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1)
2023(1215)
2022(1026)
2021(1153)
2020(901)
2019(2024)
2018(1897)
2017(2692)
2016(1987)
2015(2604)
2014(2570)
2013(2080)
2012(1887)
2011(1768)
2010(1841)
2009(1654)
2008(1557)
2007(1448)
2006(1299)
2005(1213)
作者
(4441)
(3760)
(3713)
(3683)
(2305)
(1809)
(1760)
(1486)
(1447)
(1432)
(1308)
(1302)
(1173)
(1166)
(1164)
(1155)
(1122)
(1101)
(1082)
(1076)
(1031)
(940)
(931)
(898)
(897)
(845)
(842)
(804)
(790)
(789)
学科
教育(4885)
(3541)
经济(3531)
中国(3302)
管理(2593)
教学(2539)
理论(2261)
思想(2234)
政治(2218)
思想政治(2125)
政治教育(2125)
治教(2125)
德育(2123)
学校(1603)
研究(1545)
学法(1312)
教学法(1312)
高等(1304)
(1227)
工作(1223)
(1122)
地方(1063)
高等教育(1053)
(975)
环境(887)
(882)
学理(825)
学理论(825)
方法(819)
(816)
机构
大学(28261)
学院(21818)
研究(9252)
教育(6818)
(6628)
师范(6613)
(6383)
(5877)
管理(5672)
经济(5592)
师范大学(5464)
科学(5440)
中国(4824)
理学(4809)
理学院(4650)
管理学(4380)
北京(4344)
管理学院(4335)
(4116)
研究所(3782)
(3704)
中心(3580)
(3548)
业大(3067)
(3008)
(2772)
(2754)
研究院(2687)
图书(2583)
书馆(2513)
基金
项目(14041)
研究(12377)
科学(11237)
基金(8928)
教育(7872)
社会(7211)
(7099)
国家(6999)
社会科(6697)
社会科学(6695)
成果(6004)
科学基金(5981)
(5906)
编号(5634)
(5454)
大学(5439)
课题(5027)
基金项目(4568)
(4388)
规划(3758)
重点(3420)
研究成果(3408)
项目编号(3393)
(3352)
高校(3306)
(3293)
自然(3277)
资助(3226)
自然科(3215)
自然科学(3215)
期刊
教育(14893)
研究(12146)
中国(9064)
(7036)
经济(7036)
大学(4516)
学报(4076)
高等(3988)
高等教育(3400)
图书(3305)
科学(2799)
(2614)
书馆(2574)
图书馆(2574)
学学(2475)
职业(2235)
农业(2066)
成人(2065)
成人教育(2065)
(2009)
管理(1891)
(1748)
教研(1744)
高教(1744)
技术(1414)
(1368)
论坛(1368)
科技(1315)
(1306)
财经(1262)
共检索到404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肖海涛  
大学从单纯的教学机构到集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的机构,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重要人物的贡献具有时代意义,他们分别是纽曼、洪堡、弗莱克斯纳、科尔等。本文逐一分析了他们的大学理想,试图揭示大学理想演变的历史轨迹。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房良钧  
本文是作者在其专著《机遇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出版)基础上概要提炼写就的,勾画了人类机遇思想演变的大体脉络。论文通过对西方机遇思想和中国机遇思想的历史考察,揭示它们的发展阶段和各自特点、成就和缺陷;又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机遇思想的深邃性、丰富性及其不断发展,有力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机遇思想标志着人类机遇思想达到了新水平,展现了新境界,进入了新阶段。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孔凡文  徐玉梅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缘起农业集约经营。在农耕社会,农业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始于农业土地,土地集约利用的思想由此生发。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农书《齐民要术》中就写道:"凡人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强调了土地的经营宁可少而精,不应广种薄收。我国明代的《沈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袁振国  
没有高水平的学术就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学术是学科的灵魂。学术的发展是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机制创新联系在一起的。学术与学科最大的区别是,学术关注问题,学科关注体系。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姚本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大学生作为最敏感的社会群体之一,其价值观随之不断变化,依次表现为:权威解构与自我觉醒,改造冲动与自我失落,价值取向的自我中心与价值标准的实用化,价值多元与现实具体。经济发展,文化思潮,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内在成长等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因素。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必须正确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精神与功利等基本关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徐超富  
自古典大学始,教学与科研始终相伴相行,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科研始于德国洪堡时期柏林大学的建立。从此它作为大学的一项基本职能确立下来,成为大学除教学之外的第二中心。就其整个发展轨迹,它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由个体到集体,由无组织到有组织,由无规定到有规定,由纯理性到理性与世俗的融合,由社会赞助、学校自助到政府、企业资助,由单纯为教学服务到同时为社会、政府、经济和科技服务的发展过程。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袁振国  
作为对大学的排名性评估指标,有三个特征是至关重要的:敏感性,代表性和可比性。好的评估应该有益于促进学校发展,而不是学校发展为了满足评估指标。评估是以现有的学科和院系为基础,评价指标和数据的收集都是基于已有的学科和学术。大学排名本身并无所谓风险,注重排名甚至根据排名进行决策才有风险,依据大学排名名次进行决策的程度越高则风险越大,所以这个标题写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然  
上巳节是我国古代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的节日。它起源于春秋 ,兴盛于魏晋 ,至宋代以后逐渐衰落 ,但它的民俗习惯在许多诗文中保存了下来。文章试图从古代诗文的记载中勾勒出这一节日的民俗盛况。春秋时期它是人们去邪去秽、男女交游的好时节 ;魏晋时人们在这一天郊游宴饮作诗 ,由于皇帝的参与 ,民间习俗也上升为皇家礼俗 ;南北朝时则增加了骑射的内容 ,这些习惯一直传至唐代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殷李松  周志太  贾敬全  
文章对1979—2010年中国四大地区的劳动力就业数据,采用生物系统论研究方法,将地区劳动力视为复杂系统,对中国四大地区内外劳动力格局演变进行估计,从而深入讨论用工荒根源及演变轨迹。结果发现:劳动力就业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间有内在规律——23定律,这一定律是中国用工荒到来的根源,它决定中国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将先后于2014、2020、2025、2027年进入用工荒;东部用工荒是紧随劳动力自然就业繁荣期之后,而东北、中部和西部则是劳动力自然繁荣期后经历较长的潜伏期才进入用工荒。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宋秋蓉  
追溯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自办与参办私立大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是深入认识中国私立大学的路标和门径。20世纪前半期,中国私立大学在帝制末年孕育产生,在军阀混战中获得生长机遇,在抗战前10年取得长足进步,在抗战之后继续发展。此间,中国私立大学形成了自己基本的办学特点,诸如办学类型多元化、多渠道等筹措经费、精神立于物质之上、严格教育教学管理等,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邓飞  傅文晓  
新中国70年的教育发展既表现为伴随时代发展不断提高的受教育年限与持续扩大的升学机会,也表现为城乡二元分隔衍生的结构性教育不平等,更交叠着省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的附加影响,综合刻画着我国教育不平等的复杂演变轨迹。采用CGSS数据建立多层次模型进行实证验证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总体教育不平等程度随时代发展而递减,但城乡人口结构性不平等程度却在起伏后扩大;省域教育不平等则既有区域内的趋同效应,又有省区间的显著差异;不同层级受教育者的升学机会主要受到教育扩张和优势群体机会享有比例的影响,目前高中教育是决定教育不平等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袁振国  
不管大学怎么变化,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基本的和第一的功能。随着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贡献的不断提高,大学也就不断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培养人才是大学贡献社会的首要形式,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载体,本科是大学的根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袁振国  
大众化进程一旦启动,就势不可挡,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每个人个性的平等发展带来了机会。从精英到普及的真正转型首先是价值观的转变。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袁振国  
培养创新人才,激发每个人的创新潜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迫切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有跨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的人,成为一流大学的共同追求。具备终身学习意识,形成终身学习能力,成为每个人适应社会变化和保证生活质量的必要素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肖朗  傅政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曾召开五次新教传教士代表大会,即1877年、1890年和1907年上海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在华新教传教士代表大会以及1888年伦敦世界新教传教士代表大会和1910年爱丁堡世界新教传教士代表大会。上述大会围绕中国教会高等教育及教会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若干共识,这些讨论和共识对中国教会大学的兴起及其最终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