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11)
- 2023(6274)
- 2022(4555)
- 2021(4377)
- 2020(3323)
- 2019(7515)
- 2018(7683)
- 2017(12323)
- 2016(8443)
- 2015(9900)
- 2014(10269)
- 2013(8688)
- 2012(7580)
- 2011(6883)
- 2010(7145)
- 2009(6173)
- 2008(5900)
- 2007(5559)
- 2006(5161)
- 2005(4977)
- 学科
- 教育(21441)
- 济(21122)
- 经济(21095)
- 中国(17182)
- 管理(14511)
- 业(12289)
- 企(8735)
- 企业(8735)
- 理论(8725)
- 教学(8308)
- 农(8246)
- 发(7506)
- 发展(6915)
- 展(6792)
- 业经(6511)
- 学(6357)
- 农业(5543)
- 方法(5429)
- 地方(5392)
- 研究(5073)
- 财(4950)
- 学校(4584)
- 技术(4561)
- 数学(4461)
- 数学方法(4366)
- 思想(4318)
- 政治(4248)
- 制(4241)
- 高等(4142)
- 学法(4076)
- 机构
- 大学(107429)
- 学院(98252)
- 研究(39213)
- 教育(31715)
- 济(31003)
- 经济(29995)
- 管理(27961)
- 范(26778)
- 师范(26670)
- 京(25143)
- 理学(23574)
- 理学院(23145)
- 管理学(22361)
- 管理学院(22157)
- 科学(22125)
- 师范大学(22036)
- 中国(21392)
- 所(18646)
- 江(17553)
- 北京(16942)
- 研究所(16897)
- 中心(15997)
- 技术(15006)
- 财(14930)
- 职业(14559)
- 院(14472)
- 州(13371)
- 农(13252)
- 业大(12175)
- 教育学(11873)
- 基金
- 项目(61433)
- 研究(55110)
- 科学(50172)
- 基金(39724)
- 教育(35295)
- 家(33040)
- 国家(32568)
- 社会(32371)
- 社会科(30218)
- 社会科学(30211)
- 科学基金(27376)
- 省(25896)
- 编号(25829)
- 成果(25026)
- 划(23896)
- 课题(22284)
- 基金项目(19607)
- 年(19242)
- 规划(16507)
- 重点(15749)
- 部(15381)
- 项目编号(15306)
- 资助(15038)
- 发(14873)
- 性(14834)
- 大学(14721)
- 自然(14551)
- 自然科(14248)
- 自然科学(14245)
- 教育部(14158)
共检索到1691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魏晓艳
自1999年起,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策略,我国开始实施大学扩招政策。扩招政策实施之初,就一度存在"效率优先"抑或"公平优先"的争论。时至今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满足大众高等教育需求的机会增多了,但是否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经济水平、城乡、性别等之间更加平等仍然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本文使用CFPS数据,选用DID与DDD回归模型,通过实证分析考察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扩招政策对促进高等教育代际流动、推动高等教育公平的实际效用。同时,为了进一步观察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及其扩招政策影响高等教育代际传递的异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唐如前
一 上世纪90年代初,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我国学术界引起广泛的讨论与关注。1998年,政府将实现大众化正式列为高等教育的近期发展目标。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要接近15%。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政府又作出了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的重要决定。这一决定所产生的实际后果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马光荣 纪洋 徐建炜
中国自1999开始的大学扩招,迅速而又剧烈地提高了高等教育劳动力的供给,但从年龄段上看,短时期内,扩招主要是增加了年轻劳动力当中的高教育供给。本文首先在年龄—教育双层嵌套CES模型框架下,分析了供给冲击对各年龄段教育溢价的影响机制。然后,我们利用19972009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和工具变量方法估算出,特定年龄段高教育劳动力的相对供给增加10%,将导致该年龄段的高等教育溢价下降4.1%。在样本研究期内,大学扩招主要降低了年轻劳动力的高等教育溢价,使2630岁年轻劳动力的高等教育溢价下降了42%。但是,随着时
关键词:
大学扩招 教育溢价 收入差距 替代弹性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马岩 肖甦
1983年日本"21世纪留学生政策委员会"(COSP)发布《关于21世纪留学生政策的建议》报告,强调日本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的重要意义,提出到21世纪"招收10万留学生计划"。该计划经过20余年的实施成效明显,到2008年日本政府又推出"招收30万留学生计划",这一系列政策不仅促进了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也对日本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日本 高等教育 教育国际化 留学生政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钋 翁秋怡
本研究尝试从人力资本理论出发,探讨收入预期对高等教育学历层次和院校类型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入预期越高,个人越倾向于选择本科而非大专学历,越倾向于选择高选拔性的院校而非一般本科院校;收入预期风险对高等教育选择没有显著影响;收入预期对不同群体的高等教育选择具有异质性影响;收入预期显著影响女生和城市学生的学历选择,收入预期仅对男生和农村学生选择"985"和"211"高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
收入预期 学历选择 院校类型选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秦闻笛
高校扩招以来,出现了明显的高等教育服务供不应求以及就业市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非均衡情形。提高对高等教育的供给不仅难以使第一对供求达到均衡,同时也加剧了第二对供求关系(就业市场上的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和就业市场状况成为这两对供求传导机制的主要动因,而这一对动因相互之间也有着制约关系。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供求 非均衡 投资 就业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莹 王琦
本文借鉴机会不公平的“环境-努力”二元分析框架,从可及性、公平性与公平的可及性三个维度量化研究高等教育的城乡差异,并采用不同的分解方法探析背后的成因与机制。研究发现:扩招导致城乡内部高等教育可及性、公平性与公平的可及性不同程度地提高,其中城镇的变动幅度更大,扩招带来的利好更多地被城镇群体捕获,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可及性与公平性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城乡户籍导致的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并没有随着扩招的持续出现明显减弱。城乡公平的可及性差异中,扩招带来的规模效应占首位,机会公平改善带来的均等效应次之,环境因素本身的差异带来的结构作用较小则限制了农村居民公平可及性这一综合指标的改善。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路晓峰 邓峰 郭建如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2010年数据,使用多层线性交互分类模型,结合分省定额的高考录取制度,探讨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对入学机会分配均等化的作用。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高等教育扩招对入学机会均等化的影响表现在:首先,扩招中断了自高考恢复以来的地区间入学机会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其次,扩招虽然缩小了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内部的城乡差距,但非均衡的扩招又间接扩大了全国总体的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此外,性别间的入学机会差距在扩招后显著缩小,父母文化资本在代际间的传递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鲍威
1999年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高校规模的数量性扩张,给高等教育财政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同时,这种变化将给高等教育机构的运作行为,尤其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维持与提高造成怎样的影响?本文将聚焦于高等教育资金的筹措机制,对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模式、资源配置、学费定价、不同类型高校的资金筹措行为及其背后隐含的问题进行剖析与思考。
关键词:
经费筹措机制 多元化的虚像 经费差距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高校扩招对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将带来哪些影响,这是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刊编辑部特约请华东师范大学高教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薛天祥教授主持本期博士论坛,从高等教育发展理论、高校扩招的深层原因、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高校收费政策、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教育政策制订、深化体制与教学改革等方面,对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张东海 李莉
本文基于各地区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和优质高校适龄人口入学率将全国31省(区、市)分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绝对优势区、相对优势区和相对劣势区,并通过威尔逊系数和泰尔指数测算地区间和省际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变化情况。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历经近二十年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差异仍然存在,扩招对总体入学机会地区差异缩小影响显著,且差异缩小主要发生在扩招后期;扩招在总体上提高了优质入学机会,但其地区差异相对固化,扩招对改善优质入学机会地区差异的效果有限。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晋 叶晓阳 伍银多 丁延庆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从1999年至2012年出现了大幅扩张,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逐渐分化成不同的层级。本文利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全国毕业生调查数据(2003-2013年),采用多份因变量回归(MNL)模型分析了高等教育扩张对不同层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经济背景优势群体具备获得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优势。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深入,城市户籍学生进入精英高校的优势逐渐消失;父母具备大学以上学历的学生进入精英高校的优势有所减弱;而具备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始终保有985高校入学机会的相对优势。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精明
本文在较充分的数据采集基础上,通过构建高等教育毛录取率指标,并利用泰尔指教及基尼系数,分析和评价了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省际差异与地区差异的变化过程。实证结果表明,随着高等教育机会总量的扩大,省际之间总体性不平等程度明显下降,但个别省份之间的两极分化也在加剧。对此,作者从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综合均衡约束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解释,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区域差异问题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晓云 刘贯春 杜丽群
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的能力下降了吗?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扩张政策的争论焦点。基于2014年和2016年的CFPS数据,本文利用数学计算能力和算术推理能力来识别教育的人才培育功能,利用识字能力和记忆能力来识别教育的信号筛选功能,系统比较了扩招前后大学毕业生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基于队列—双重差分方法的估计结果表明:首先,相对于高校扩招之前,扩招后大学毕业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算术推理能力显著提升,但其识字能力和记忆能力没有显著改变。其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认知能力的提升不因城乡、性别、扩招幅度与本专科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最后,机制分析表明,大学期间的学业竞争和培育质量对扩招后大学毕业生认知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的发现支持了高等教育对大学生能力的提升得益于教育的人才培育功能,而非筛选功能。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孙俊华 万洋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成果是否能够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需要有来自机会不平等视域的实证检验。基于CLDS 2018年相关数据,依托Roemer“环境—努力”二元分析框架,测度了高等教育机会获得在规模扩张背景下的不平等程度,并探讨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中各环境要素的差异化贡献与高校扩招政策的教育代际流动效应。研究发现,户籍、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可观测环境、不可观测环境以及努力程度均显著影响个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全样本中的高等教育总体机会不平等指数为0.432,在高校扩招之后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优质机会不平等指数为0.204,并在扩招之后不断上升;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会在代际传递,但受到扩招政策的调节,教育代际流动性增强。据此,建议通过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等措施,促进新时代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平等。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机会不平等 环境 努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