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67)
- 2023(13903)
- 2022(12158)
- 2021(11742)
- 2020(9815)
- 2019(22835)
- 2018(22621)
- 2017(43274)
- 2016(24040)
- 2015(27881)
- 2014(27933)
- 2013(26370)
- 2012(23911)
- 2011(21380)
- 2010(21114)
- 2009(18634)
- 2008(17875)
- 2007(15430)
- 2006(13024)
- 2005(10836)
- 学科
- 济(86686)
- 经济(86595)
- 管理(66248)
- 业(60962)
- 企(50819)
- 企业(50819)
- 方法(44245)
- 数学(39048)
- 数学方法(38478)
- 中国(23848)
- 农(23483)
- 财(22012)
- 业经(19018)
- 学(18033)
- 理论(17527)
- 地方(17485)
- 教育(16580)
- 农业(15835)
- 贸(14778)
- 贸易(14773)
- 务(14584)
- 财务(14514)
- 财务管理(14484)
- 技术(14390)
- 易(14341)
- 和(14071)
- 制(13946)
- 企业财务(13730)
- 环境(13468)
- 教学(12208)
- 机构
- 大学(326748)
- 学院(321239)
- 管理(129481)
- 济(120595)
- 经济(117850)
- 理学(113700)
- 理学院(112467)
- 管理学(110118)
- 管理学院(109549)
- 研究(99415)
- 中国(71024)
- 京(67983)
- 科学(62671)
- 财(54294)
- 业大(48921)
- 农(48530)
- 所(47447)
- 中心(46775)
- 范(46372)
- 师范(45984)
- 江(45801)
- 财经(44673)
- 研究所(43496)
- 北京(42382)
- 经(40841)
- 农业(37747)
- 州(37566)
- 师范大学(36837)
- 院(36716)
- 经济学(35703)
- 基金
- 项目(230008)
- 科学(181130)
- 研究(172037)
- 基金(164650)
- 家(141707)
- 国家(140474)
- 科学基金(122266)
- 社会(105888)
- 社会科(100185)
- 社会科学(100159)
- 省(91661)
- 基金项目(88339)
- 教育(83610)
- 自然(80049)
- 自然科(78230)
- 自然科学(78212)
- 自然科学基金(76769)
- 划(76648)
- 编号(72147)
- 资助(67861)
- 成果(58800)
- 部(51200)
- 重点(51175)
- 课题(50163)
- 创(48209)
- 发(47958)
- 大学(45795)
- 教育部(44650)
- 创新(44648)
- 项目编号(44590)
- 期刊
- 济(121327)
- 经济(121327)
- 研究(93804)
- 中国(62701)
- 教育(54443)
- 学报(49878)
- 管理(45061)
- 科学(44826)
- 农(42804)
- 财(41232)
- 大学(39956)
- 学学(35592)
- 技术(30631)
- 农业(30097)
- 融(22089)
- 金融(22089)
- 图书(21363)
- 业经(20826)
- 财经(20815)
- 经济研究(18862)
- 经(17735)
- 问题(16020)
- 科技(15663)
- 理论(15218)
- 业(14825)
- 版(14731)
- 技术经济(14564)
- 书馆(14369)
- 图书馆(14369)
- 实践(14127)
共检索到4539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马莉萍 由由 熊煜 董璐 汪梦姗 寇焜照
男女生在大学专业选择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选择人文社科专业的比例远高于男生,且选择社科专业的女生比例最高;男生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工科专业,远高于女生。大学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在高中文理分科时就已经体现,八成男生在高中时选择理科,仅有一半的女生选择理科。在控制了可能的生理差异、能力差异、兴趣差异以及家庭因素的影响后,男生更倾向于选择理工科专业,女生更倾向于选择人文社科专业,且在理科和工科专业中,男生更倾向于选择工科,女生更可能选择理科。基于此,应加强面向高中生的大学专业介绍及专业选择指导,逐渐减小性别刻板印象和传统观念对不同性别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王俊 郭梦珂
基于大陆7所211高校与台湾10所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两岸大学生就业普遍存在性别差异。在个人特征方面,两岸女生在担任学生干部、工作实践经验等方面都优于男生,但在对就业前景和就业形势的判断上,男生比女生更自信,就业过程中获得面试机会也更多,且在签约结果、签约原因、签约单位的性质、薪资差距等方面性别差异显著。特别是大陆地区就业性别歧视程度及就业结果与性别之间存在更为显著的相关;而台湾地区大学生就业虽存在性别差异,但大学生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普遍感受不明显,且不认为性别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解释两岸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的事实与经验,合理设计消除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跨界别全面方案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
两岸比较 大学生就业 性别差异 性别歧视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尚航 张德祥
大学生学业指导是促进大学生学业发展与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我国56所高校的7 198名在校本科生进行学业指导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还未能引起我国高校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学业指导的专业化、规范化、多样化等程度明显不够,大学生对高校的学业指导工作总体满意度不高,大学生学业指导实施效果不甚理想。当前我国高校应尽快建立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以更好地保障与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学业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业指导 现状 调整与优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马莉萍 管清天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信号筛选理论,本文利用全国85所高校学生调查数据建立计量回归模型,研究了院校层次与学生能力增值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总体能力、创新能力和非认知技能方面一般本科高校对学生能力的增值效应大于重点高校,而在同一层次大学中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能力增值存在差异。
关键词:
院校层次 教育质量 学生能力 增值评价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沈壮海 王迎迎
问卷聚焦于"大学生的观念与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成效"两个维度。86.6%的受访学生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效果持"肯定性评价"。所提建议主要集中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载体、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2016年4至6月,我们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在全国35所高校开展了本年度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岳英
本文基于一项针对全国研究生院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分析硕士研究生择业过程中工作单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及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在控制学科、硕士学校类型以及家庭社会资本因素的情况下,科研成果和专业能力对于进入学术机构具有决定作用,而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对于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国有企业更为看重个体的党员身份。另外,从性别差异角度看,女性硕士研究生进入学术机构的概率与男性并无差异,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概率要高于男性。即便女性拥有党员身份的比例高于男性,她们进入国有企业的比例显著低于男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工作单位选择 性别差异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清军 周毕芬 林建鸿
基于372份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渐进适应模型,实证分析了环境感知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其结果表明:环境感知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男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女生;环境感知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男生的环境感知对人力资本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女生的环境感知对社会资本存在显著的负向调节;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女生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均显著,而男生中仅人力资本显著。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意愿 环境感知 性别差异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烨 左殿升 屈玉东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而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精英分子,代表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90"后成为高校校园的主力军,这些"90"后们思维活跃,他们对社会认同的高与低,直接影响青少年这一群体的稳定性和社会建设参与度,进而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与进程。本文以山东省济南市西部新城大学科技园内八所高校的不同层次和专业的"90"后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研分析了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状况。对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诗慧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升创业教育绩效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通过对影响创业教育绩效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进行梳理,提出了创业教育氛围、创业支撑体系、创业课程体系以及师资力量对创业教育绩效具有正向影响的研究假设。综合运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广东省1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业教育支撑体系、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及创业氛围对创业教育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愿望的影响最为显著;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教育师资对大学生创业知识掌握的影响最为显著。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金英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上海市五所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态度进行研究,结论认为: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总体上趋向于温和、理性,并不存在明显的极端立场;他们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并不是狂热和非理性的爱国者;对自由、民主、参与都有较高程度的认可,具备较强的公平正义感;拒绝将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视作祸水,但同时也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主政治、政治发展道路充满自信。研究还证实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态度存在着明显的影响。当前高校打造基于校园的社交网络、引导互联网对大学生冲击效应的尝试仍是必须的,但其成效还远未显现出来。
关键词:
互联网 大学生 政治态度
[期刊] 图书馆学研究
[作者]
严贝妮 汪东芳
大学生阅读行为研究是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开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影响大学生阅读行为特征,促使高校图书馆改变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从阅读需求与内容、阅读频率与时长、阅读成本、阅读体验评价4个方面,对安徽省5所高校大学生的数字阅读行为进行调研。结果发现:第一,大学生的数字阅读需求多样而阅读内容相对浅显;第二,数字阅读频率高而时间较短;第三,付费意愿低、阅读成本承受力弱;第四,对数字化阅读方式较满意。基于此,高校图书馆在制定数字阅读推广服务策略时,应植根学生用户需求,提高
关键词:
互联网+ 大学生 数字阅读行为 安徽省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瑜 欧阳沁 王光海
本文基于一项北京市15所高校3000名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提出当前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种基于社交网络基础之上的大学生信息获取与传播的"三明治型"模式正在形成。这种模式的最底层结构是信息技术网络,中间层是人际关系网络与信息技术网络相融合而形成的社交网络,最上层是复杂多样的信息流。
关键词:
信息获取 社交网络 “三明治型”模式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丁园园 吕伟 姚本先
本文通过自编的《大学生人际交往价值观调查问卷》对3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目的、人际交往手段和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与朋友的交往更多出于互助、友情和自我完善的目的。男大学生更倾向于主动地结交朋友。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看重心理因素,而男大学生更看重生理因素。
关键词:
人际交往价值观 性别差异 调查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梁耀明 何勤英
男孩"弱势"现象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而人们的认识是,男孩在高中开始会逐渐追赶上女孩。本文利用某省属一本院校939名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四年学业表现数据探讨了学业表现性别差异问题。通过非配对双样本T检验和学业表现优异指数比较分析发现,大学生学业表现初始状态仍然是男生落后,二年级男女生差距消失并出现"逆转"迹象,三、四年级男生学业表现得到改进并反超女生,差异显著,男生存在"后发优势"。在城乡学生群众中,相对于女生学业表现,农村男生的学业表现比城镇男生的"后发优势"更为显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应立足性别差异,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孔慧 吴敏榕 韦燕云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广泛了解在校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和态度,并对其影响因素作深刻的剖析,进而提出增强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有效途径,以利于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坚定学习信念,增强专业兴趣。
关键词:
大学生 专业认同 满意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女大学生就业搜寻研究——基于63所高校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机制探析——基于对南京市6所高校的调查
大学生考研群体的特征差异对考研结果的影响分析——基于南京市16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社会性别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诚信调查分析——以泰州7所高校为例
基于性别差异的大学英语教师提问行为研究
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高校不同专业毕业生就业结果的性别差异——基于2013年和2015年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人工智能时代STEM大学生核心能力发展与教育对策:基于全国17个省区市32所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大学生网贷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北省6所高校的微观调查数据
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基于2010年对北京18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