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08)
2023(3462)
2022(2767)
2021(3016)
2020(2380)
2019(5460)
2018(5584)
2017(7579)
2016(6175)
2015(7425)
2014(7726)
2013(6328)
2012(5933)
2011(5557)
2010(5950)
2009(4857)
2008(4559)
2007(4439)
2006(3943)
2005(3621)
作者
(13540)
(11080)
(10962)
(10716)
(6999)
(5393)
(5304)
(4526)
(4410)
(4360)
(3942)
(3824)
(3604)
(3556)
(3523)
(3477)
(3476)
(3384)
(3303)
(3173)
(3145)
(2999)
(2928)
(2717)
(2654)
(2626)
(2575)
(2503)
(2387)
(2372)
学科
教育(21735)
中国(11362)
教学(9652)
理论(8558)
管理(7609)
(5823)
经济(5812)
学法(5051)
教学法(5051)
(4755)
研究(4627)
思想(4567)
政治(4467)
思想政治(4297)
政治教育(4297)
治教(4297)
(4284)
德育(4273)
学校(4260)
学理(4109)
学理论(4109)
高等(4078)
(3750)
(3722)
改革(3628)
发展(3478)
(3355)
(3105)
企业(3105)
计算(3003)
机构
大学(72939)
学院(64867)
教育(31881)
研究(27717)
(23357)
师范(23286)
师范大学(19349)
(18449)
科学(16255)
职业(14940)
技术(14586)
管理(14266)
(13664)
北京(13066)
(12601)
研究所(12493)
中国(12202)
(12106)
教育学(12068)
理学(11593)
经济(11287)
理学院(11260)
中心(11107)
管理学(10604)
管理学院(10449)
职业技术(10386)
(10347)
(9779)
技术学院(9652)
教育学院(8987)
基金
研究(39057)
项目(38567)
科学(30306)
教育(29681)
成果(21235)
编号(20462)
基金(20022)
课题(19647)
社会(18637)
(18338)
(17798)
(17312)
社会科(17124)
社会科学(17120)
(16199)
国家(15827)
规划(13097)
研究成果(12130)
项目编号(12040)
科学基金(12037)
(11904)
(10876)
年度(10800)
重点(10782)
大学(10518)
(10397)
(10263)
(9867)
(9827)
阶段(9801)
期刊
教育(59721)
研究(34642)
中国(29537)
职业(14336)
(13620)
经济(13620)
技术(11597)
大学(9539)
学报(9521)
技术教育(9017)
职业技术(9017)
职业技术教育(9017)
高等(8496)
(7440)
高等教育(7269)
科学(6784)
成人(6571)
成人教育(6571)
(6182)
论坛(6182)
(5882)
图书(5774)
农业(5623)
学学(5586)
(5355)
发展(4611)
(4611)
管理(4545)
职教(4523)
教研(4325)
共检索到1185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陆国栋  章雪富  
在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只有在弄清楚大学教学课程谱系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通识教育、大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作用,从而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一、通识教育引入了一种新的知识观念,改变了大学教学的知识谱系通识教育改变了大学教学的知识谱系。以前大学教育只有基础课和专业课,相应的也就只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课主要是意识形态、价值观和身体素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明全  
在西方课程研究领域,理论繁杂、概念多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理解这些复杂的课程问题是当前课程基本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借用谱系学这一认识论新成果,对西方课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课程理论和观点进行话语分析,提出了三种基本的课程理论谱系:"职能课程"谱系、"理性课程"谱系和"经验课程"谱系。它们是课程理论发展的母体,孕育了众多的课程理论流派。课程谱系的研究有助于厘清课程发展的源与流,有助于形成理解课程的新范式。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克建  
20世纪中叶以来,在结构主义的思想观念及其方法论的影响下,涌现出大量的结构主义教育研究成果,兴起了结构主义教育思潮。本文以研究取向和学科领域为依据,把结构主义的教育研究大致划分为认知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教育实践等七个研究路向,并对各自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观点进行了简要的评述。最后,本文还对不同路向结构主义教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共同特征进行了探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杨明全  
学科知识谱系化、促进分支学科发展是比较教育学在相对意义上获得"同质性",从而走出"身份危机"的重要思路。在我国比较教育学分支学科已经获得发展的背景下,建设一门比较课程与教学论分支学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探讨比较教育学科发展所遭遇的"身份危机"的基础上,梳理了比较教育视野下中外学者对课程与教学论的比较研究概况,最后对比较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科定位、学科性质和学科功能进行了讨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登珲  
课程统整的深化发展越来越需要建立更具指导意义的概念框架。对课程统整进行谱系学考察发现,课程统整在内涵上展现出作为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作为课程开发方式和作为一种课程哲学的不断扩充态势。课程统整的本然追求以及实践的复杂性要求建立更加综合的课程统整观。其中,以前学科统整、科内统整、跨学科统整、超学科统整为构件的课程统整框架是综合性课程统整观的一种有效表达。学校课程统整的实施需要破除学科与制度的双重壁垒并积极完善课程统整支持系统建设。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杨明全  
课程的本质是什么?这是长期困扰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基于传统认识论的课程定义多限于对课程属性的描述,而课程属性的多样性又使得各种定义只能关注某一方面而不能予以系统阐述,由此导致了观点杂陈、语义多歧的局面。本文借鉴当代西方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新成果,运用谱系学话语分析的方法对课程的概念进行阐释和比较,尝试构建课程的概念谱系,以期提供一种理解课程的新范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明全  
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批判课程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知识谱系。在其“家谱”中,“解放理论”、“再生产理论”和“抵制理论”构成了批判课程理论的三个主要支系,其中“再生产理论”支系又分化出三种模式:“经济再生产模式”、“文化再生产模式”和“霸权再生产模式”。批判课程理论体现了“社会批判”的精神气质,把揭秘“隐性课程”、弘扬社会正义、消除各种歧视作为时代课题,为当代课程研究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黄小莲  
基于国内外课程实施文献资料的分析,围绕变革过程的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课程实施取向、课程实施模式与策略、课程实施程度等问题展开研究,逐渐形成了该领域的研究谱系。课程实施的后续研究既要向内关照教师课程实施的心灵之旅,也要向外探寻合理诠释课程实施的意义空间。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谷平  杨凯良  
学术背景、学术师承、学术网络是考察学术谱系的三个维度。通过对9位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学者的访谈资料,考查他们对学术谱系及相关概念和问题的见解,探讨学术谱系的作用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学者的学术谱系特点,并对于学术谱系进行重新解读。学术师承由学业师承与职业师承构成。在"前"学者阶段,学术背景和学业师承这两个层面起主要作用,学术谱系是偏向于学业发展的谱系,作用于学者的初步养成及进入学术圈;而在学者阶段,则主要受职业师承和学术网络这两个层面影响,学术谱系是着眼于职业发展的谱系,职业发展的谱系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育球  
知识谱系能力是学术创新力的重要基础,它由知识历史梳理能力和知识逻辑建构能力两个基本部分有机构成。知识历史梳理能力主要包括知识史料搜集能力(知识史料的发现能力、挖掘能力和整理能力)、知识史料分析能力(知识史料的真假辨别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史料的批判能力)、知识历史综述能力(包括综述的视角、方法、表达能力)。知识的逻辑建构能力主要包括概念逻辑建构能力、命题逻辑建构能力和知识范式建构能力。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拓  
当前的世界主义研究大体可分为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两部分。实践研究主要关注世界主义在当前的价值,着重探讨世界主义为何在全球化时代能够复兴,它对于全球治理有何意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关系,如何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实现社会正义、分配正义和普遍人权,等等。世界主义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世界主义的概念与分类展开,内容非常丰富。世界主义概念与分类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对其丰富内涵的认知,因而是探索世界主义的必要途径与方法。但是这种途径所了解的世界主义总体上讲是概念式的、碎片化的,缺乏历史感和整体性,因此有必要以哲学的、历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强  
本文对缺少可靠证据的"闻见之知"及虽有科学证据但对实践不具启发性的教育研究进行批判的同时,重构了教育研究方法谱系。在新谱系中,作者将科学知识与德性智慧融通在一起,用"结构隐喻"表征科学研究成果,以便对实践具有启发性,从而实现了科学研究的德性回归。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克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下,涌现出大量后结构主义教育研究。后结构主义的教育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研究路向:话语解构与权力批判、课程研究、女性主义研究以及教育研究方法论研究。文章重点对各自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观点进行了简要的评述;最后还对不同路向的后结构主义教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共同特征进行了探讨。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蔡春  卓进  
谱系学首先是一种方法论,然后才是一种方法。作为方法论的谱系学意味着一种反总体化的态度,立足于非连续性与差异;它关注事件,力图重现事件、区分事件并寻求一种实际的历史;它关注"出现"与"出身",而不是"起源"。作为方法的谱系学属于批判研究范式;其研究对象是话语事件。谱系学研究的核心工作是追溯对象的出身,标出对象的发生。谱系学为一种新教育史研究范式的诞生做好了方法论与方法上的准备。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琳琳  冯燕  
本研究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2000-2018年间SSCI期刊上中国教育相关论文进行主题和前沿分布。研究发现:研究前沿突现出双语教学、资优生、文化情境、教育改革等核心词;研究主题形成的13个聚类中量化研究方法导向突出,与中国特色社会文化相关的主题热度较高,中国特色教育实践(包括资优生与团队教学)受到重视;与国际和国内教育领域的主题对比发现,中国对国际教育的独特贡献围绕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和德育课程等主题,但中国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还未能引起国际关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