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34)
2023(11788)
2022(10089)
2021(9092)
2020(7941)
2019(18203)
2018(17914)
2017(34003)
2016(18951)
2015(22042)
2014(22459)
2013(21981)
2012(20854)
2011(19291)
2010(19622)
2009(18616)
2008(18465)
2007(17039)
2006(15117)
2005(13984)
作者
(56559)
(47675)
(47617)
(45594)
(30400)
(22657)
(21745)
(18620)
(17954)
(16922)
(16394)
(15807)
(15389)
(15254)
(14978)
(14768)
(14420)
(14072)
(13899)
(13729)
(12198)
(11921)
(11516)
(10862)
(10853)
(10729)
(10626)
(10525)
(9676)
(9376)
学科
(94541)
经济(94434)
管理(56479)
(49686)
(40686)
企业(40686)
方法(35915)
数学(31745)
数学方法(31462)
中国(24148)
(22563)
(21084)
地方(20935)
(20845)
(18311)
业经(18128)
(14049)
(13827)
贸易(13818)
农业(13786)
地方经济(13633)
(13528)
银行(13496)
(13334)
(13272)
金融(13268)
(13103)
财务(13070)
财务管理(13033)
环境(12918)
机构
大学(289178)
学院(281887)
(124984)
经济(122239)
管理(102939)
研究(101257)
理学(87584)
理学院(86513)
管理学(84980)
管理学院(84433)
中国(74777)
(60734)
(58680)
科学(58666)
(51587)
(46406)
研究所(46273)
财经(45767)
中心(45383)
(45207)
(41220)
业大(40206)
经济学(40053)
北京(38765)
(37939)
师范(37596)
农业(36174)
(36117)
经济学院(35778)
(34651)
基金
项目(178173)
科学(139640)
研究(132343)
基金(128082)
(110510)
国家(109583)
科学基金(93028)
社会(84821)
社会科(80223)
社会科学(80196)
(70089)
基金项目(67274)
教育(62925)
(58683)
自然(57758)
自然科(56367)
自然科学(56345)
自然科学基金(55346)
编号(53629)
资助(52646)
成果(45866)
重点(40777)
(40601)
(38822)
课题(38716)
(36809)
(36327)
大学(35943)
教育部(35162)
国家社会(34883)
期刊
(147470)
经济(147470)
研究(93588)
中国(63112)
(47726)
学报(43657)
(42387)
科学(39295)
管理(38689)
教育(38141)
大学(34533)
学学(31416)
农业(27854)
(27060)
金融(27060)
技术(24657)
财经(24473)
经济研究(23854)
(21163)
业经(20866)
问题(19019)
技术经济(15372)
(14882)
(14652)
统计(14074)
世界(13331)
(13315)
理论(13154)
(12898)
国际(12386)
共检索到4431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从国  
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毕业生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就业一方面加剧了这里的就业竞争,造成了这里人才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基层和经济落后地区引进人才的难度,抑制了这些地区的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创新基层就业制度,为大学生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和工作收益均等。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马颖  秦永  
本文尝试构建一个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模型,对我国高等院校扩招给大学毕业生、非大学毕业求业者、企业和社会在就业和工资等方面所造成的福利效应作一纯理论的分析。通过对模型中扩招前后均衡点的分析,我们发现,尽管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大学毕业生大量增加,从长期看为我国经济增长积聚了大量的人力资本,但就个人福利而言,投资于高等教育者其境况变坏,而没有上大学的人却境况变好。我们认为,要想方设法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使全社会潜在福利的增加变成现实的福利增长,需要进一步深化市场改革以拓宽市场规模,由此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增加其收入。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吴克明  王平杰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工资逐渐降低,而农民工工资逐渐上升,二者呈现趋同现象。从劳动力供求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视角来看,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大于需求,而农民工需求增长大于供给,二是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的差距缩小。工资趋同现象并不意味着个人投资大学教育的非理性,因为大学毕业生能够比农民工获得更多的非经济收益和更好的职业发展,个人不应因工资趋同现象而放弃接受大学教育。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克明  王平杰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工资逐渐降低,而农民工工资逐渐上升,二者呈现趋同现象。文章从劳动力供求和人力资本的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大于需求,而农民工需求增长大于供给;二是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的差距缩小。文章指出工资趋同现象并不意味着个人投资大学教育的非理性,因为大学毕业生能够比农民工获得更多的非经济收益和更好的职业发展,个人不应因工资趋同现象放弃接受大学教育。提高大学毕业生工资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萍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家。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后的"隐性失业"等问题。本文基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包括关注的信息及获取途径、搜寻的广度和强度、预期收益和搜寻成本等。通过对东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辽宁大学2010届部分应届毕业生的调查问卷整理,得出增加落实工作概率的途径,并从劳动力供给方的角度给出相应的建议。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徐秋慧  孙燕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主要原因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过快;毕业生的思想和专业知识不适合雇主要求,就业观念滞后;就业岗位增长相对缓慢;就业市场不完善等。本文认为,适当控制大学招生规模;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等,有利于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啸  邵一江  董承军  
大学生就业成本已引起社会关注。按照我国现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用人单位三个方面都将支付一定费用,这三部分费用的总合构成我国人才资源配置的成本。调查显示,我国人才资源配置的成本巨大。因此,降低成本将成为未来我国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必须认真加以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何亦名  
本文利用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有明显的单位偏好、职业偏好和地区偏好。实证分析表明,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为正规部门、工作地点在东部大城市时,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将较高。正是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初次就业对于就业部门和收益的锁定效应,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出现明显的偏好。因此,要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就要尽量减轻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程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丽玲  吴娇  
围绕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问题,对管理类和经济类应届大学毕业生、往届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结果发现,三个群体均认为就业能力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人单位认为,沟通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不仅是大学毕业生必备的能力,而且也是他们普遍欠缺的能力。往届大学毕业生认为,就业能力高低决定其初次就业成功率和初期就业质量。与用人单位的观点相比,应届大学毕业生、往届大学毕业生普遍高估了自己的就业能力。三个群体均认为本科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就业能力提升需要大学生本人、高校、用人单位及政府相关部门几方面的配合。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丽萍  张日新  
毕业生择业自主权的获得和就业市场的形成是学生违约必须具备的条件,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就业制度安排、未来预期是毕业生就业违约的主要原因,加强就业制度建设、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加大违约成本可以减少学生违约的发生。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胡清斌  
2017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累计录取各类新生30.18万人,本科招生20.31万人,本科录取率61.3%,创历史新高。在江苏省高考人数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录取比例不断提高,江苏省高等教育早已进入大众化阶段,这也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经济学视角,大学生就业涉及劳动力市场划分、教育供给与需求、职业搜寻理论及筛选理论等多个问题。要解决江苏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转变大学生就业的决策、健全政策引导、建立良好的社会需求环境、改善就业市场。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石丹淅  吴克明  
自考毕业生就业质量偏低是指自考毕业生的行业就业领先系数在优势行业小于普通本科毕业生的一种就业现象。从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筛选理论的角度分析,主要原因在于自考毕业生的生产能力和配置能力不足。解决自考毕业生就业质量偏低问题的思路在于重塑自考生的生产能力和配置能力,调整自考专业设置以及建立通畅的信息传递机制。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宇舸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就业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导致就业市场上的交易费用增加,延缓了学生就业,增加了就业成本;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垄断,造成了私人的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质量下降等问题,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只有通过市场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玉才  
近年来,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致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愈加增大,为拓宽就业渠道,鼓励与引导到基层就业成了大学毕业生的理性选择,同时有利于加快基层发展。文章从大学毕业生流向的结构性失衡着手,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从国家政策、高校培养模式、基层单位环境、大学毕业生思想观念四个层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推动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笑  
<正>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和数字技术不断融合创新,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能,并且对就业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在数字经济发展驱动背景下,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成为我国政府制定就业政策和就业战略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推进就业质量相关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