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02)
2023(3246)
2022(2573)
2021(2622)
2020(1863)
2019(3986)
2018(3701)
2017(5026)
2016(3197)
2015(3762)
2014(3544)
2013(2761)
2012(2557)
2011(2412)
2010(2605)
2009(2116)
2008(2141)
2007(1944)
2006(1806)
2005(1663)
作者
(6958)
(5844)
(5791)
(5783)
(3674)
(2776)
(2719)
(2288)
(2248)
(2124)
(2009)
(1986)
(1866)
(1863)
(1779)
(1772)
(1740)
(1724)
(1694)
(1662)
(1476)
(1415)
(1391)
(1372)
(1358)
(1353)
(1319)
(1301)
(1209)
(1195)
学科
管理(8139)
(6722)
经济(6710)
教育(6168)
(6000)
(5631)
企业(5631)
中国(4950)
工作(3411)
理论(3256)
教学(3080)
(3018)
政治(3015)
思想(2921)
业经(2838)
思想政治(2807)
政治教育(2807)
治教(2807)
德育(2787)
(2709)
(2695)
(2549)
学校(2005)
体制(1992)
(1851)
财务(1851)
财务管理(1847)
企业财务(1807)
研究(1793)
方法(1783)
机构
大学(44192)
学院(38203)
研究(13917)
管理(12201)
(10941)
经济(10543)
理学(10403)
理学院(10234)
管理学(9939)
管理学院(9856)
(9225)
教育(8798)
中国(8588)
(8523)
师范(8502)
师范大学(6980)
科学(6957)
(6625)
北京(6078)
(5882)
中心(5850)
(5628)
(5518)
财经(5077)
研究所(4933)
(4711)
(4706)
研究院(4512)
业大(4291)
(4032)
基金
项目(25208)
研究(23098)
科学(20016)
基金(16639)
社会(14653)
社会科(13599)
社会科学(13593)
(13498)
国家(13308)
教育(12779)
科学基金(11369)
成果(10491)
编号(10367)
(9884)
(8744)
课题(8257)
基金项目(7922)
大学(7614)
(7586)
项目编号(6766)
(6418)
规划(6258)
重点(6099)
(5941)
国家社会(5836)
(5826)
研究成果(5822)
(5800)
(5722)
(5587)
期刊
教育(18292)
研究(16793)
(14197)
经济(14197)
中国(12751)
大学(6836)
学报(6456)
(5537)
科学(5148)
(4814)
学学(4682)
管理(4607)
高等(4493)
图书(4264)
高等教育(3858)
职业(3543)
农业(3519)
书馆(3335)
图书馆(3335)
(3005)
社会(2895)
财经(2819)
技术(2634)
(2520)
社会科(2439)
社会科学(2439)
成人(2419)
成人教育(2419)
(2379)
金融(2379)
共检索到650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炜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大学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客观看待中世纪欧洲的大学治理,避免过分夸大教师行会的作用;认真梳理美国大学治理的变革,特别是外部治理主体的影响;不断深化大学治理的哲学思考,科学分析认识论哲学、政治论哲学与大学治理的关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制度,提高政治站位,完善制度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坚持方向道路。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荀渊  
作为政治学与行政学领域对以新自由主义为核心理念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回应,旨在增加直接民主含量的治理及其理论既是对现代民族国家以代议制、官僚制为特征政治制度的矫正,也因植根于西方近现代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变革历程尤其是由城市、市民社会所孕育的自由主义经济与政治传统之中,使其有着回归古典民主理想与自治精神的意蕴。由此,曾经作为市民社会组成部分的大学,在治理或者说大学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层面上就显现出一个清晰的历史逻辑:大学自治权与政府日益加强的干预与控制之间的博弈。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洪才  
大学自治是大学治理的内在逻辑,也是大学治理的原型。大学自治在近代化过程中逐渐演变成国家主导型、专业中介型和社会参与型三种治理模式。二战后,美国大学开始领导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其大学治理模式也逐渐成为大学治理的典范而被其他国家所效仿。美国大学的成功就在于大学自治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在大学治理上凸显了社会参与、专业自主、政府引导、公共选择与大学自治相结合的特色,形成了一种多元治理结构。对于我国大学而言,社会参与治理是遏制大学行政化趋势蔓延的一种有效选择。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蒋达勇  王金红  
从百年历史来看,中国大学治理已被置于现代国家建构的框架之中。从功能结构来看,现代国家的主导,使大学使命实现了内涵转换与范围扩展,对大学系统进行了身份和等级塑造,在大学内部推动了结构与体制的拟合。从实践进路来看,"强国家-强社会"模型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逻辑走向,国家与大学应不断调适权力边界与活动空间,大学应在功能定位与使命聚焦、身份重建与组织再造、法治规范与精神培育等方面的持续改革中实现治理模式的转变。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宋丙涛  潘美薇  杨梅  
近年来,地方财政困难、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政府债务问题正在引起学界与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甚至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重要障碍。尽管已有大量的研究,但多数只是关注了地方治理的困难,却很少进行问题原因的分析,也很少看到对地方政府进行各种治理模式探索积极意义的挖掘。本文将以公共经济理论为基础,从需求多元的角度剖析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经验,以期为今天的公共产品供给与基层治理改善提供帮助。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贾万刚  王舒  
中西方大学有各自的生成逻辑。西方大学的生成在于"城市"、"文化"、"知识分子"三者的相互作用;中国大学生成的外在逻辑是"教化",内在逻辑是"明明德"。近现代以来,中西方大学都有各自的发展。中国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除了借鉴西方的经验以外还要正视自己的传统,要根据自身的生成逻辑以求发展。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广  
师范大学作为优秀师范教育人才的专业培养机构,在促进社会、教育与人的现代化等方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地位。进入新时代,师范大学高质量发展不仅作为全民关注的关涉重大民生的热点问题,而且也作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师范大学更有质量、更具特色、更富内涵发展的新期待、新要求与新定位的应有之义,也必然成为师范大学自身属性认知与发展定位必须面对与思考的现实问题。坚守本色,突出特色,传承红色,应成为新时代师范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理路。即在办学目标定位上,坚守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师范本色;在办学战略举措上,突出优先发展教师教育学科专业特色;在办学文化品位上,弘扬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红色基因。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史华楠  
中国乡土教育已从“传统态”进入“现代态”,亟待探索新时代乡土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发展道路。运用历史、比较、思辨的方法,从“文化根性”的视角,对植根于民族传统和乡土资源的新乡土教育进行整体分析,从思想旨趣、价值定位、教育内容、资源开掘、实施过程、课程表达、学科延展、学术研究等维度,揭示和论证了新乡土教育所表现出的“根性”“应时”“创新”等特质内涵以及新时代“根性的教育”与“教育的根性”实现高度统一的必然性。当下中国“新乡土教育”亟待解决的议题有:构建以直面现实为范式的学科化教育理论;建立以分工协同为特征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探索以内容创新为核心的课程化教育架构;拓展以国家战略为选择的功能化教育价值。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马璇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探索出一条成功且彰显世界引领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问题导向,探究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对于一以贯之走好这条道路意义重大。从历史源流、逻辑起点和时代走向三个层面把握其历史逻辑,中国道路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源流一脉相承,中国深厚的文化渊源和中华民族近代探索实践成为它诞生在中国的逻辑起点,新时代中国道路以其新特征和独特优势不断彰显必然成功的时代走向。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罗红艳  
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检视我国公立大学治理政策的结构和历史变迁,为分析该项政策的制度逻辑提供了新的视角。宏观的制度情境及其变化,经济、利益与观念等多元变量的排列序列以及情境中政治行动者的行为互动与选择构成了大学治理政策变迁的结构逻辑。由于学习效应、协同效应、适应性预期等机制对初始行为选择的强化,我国公立大学治理政策表现出强劲的路径依赖的色彩。对大学治理政策变迁中路径依赖困境的破解有赖于作为历史否决主体的政治行动者对新的制度变革情境的深刻认知、对历史否决点的准确把握以及治理智慧的有效运用。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洪佳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要求政府在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除了遵循传统的“效率”这一价值逻辑外,还要遵循公民本位、责任行政和法治等价值逻辑。新的价值逻辑需要多方面的政府能力予以保障,具体包括科学决策能力、依法购买能力、监督评估能力和紧急承接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需要政府构建多元开放的需求表达机制和决策参与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协同监督机制及健全政府的规制机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传统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政府合法统治的重要基础。传统国家乡村治理以乡里制度为载体,历经夏商周到魏晋南北朝的乡官制时期、隋唐的轮差制转折时期以及两宋到清朝的职役制时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和普通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四大主体,并非静态的命令服从关系,而是上下互动博弈与合作配合的关系,其中,士绅精英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科举制度、宗族制度和乡规民约共同编织成制度网络,贯穿于传统乡村社会治理过程始终。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传统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政府合法统治的重要基础。传统国家乡村治理以乡里制度为载体,历经夏商周到魏晋南北朝的乡官制时期、隋唐的轮差制转折时期以及两宋到清朝的职役制时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和普通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四大主体,并非静态的命令服从关系,而是上下互动博弈与合作配合的关系,其中,士绅精英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科举制度、宗族制度和乡规民约共同编织成制度网络,贯穿于传统乡村社会治理过程始终。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传统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政府合法统治的重要基础。传统国家乡村治理以乡里制度为载体,历经夏商周到魏晋南北朝的乡官制时期、隋唐的轮差制转折时期以及两宋到清朝的职役制时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和普通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四大主体,并非静态的命令服从关系,而是上下互动博弈与合作配合的关系,其中,士绅精英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科举制度、宗族制度和乡规民约共同编织成制度网络,贯穿于传统乡村社会治理过程始终。
[期刊] 求索  [作者] 代红凯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和理论课题,需要在理论、历史、实践的三重视野中深刻把握它的本质规定,展现出它内在的丰富图景,厘清它发展完善的现实依据。在理论逻辑层面,其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理论为根本支撑。在历史逻辑层面,其以厚重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历史经验为重要遵循。在实践逻辑层面,其以鲜明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为基本依据。清晰、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重逻辑,提升其理论自觉、历史自觉和实践自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