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23)
- 2023(16054)
- 2022(13858)
- 2021(13192)
- 2020(10932)
- 2019(25576)
- 2018(25537)
- 2017(48008)
- 2016(26329)
- 2015(29872)
- 2014(29881)
- 2013(29311)
- 2012(27188)
- 2011(24936)
- 2010(25077)
- 2009(22825)
- 2008(22359)
- 2007(19495)
- 2006(17634)
- 2005(16141)
- 学科
- 济(109526)
- 经济(109410)
- 管理(67952)
- 业(63542)
- 企(51358)
- 企业(51358)
- 方法(43161)
- 数学(37126)
- 数学方法(36712)
- 中国(35559)
- 农(29029)
- 地方(26174)
- 业经(24331)
- 财(23941)
- 学(22380)
- 制(21812)
- 贸(21192)
- 贸易(21174)
- 易(20535)
- 农业(19172)
- 银(18432)
- 银行(18390)
- 理论(17978)
- 行(17836)
- 融(17835)
- 金融(17834)
- 教育(17315)
- 和(17018)
- 环境(16503)
- 技术(15832)
- 机构
- 大学(369772)
- 学院(362285)
- 济(150001)
- 经济(146822)
- 管理(138303)
- 研究(133502)
- 理学(118030)
- 理学院(116587)
- 管理学(114593)
- 管理学院(113904)
- 中国(100478)
- 京(81938)
- 科学(79819)
- 财(68859)
- 所(67573)
- 研究所(61124)
- 中心(58381)
- 农(57383)
- 江(54111)
- 财经(53570)
- 北京(53535)
- 范(53032)
- 师范(52601)
- 业大(50982)
- 经(48869)
- 院(48218)
- 经济学(45208)
- 农业(44358)
- 州(43827)
- 师范大学(42818)
- 基金
- 项目(239644)
- 科学(188203)
- 研究(180485)
- 基金(172157)
- 家(149319)
- 国家(148029)
- 科学基金(125937)
- 社会(113006)
- 社会科(106977)
- 社会科学(106948)
- 省(91536)
- 基金项目(90356)
- 教育(83913)
- 自然(79165)
- 划(78106)
- 自然科(77316)
- 自然科学(77299)
- 自然科学基金(75886)
- 编号(74022)
- 资助(71170)
- 成果(63102)
- 发(54429)
- 重点(54001)
- 部(53800)
- 课题(52658)
- 创(49461)
- 大学(46563)
- 教育部(46480)
- 国家社会(46355)
- 创新(46010)
- 期刊
- 济(172293)
- 经济(172293)
- 研究(120979)
- 中国(82191)
- 学报(56059)
- 教育(55677)
- 农(53518)
- 管理(53509)
- 科学(52283)
- 财(50109)
- 大学(43657)
- 学学(39211)
- 农业(37374)
- 融(35214)
- 金融(35214)
- 技术(31836)
- 经济研究(28291)
- 业经(27026)
- 财经(26462)
- 图书(23897)
- 经(22774)
- 问题(22234)
- 业(20283)
- 贸(18916)
- 世界(17646)
- 理论(17459)
- 技术经济(17334)
- 科技(17205)
- 书馆(16931)
- 图书馆(16931)
共检索到5704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李福春
自中世纪至今,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发展已近千年,人们对大学的认识也从一元走向多元,其中对大学理性的探寻更是为大学之"大"提供了智慧之果。对于人类而言,出于生存与发展的双重目的,既需要感性的认识世界,也需要理性的改造世界,只有两者相得益彰,人类才无愧于"万物之灵"的称号。当前中国大学发展已进入了反思与调整阶段,新旧问题杂陈,更需要理性之光的照耀。一、大学理性必答的三问张学文博士《大学理性研究》一书对大学发展与变革的理性进行了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洪才
国内学术界对大学在大发展中出现的行政化、企业化现象展开了系列批评,提出了大学理性回归命题。对大学理性的讨论,还需要对大学理性概念本身严格考证和发展探源。基于大学理性失范事实,《大学理性研究》对大学理性发展谱系进行历史考源,形成了关于大学理性的独特认知,在其中发现学者责任伦理缺失这一本源性问题,故最终把大学理性回归的希望寄托于真正学者的成长。这一思路颇具启发性,深化了关于大学理性的认识。但大学领导人的角色应给予格外重视,他们非一般学者可比,必须担负保护大学理性的使命。
关键词:
大学理性 理性失范 理性回归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小芳 贺武华
张学文博士的专著《大学理性研究》既是对大学哲学基础的审视与辨析,也是对大学思想发展史的系统考察;既是对大学历史传统的深究细探,也是对大学现实的反思追问。读《大学理性研究》,第一感觉就是著作"理论体量大",这得益于该著作理论体系的历史与比较的视角;其次就是"现实触痛痒",这与作者深度的问题意识分不开。仅从概念来看,《大学理性研究》所涉及的核心与外围概念就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要梳理好、说清楚并非易事,诚如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占军 眭依凡
大学是传承和创造人类文化的社会组织,也是具有较高稳定性的社会组织。正如布鲁贝克所说,大学存在的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的永恒的需要。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克拉克·克尔在《大学的功用》一书中亦指出,到1520年欧洲业已形成的机构中,至今仍以其公认的形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秦惠民 解水青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大学因校长们的频繁抛头露面而充斥媒体,大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关注。但与此同时,中国今日的大学精神却饱受诟病,甚或影响大学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基本理论亦受到质疑,中国当今的大学怎么了?难道是人们对大学的期盼过高或者信仰丧失?大学能够作为人类之灯照亮世界吗?张学文博士201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理性研究》一书力图对此做出自己的回答。大学理性是大学之所以产生、存在与发展的根源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延保
在中国,教育和医疗关系家家户户、国计民生,是社会舆论最关注的热门话题,人人都可评议一番。每年"两会"代表和委员对教育问题的议论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既有学术性、建设性意见,更多是批判性、质疑性的看法。杨振宁博士和丘成桐教授就曾经从不同的范畴和角度对中国大学本科基础教育质量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评价。在中国最难当的官员大概就数教育部长和卫生部长了。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顾明远
中国把高等学校都称之为大学,这与欧美对大学的理解不同。大学,英文名为University,原意是"组合",后专指学术团体组织。因此,早期大学一般有4个学院,即文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到19世纪初,柏林大学以哲学院取代文学院,并上升为中心地位,但大学依然以人文学科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的系科越来越扩大,理工科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但大学对高水平学术追求的思想没有改变。因此,在欧洲,大学历来都是指本科以上教育的机构,单种技术性的、短期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邬大光
大学理想和理念的研究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一个热点问题。与西方大学理想和理念的研究相对比,这一研究领域中存在着诸多有趣的现象,涉及这一研究兴盛的背景、研究者的特征和立场、未来这一研究的走向等等。任何一种大学制度的背后,都有相应的大学理念作支撑。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应将大学理想和理念的研究推向深入。
关键词:
大学理想 大学理念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任增元
无论是实践上还是理论认识上,高等教育都面临着"理性偏见"的挑战,尽管形式多样但实质都是用大学理性的部分代替了整体。大学评价实践中的量化主义倾向,理论上把认知理性提升为高等教育的本质,不符合完整的大学理性和中庸之道。理性是拯救大学的重要出路,大学的定位、发展与评价都必须坚守大学理性精神,而不是拘泥于一种理性形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冀生
大学理念在中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一是从汉武帝到清朝晚期,奉行的是孔子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教育理想;二是从1905年晚清政府做出"废科举,兴学堂"的重大决策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以"注重理性,学术自由"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在近代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在曲折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科学总结大学理念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开创中国教育和大学创新新局面,是我国教育战线面临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
中国 大学理念 发展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韩强
正是基于学术自由、人本精神和管理高效这三大学理支持,中国部分研究型大学学部制改革才能得以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整体性改革、局部性改革和试点性改革是中国部分研究型大学学部制改革的三条主要路径。中国大学要想推进学部制改革并取得更大成效,不仅需要三大学理的支撑,也需要根据每所高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和规划适宜的改革路径。
关键词:
学部制 学理支撑 路径规划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学文
大学是人类渴望理性并且长期坚持守护的产物。历史上几乎所有大学都是在恪守自身理性与客观性的基础上,通过设法部分满足各自所属的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来获得自己的合法地位。西方大学发展史表明,在现代大学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形成过程中,理性无时不贯穿于其中。现代大学这三大功能合法地位的获得分别在不同时期以不同途径出现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域。其中,恪守理性是大学发展遵循的至高原则,这也间接成为高等教育哲学思想演变的"大熔炉"。
关键词:
理性 理性主义 大学理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水娟
由何高大撰写的《大学英语新闻听力教程》一书,践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精神,针对大学英语新闻听力课堂教学、课外自学与四六级考试三个方面的需求,专门为提升大学英语四六级新闻听力、培训和考试而编写。作者遵守英语新闻听力教学规律和教程设计要求,精选了全球热门话题,教学内容涵盖了政治与经济、教育与科技、文化与艺术、食品与安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傅林 胡显章
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办学中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价值判断和理想追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清华大学的办学理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适应我国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也是几代清华人追寻大学理想、殚力于大学内在价值追求的过程。
关键词:
清华大学 办学理念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赵长林 赵清理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针对目前理工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改革 2 1世纪理工科教育的目标和建议 ,本文从改革我国高等理工教育需要着手 ,对美国大学理工科教育的改革趋向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美国 理工科教育 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一本值得一读的书——评《小城镇改革与发展》一书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一部新作——推介陈宗胜、周云波著《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一书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新突破——读何炼成主编《中国发展经济学》一书
从法人视角透视美国大学治理之特征:《学术法人》一书的启示
总结经验 深化改革——评韩雷同志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道路》一书
一部分析“东亚模式”与我国经济发展关系的力作──读《东亚区域产业循环与中国工业振兴》一书
评《入世以来中国农业发展与新一轮谈判》一书
21世纪中国大学体育改革与发展
以史为鉴,发展中国东北经济──评《中国东北经济变迁》一书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写实——评《知识与技能——中国职业教育60年》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