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33)
2023(9725)
2022(8083)
2021(7605)
2020(6351)
2019(14406)
2018(14099)
2017(25855)
2016(15145)
2015(16879)
2014(17108)
2013(16156)
2012(14969)
2011(13689)
2010(13865)
2009(12909)
2008(13027)
2007(11851)
2006(10405)
2005(9541)
作者
(43377)
(36441)
(36245)
(34686)
(23138)
(17531)
(16556)
(13981)
(13902)
(13298)
(12669)
(12377)
(12019)
(11692)
(11657)
(11097)
(10976)
(10699)
(10651)
(10363)
(9394)
(9070)
(8832)
(8445)
(8380)
(8168)
(8164)
(8071)
(7527)
(7349)
学科
(51888)
经济(51793)
管理(44993)
(39589)
(34461)
企业(34461)
方法(22896)
数学(19668)
数学方法(19285)
(17064)
(15738)
中国(15360)
(13417)
(13348)
业经(12392)
(10971)
(10674)
财务(10645)
财务管理(10617)
理论(10422)
企业财务(10156)
(9925)
银行(9899)
教育(9646)
(9510)
金融(9507)
(9450)
体制(9109)
环境(8900)
技术(8848)
机构
大学(218533)
学院(210877)
(79676)
经济(77762)
管理(75485)
研究(74811)
理学(65065)
理学院(64170)
管理学(62676)
管理学院(62273)
中国(53328)
科学(47219)
(46225)
(41270)
(38269)
(36724)
研究所(34860)
(33344)
中心(32978)
(32604)
师范(32270)
业大(32217)
财经(32140)
(29165)
北京(28969)
农业(28829)
(27596)
师范大学(26135)
(25759)
经济学(24832)
基金
项目(143159)
科学(113180)
研究(104426)
基金(103221)
(90783)
国家(90029)
科学基金(76330)
社会(65903)
社会科(62365)
社会科学(62343)
(56562)
基金项目(53705)
教育(51588)
自然(49125)
(48843)
自然科(48011)
自然科学(47989)
自然科学基金(47138)
资助(42141)
编号(41207)
成果(36444)
重点(33703)
(32792)
课题(31226)
(30436)
(29845)
(29734)
(28461)
大学(28369)
教育部(28106)
期刊
(87858)
经济(87858)
研究(66656)
中国(49022)
学报(38155)
教育(37698)
(33956)
科学(33534)
(33321)
大学(29959)
管理(28409)
学学(26927)
农业(22350)
(18562)
金融(18562)
技术(17554)
财经(16748)
(14354)
经济研究(13512)
业经(12779)
(11909)
(11771)
问题(11369)
科技(10501)
业大(9824)
统计(9593)
技术经济(9421)
(9347)
图书(9313)
(8872)
共检索到3222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沈红  刘盛  
以"量化为主"的大学教师评价制度是物化逻辑渗透的结果。当大学作为知识生产机构参与到社会生产中时,大学教师的精神劳动也被纳入到普遍的社会交换体系中了。由此,物质生产领域中的物化逻辑开始向知识生产领域延伸,继而向调节大学教师行为的评价制度渗透。相对于"人化"或"人情化"而言,大学教师评价制度的物化逻辑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相对于知识生产的"精神性"或"不确定性"而言,该物化逻辑存在着理性上和实践中的不合理。客观认识这种物化逻辑的内涵及合理与否的二重性,有助于中国大学教师评价制度冲出物化逻辑的羁绊,促进大学教师的知识生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肖亚雷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人民健康和社会公信力的大事,但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还有不断扩大化的趋势。文章运用社会学结构化理论来分析食品安全政策失效的原因,并对现行的决策逻辑进行解构,进而提出合作式决策的框架。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白永秀  宋丽婷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数据要素日益重要,厘清数据和数据商品的内涵,明确数据商品的形成依据,挖掘数据商品的价值实现机制,有助于推动数据要素、数据商品和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数据商品首先是一般商品,同时在自然属性、功能属性和技术属性上又有其特殊性。数据商品二因素是指数据商品既具有传递信息、提供管理依据等能够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又凝结了人类一般劳动,具有价值。生产数据商品的劳动同样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形成数据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数据商品的价值。但目前数据商品的价值实现还不透明、权属界定不清,因此,需要建立健全数据商品价值实现机制、产权交易机制、法律保护机制、反垄断机制等,以规范数据商品的生产、交易和流通等环节。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宁  董银霞  陈利根  
由于正交易费用的存在,产权的不完全界定性将是产权的实际状态。文章分析了产权在法律和经济两个层面上的不完全性,并指出两者的背离主要在于产权主体可实施行为能力的大小,不完全产权导致的产权公共领域将成为主体间行为互动的主要活动语境,进而产生主体间行为的两重涵义,即一方面在竞争中导致租值耗散,另一方面又在此过程中通过博弈于边际调整上探索最小化耗散租值的方式,且着重探讨了这种最小化耗散方式在无意识与有意识相结合下的产生和通过自然社会选择与适应性学习的传播,次优无效方式如何陷入锁入效应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讨论了产权制度变迁形成机制的"自发的理性设计"和租值耗散量的绩效度量,以及公平与效率两难冲突等问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姜烨  
已有的关于我国金融风险的文献主要从结构、主体以及制度等角度来分析其生成机理和特点。基于制度与技术在经济金融活动中重要性日益显著的考虑 ,本文试图通过对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 ,并从制度与技术的互动角度出发 ,揭示出我国金融风险具有制度与技术的二重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鉴  张晓洁  
教学二重性指教学过程中的预设性和生成性。预设性教学是预成性思维影响下的教学形态,关注教学性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结果以及教学的秩序等,具有明显的科学主义取向。生成性教学是在生成性思维影响下的教学形态,关注表现性目标、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等,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取向。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活动,具有科学的预设性与人文的生成性的双重属性。教学的二重属性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共存、互补关系。教学研究应加强对教学生成性的研究以弥补过去研究之不足。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苏强  吕帆  周健民  
教师赋权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领导方式与教学效能的关注焦点。目前,教师在学校教育及课程中缺乏应有权力与地位,无论是教育权责部门还是学校与教师,在教师赋权增能的认知和行动上仍旧存在教师知能不足、专业自主性阙如、工作超负荷等问题,影响了教师的知识发展、专业地位和决策权力。破解教师赋权失范的二重性,需要教育部门诉诸理性认识与智慧发展相统一的转识成智精神观照,构建校本管理的权力配置机制,赋予教师专业自主决策权力;推重采用转型领导,培植学习与创新文化;全力推进转化学习,形成教学批判意识。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春顶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当前国际贸易中主要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之一,文章从多个层次探讨技术性贸易壁垒二重性,并据此分析了给予我国的启示。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松龄  
传统的劳动价值论认为 ,劳动的二重性表现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统一 ,但是 ,它忽视了劳动二重性的动态对立统一关系 ,以及重复劳动和创新劳动的二重性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需要对重复劳动和创新劳动在价值形成和财富创造中的作用作出进一步的认识。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蔡华杰  
在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叙事中,马克思指认了自然对劳动过程的贡献,而自然要素本身却不形成价值。马克思这种叙事上的差异,让我们进一步从劳动二重性中体认到自然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存在方式的二重性,从而彰显劳动价值论的生态意涵:一方面,从创造财富的角度看,在劳动过程中,自然的"自然形式"表现为以一种"无机的身体"的存在方式被生产者"天然占有",实现了自身与生产者的统一;但在价值形成、增殖过程中,自然的"社会形式"因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而表现为同生产者相"分离",从而导致了自身被"剥削"的异化。另一方面,从促进财富增长的角度看,在劳动过程中,自然的"自然形式"表现为以一种"具体多样性"的存在方式促进财富的增长;但在价值形成、增殖过程中,自然的"社会形式"却表现为"单一抽象性"的"价值形式",从而导致了自身被"贬值"的异化。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朝阳   孙寿涛  
当下流行的资本二重性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认为资本既有作为生产要素的自然属性,又有体现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然而,对马克思资本范畴的勘定显示,资本的本质是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家与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统治—从属关系。依此分析,当下流行的资本二重性理论对马克思资本范畴的理解存在三重逻辑错误:一是把资本泛化为一般范畴的超历史逻辑;二是把资本关系下的价值增殖还原为一般价值增加的同一性逻辑;三是把物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获得的社会形式错认为物的物质形式的拜物教逻辑。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域下,资本二重性理论的真正样态是资本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形态和价值形态的二重形态,而非二重属性。资本的二重形态并不是资本本身,而是资本的外在表现,因此资本二重性理论构成马克思资本范畴的现象规定,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厘定。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朱景坤  
学术自由存在和发展的逻辑基础是由大学的本质和使命决定的,也被大学自身发展的历史所印证。美国学术自由思想深受德国学术自由传统的影响,在充分借鉴并广泛吸取社会生活和制度中的许多共同主张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学术自由思想和以终身教职为核心的较为科学完善的学术自由制度保障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