 :两类大学生在 16种人格因素中有 4种人格因素差异显著 ,有 3种人格因素差异极其显著 ;在 16种人格因素的综合应用中 ,除新环境中成长能力因素外 ,其它 3种因素均差异显著。
关键词:
人格 听障 16PF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梅华 方莉莉
虽然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口语及其交流意义 ,但同时却或多或少地忽略了语言的重要形式———语法。本文分析了长达 2 0 0分钟的公外大学生的口语录音语料 ,发现将近一半的语言产出中有不同的语法错误。语法掌握得不牢靠、语法错误的频频出现严重影响了学生进行口语交流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因此 ,本文建议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应重新重视语法教学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交流。
关键词:
大学生 英语口语 语法因素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廖红
为了了解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探讨社会支持在人格特征对学习倦怠影响中的调节作用,本文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大五人格简式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25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经相关分析得出结论:社会支持对学习倦怠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倦怠 社会支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杰
本文讨论金融因素在中国渐进改革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与其他转轨经济国家相比,中国在改革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国内储蓄率,同时,国家也拥有较强的控制经济的能力;前者为经济提供了可观的金融剩余,而后者则使金融剩余中的绝大部分通过国有银行用于支持体制内的产出增长。本文在界定财政补贴与金融补贴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简单的考虑金融补贴的体制内增长模型,通过此模型,论证了金融补贴与渐进改革之间的逻辑联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喻进 刘加华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卢新波 汪先俊
在对转型经济的类型学研究中,激进-渐进二分法曾经是主流的研究方法,它对于理解不同体制转型的特点、内在机理,区分各自理论依据乃至哲学基础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世界各国体制转轨的不断推进和人们对转型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研究方法开始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日益暴露出其局限性。本文旨在对二分法做出客观的评价,以推进转型经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
转型经济 激进式改革 渐进式改革 二分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