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27)
- 2023(5202)
- 2022(4278)
- 2021(4356)
- 2020(3313)
- 2019(7540)
- 2018(7614)
- 2017(12976)
- 2016(8030)
- 2015(9569)
- 2014(10025)
- 2013(9142)
- 2012(8635)
- 2011(7571)
- 2010(8106)
- 2009(7240)
- 2008(7474)
- 2007(7022)
- 2006(6264)
- 2005(6015)
- 学科
- 济(20293)
- 经济(20246)
- 管理(19294)
- 业(15458)
- 企(13688)
- 企业(13688)
- 教育(10704)
- 中国(10513)
- 理论(9835)
- 农(8712)
- 教学(8274)
- 业经(7242)
- 财(7175)
- 制(6939)
- 学(5824)
- 地方(5649)
- 农业(5580)
- 方法(5428)
- 和(5324)
- 学法(5164)
- 教学法(5164)
- 银(5119)
- 银行(5114)
- 行(4818)
- 工作(4468)
- 研究(4463)
- 体(4364)
- 务(4337)
- 财务(4317)
- 政治(4293)
- 机构
- 大学(103897)
- 学院(102840)
- 研究(34282)
- 管理(30852)
- 济(29802)
- 经济(28498)
- 中国(27221)
- 理学(24075)
- 京(23675)
- 理学院(23641)
- 管理学(22854)
- 管理学院(22647)
- 科学(20797)
- 江(20194)
- 范(19947)
- 师范(19794)
- 财(18690)
- 所(17350)
- 州(16754)
- 中心(16658)
- 教育(16382)
- 北京(16048)
- 师范大学(15460)
- 技术(15093)
- 研究所(14830)
- 职业(14578)
- 农(14537)
- 财经(13091)
- 省(12676)
- 院(12598)
- 基金
- 项目(55034)
- 研究(49129)
- 科学(40949)
- 基金(32801)
- 家(26651)
- 教育(26536)
- 国家(26217)
- 社会(26129)
- 编号(24464)
- 省(24231)
- 社会科(24204)
- 社会科学(24198)
- 成果(23716)
- 科学基金(21460)
- 划(19870)
- 课题(19179)
- 年(17394)
- 基金项目(16073)
- 项目编号(14617)
- 性(13792)
- 大学(13442)
- 资助(13382)
- 重点(13149)
- 规划(13123)
- 研究成果(12962)
- 阶(12204)
- 段(12183)
- 阶段(12147)
- 发(12012)
- 度(11958)
共检索到1872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俞婷婕
大学文化之于大学组织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其具有无可替代的治校功能。文章在探讨大学文化治校功能的学理性问题即厘清大学文化与大学文化治校功能的内涵,以及分别从大学组织属性与大学功能的角度阐释大学文化治校功能存在合理性的基础上,围绕大学文化影响大学治校要素所涉及的四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大学文化治校功能的发挥须遵循的实践逻辑。
关键词:
大学文化 文化建设 治校 文化治校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王天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政治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作为学术范畴的政治生态理论远远落后于政治生态建设实践。本文力图从"结构-功能-文化"三个维度构建政治生态的学理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剖析政治生态结构要素错置与体系功能紊乱的关系、挖掘结构封闭与过程功能阻塞的成因、诊断结构主体倒置与政策重心偏移的症状、系统诠释文化固化与"流沙化"的缘由,由此探索结构上凸显现代性、平衡性、协调性特征,功能上包含政治性、民主性、人民性要素,内嵌法治文化、健全人格、权利意识元素的新时代政治生态建设路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钦晓
文化资本因文化而生。大学文化之所以能够生成资本,主要在于其价值增殖性和资源稀缺性。学术资本是大学最原初、最重要的资本形式。大学文化资本只有服务于学术资本发展,才能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大学文化资本在主动适应高深知识发展,引领时代发展的同时,要坚守自身的知识品性。在一定意义上,大学文化资本的独特性,决定着大学发展的独特性。文化资本既是大学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大学发展优劣的评价标准;既是大学特色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引领大学发展的基本保障。从大学文化资本的生成逻辑来看,其产生来自大学间的文化差异;其发展来自大学内外部群体的认同;其整合是基于认同基础上的重构,是一个文化再生产的过程;其变革既包括大学对传统文化资本的赓续和改造,也包括对他者文化资本的借鉴和扬弃。从大学文化资本的积累机制来看,既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外部场域的影响甚至制约,也需要行动者的主体自觉。大学文化资本乃至大学多样资本,都是行动者建构和积累的产物。正是有了大学的行动自觉,才能有大学文化资本的生成和积累,才能使大学这一历经近千年的传统组织,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郝娜 黄明理
第三次分配作为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创新之举,是一种高度依赖道德力量推动社会成员自愿分配资源的特殊模式,其生成蕴含理论逻辑、文化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方面,第三次分配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按需分配理论的人本逻辑与公平正义原则,在反思当前生产及分配方式内生矛盾的过程中重塑了分配的叙事议题及框架。文化逻辑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观念嵌入城乡、社区与圈层内所形成的乡土文化中的“爱乡”情结、社区文化中的“爱邻”情结以及圈层文化中的“爱人”情结,构成第三次分配走出西方“慈善悖论”的文化基础与内生的道德动力。实践逻辑方面,第三次分配以开创“先富带后富”新路径、协调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精准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动因,是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考察第三次分配的生成逻辑,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第三次分配这种特殊模式“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实现”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按需分配 共同富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向东
大学学术权力自诞生以来随着大学组织—权力结构的演变,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权力运行逻辑。学术权力是因大学知识生产的需要而赋予一部分学者在学术场域中制订规则和分配资源的话语权力;学术责任和对权力的监督与制衡,是学术权力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条件。中国大学"行政化"背后的体制弊端,造成了学术权力难以走出的困境。
关键词:
学术权力 学术管理 话语权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欧阳丽
“课程美育”是广泛挖掘课程中的美育元素进行审美教学的教育实践活动。高职院校的“课程美育”,有着“以美育人”的工具性、“全面发展”的目的性和“显隐结合”的载体性。结合高职院校新时代“大国工匠”人才培养需求,依据美育规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来实施高职院校“课程美育”,引导工匠精神根植于心、外化于技、持之于行。遵从课程作为教育性经验的规律,从“内生融入”的教学设计、“协同联动”的教学组织、“师生共鸣”的教学策略、“增值发展”的教学评价等实践路径,实施“课程美育”。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创高质量美育新格局,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治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
课程美育 以美育人 工匠精神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薛晓阳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已经得到相对清理,但尚未得到广泛认同。其中,既有学理冲突的原因,又有政治历史的背景,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的一个问题和负担。对两者关系的重新建构,既不在于否定理论联系实际并指导实践的价值,也不在于理论改变实践作为检验理论的标准,而在于重新认识教育理论存在的自足性,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复杂而多样的关联方式,改变在两者关系上长期形成的自以为不证自明的逻辑。
关键词:
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逻辑关联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石中英
教育实践的逻辑是教育实践行为的一般形式、结构或生成原则,是各种教育实践样式得以可能并共同分享或遵循的内部法则。习性赋予教育实践以历史性,情境不断地改变着实践的意向,时间和空间的结构也与实践行为有内在关联。教育实践不是一种纯粹理性活动的过程,它有其自身独特的逻辑。基于这种实践逻辑的认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重新思考和定向。
关键词:
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 实践逻辑 实践感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桑宁霞 任卓林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高等继续教育的服务结构和层次不断丰富。社会服务是高等继续教育的重要职能体现,通过提供高质量社会服务,实现高等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目前高等继续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引领生态,推动终身学习;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等继续教育 社会服务 实践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业明
数字技术深刻变革为农业转型升级、农村治理与农民生活改善提供了新机遇与新动力。数字农村发展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好技术与三产业、生产力、农村治理、流通力之间的关系。数字科技助力数字乡村的理论逻辑是数字生产力赋予三产融合新动能、数字流通力赋予农产品要素流通新路径、数字消费力赋予新市场消费力新渠道、数字治理力赋予乡村振兴新动力。数字技术提振数字乡村战略的实践路径为数字生产力实现农业经济“转型准”、数字流通力实现智慧农业“动脉通”、数字治理能力内驱农业大脑“芯片固”、数字消费力外驱乡村振兴“万物联”。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乡村振兴 学理逻辑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枬 王天健
"自觉"是"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核心概念。"自觉"继承了中国"贵自觉"的文化传统,在天人关系的逻辑中,个体应遵循天道、恪守本心,在"成人成事"的过程中实现天人合一;"自觉"同时以生命关怀视角汲取了现当代哲学生命观的内在逻辑,重视人作为"类"生命存在应具备的精神属性,论证"自觉"在现当代文化中的事理依据;两种关于"自觉"的思源统一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教育实践,"生命·实践"教育学不断在实践中践行和完善自身的文化逻辑。
关键词:
“生命·实践”教育学 文化逻辑 自觉
[期刊] 征信
[作者]
刘菁 杨柳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而诚信文化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界和业界对于诚信文化的研究还存在概念界定模糊、价值定位不明确以及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等问题。在阐述诚信文化概念的基础上,分析诚信文化建设的相关要素,提出诚信文化建设的实践逻辑:理念上重视诚信文化建设,诚信文化建设要有系统性思维,多样化创新诚信文化的建设方式,诚信文化建设需要长期规划。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耿达 田欣
公共文化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文化领域的显著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规划与法律从不同的理论与实践维度构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设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规划遵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契合、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协同的原则,基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特性,以达到文化资源运用与文化认同提升的双重社会目的。文章结合公共文化服务规划的内容框架,构建出公共文化服务规划的公共文化空间理论,并从公共文化服务的物理空间、活动空间、制度空间来具体分析"十二五""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规划的文本与实践。迈向2035年文化强国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规划应具有前瞻性、创新性与可操作性,分阶段细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指向与任务行动。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周兰翠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公民社会的初步成长,我国政府治理模式也逐步转向"服务型政府"与"有效型政府"。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明确要求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与社会化发展。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诉求,成为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模式。目前,我国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向市场与社会领域逐步开放,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在诸多地方业已付诸实践,并探索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化实践形态。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 政府购买 有效型政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林祥柽 范丽娟
在行政化管理模式下,政治逻辑、行政逻辑、市场逻辑超越了教育逻辑和学术逻辑而成为大学行政权力运行的主导逻辑。社会政治力量主要通过使命转换与功能拓展、制度嵌入与组织同构、身份塑造与资源控制三个过程实现了对大学行政权力主导逻辑的型塑。因此,必须推进大学行政权力主导逻辑的转换,使其按照教育和学术规律而不是行政化思维手段来管理大学,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去行政化。
关键词:
行政权力 实践逻辑 去行政化 大学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