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19)
2023(14581)
2022(12439)
2021(11725)
2020(10085)
2019(23070)
2018(23030)
2017(41653)
2016(24063)
2015(27330)
2014(27594)
2013(26078)
2012(23913)
2011(21665)
2010(21669)
2009(19747)
2008(19328)
2007(17279)
2006(14847)
2005(13102)
作者
(68058)
(56918)
(56740)
(54124)
(35915)
(27603)
(26114)
(22460)
(21676)
(20289)
(19129)
(19049)
(18172)
(17947)
(17884)
(17755)
(17515)
(16959)
(16466)
(16391)
(14344)
(14020)
(13876)
(12993)
(12953)
(12934)
(12683)
(12639)
(11513)
(11491)
学科
(85586)
经济(85481)
管理(63436)
(59493)
(48496)
企业(48496)
方法(43496)
数学(39025)
数学方法(38491)
中国(27850)
(23937)
(23637)
教育(23461)
(20620)
(17823)
贸易(17816)
业经(17724)
(17358)
理论(17031)
地方(15650)
农业(15634)
(15622)
(15283)
财务(15235)
财务管理(15199)
技术(14589)
企业财务(14390)
(12917)
银行(12862)
(12628)
机构
大学(335200)
学院(326481)
(123324)
管理(121531)
经济(120535)
研究(110468)
理学(105771)
理学院(104502)
管理学(102331)
管理学院(101712)
中国(76409)
(70803)
科学(69958)
(60270)
(55913)
(55441)
业大(53243)
中心(51915)
(51564)
师范(51005)
研究所(50955)
(50541)
农业(47996)
财经(45250)
北京(44403)
教育(42276)
师范大学(41533)
(41133)
(39636)
(39477)
基金
项目(224076)
科学(176586)
研究(162032)
基金(160164)
(141379)
国家(140106)
科学基金(119111)
社会(100365)
社会科(94946)
社会科学(94919)
(90056)
基金项目(84796)
教育(83347)
自然(79286)
(78253)
自然科(77516)
自然科学(77489)
自然科学基金(76110)
编号(66539)
资助(65180)
成果(55377)
重点(52189)
(50684)
课题(48799)
(47953)
(47307)
科研(44168)
创新(43905)
大学(43866)
教育部(43696)
期刊
(125263)
经济(125263)
研究(99074)
中国(68554)
教育(67070)
学报(57776)
(52711)
科学(49005)
(44677)
大学(44495)
管理(41602)
学学(39654)
农业(35556)
技术(31527)
(25070)
金融(25070)
财经(22098)
业经(20888)
经济研究(20106)
(19585)
(18948)
问题(17118)
(16904)
图书(16636)
职业(16159)
科技(15110)
统计(15079)
技术经济(15016)
(14715)
业大(14329)
共检索到4793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旺  
随着大学排行榜的不断流行和多样化,对大学排行榜影响的关注也不断增加。围绕大学排行榜对学生、高等院校和政府的影响的争论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和主流新闻媒体的一个普遍话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学排行榜对地区及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政策、高等院校的决策和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人事招聘及组织结构、资源分配和资金募集、学生择校和高校招生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何避免大学排行榜的消极影响,提高大学排行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是全球大学排名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胡咏梅  
大学排名活动已成为一种国际高等教育评估的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对中美大学排行榜的方式、方法以及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等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对中国大学排行榜的构建提出合理化建议。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徐国兴  刘亚敏  
通过对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2015年亚洲大学排行榜的有关数据的再分析来比较中日两国高水平大学的状况可发现,目前,在所有的主要指标上,中日两国高水平大学的客观差距已经非常小,而且,两者的差距均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可得知,中日高水平大学所呈现的基本现状特征与最近若干年两国中央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导向密切相关。中国政府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水平大学的质量,应该坚持正确的高教财政投资战略,并根据形势变化适当做出调整。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明轩  
1989年,英国曾对其四十几所大学及某些财政独立的大学学院作过一次民意测验,排出学术排行榜。1992年,有一批原来的多科技术学院,如“牛津多科技术学院”、“南岸多科技术学院”和“莱斯特多科技术学院”等,改组发展为注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型大学。由此,英国各大报纸及一些专业团体和大学再次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林晓青  
对《财富》的世界500强排行榜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与我国现行的大学排行榜进行了对比,得到一些启示和思考:首先排行榜应设立参评底线,并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其次设立的指标力求简明,层次清晰;第二,学位的水平不应与学校类型直接相关。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光礼  武建鑫  
"双一流建设"需要在国际可比指标上达到一流。世界著名学术评价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本质特征,从统计学意义上揭示指标体系所反映的国际共识,对推进"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全球四个具有学科和大学评价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以"三阶段+三维度"的系统分析模式为分析框架展开研究,表明:多维度评价学术组织已成为国际共识;走研究型大学之路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策略;教师队伍质量是影响整个学术组织评价结果的关键要素;四大学术评价体系普遍重视学术组织各要素的规模和整体水平。这些研究结论以期对中国实施"双一流建设"有政策意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浩歌  
由"个体"性质的机构推出的一次次不实大学排行榜,居然能在高人云集的大学、千万考生及其家长中兴风掀浪,不说是笑谈也可称怪事。随着事态的发展、排行"潜规则"的被揭开,人们总算幡然有悟,原来这是一场由一个子虚乌有的个体性机构集结若干人导演的、以追名逐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游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丁永勋在2011年1月19日的《新华每日电讯》撰文说,某网站推出的2011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日前揭晓,在该榜的各类子榜单中,大学"创富榜"广受关注,有人批评这个榜单沾染铜臭,让大学精神再度蒙尘,甚至以此作为大学堕落的又一标志。这显然有点过度解读。作为众多大学排行榜中的一个,这个榜单虽难免争议却也不乏可取之处。它的标准是否科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杰米尔·萨尔米  阿勒诺什·萨拉杨  汪利兵  阚阅  
公共信息机制包括大学排行及类似的一些分类工具,一般是运用从高校或公共部门获取的客观或主观数据并向有关竞争对手的比较单位赋值进行"质量测量"而构建起来的,这种机制正日益成为衡量和比较第三级教育机构绩效所依赖的方式。探讨其作用和效果,通过对被用于公共绩效责任目的的各类排名方法进行分类,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排名现象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各种排名做法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但加强第三级教育机构绩效责任,对指导国家教育政策制定和高校发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孙海涛  高炜红  吴剑平  
本文对现有的7个全球性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考察,并选取其中不同年度的10个排行榜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入选10个大学排行榜前100名大学的入选频次的统计,得到在众多排行榜中的世界一流大学群体,并从入选频次角度来考察世界大学的分类和定位。同时分析了我国各高校在10个排行榜中的情况。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伍红军  秦虹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于2012年首次推出的"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是目前唯一针对高职院校进行综合评价的排名。对其2012-2015年四年评价结果的定量分析发现,该排行榜的稳定性不够,各院校在年度之间的位次动荡太过剧烈;择优性不足,优秀高职院校在排名中毫无优势可言;诸多不合逻辑甚至脱离常识的异常现象频现,严重影响到该排行榜的公信力。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子联  魏畅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而量化并揭示高等教育质量的演变规律则是质量提升的研究前提。以中国各大机构的大学排行榜为基础数据,运用加权法对我国各省市高等教育的宏观质量进行了测度和解释。结论显示:从纵向看,尽管大部分传统优势省市的高等教育仍具有相对较高的质量,但其趋势却表现出下降的特征;相反,新兴崛起省市的高等教育质量则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从横向看,高等教育质量在地区间存在着发展失衡的现象,东部、中部和西部间呈现出依次下降的特征。从成因来看,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质量出现时空差异的客观因素,而高校自身的发展思路,尤其是人才引进策略,则是缩小高等教育质量发展差距更为根本的主观因素。因此,制定并实施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缩小教育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