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51)
- 2023(15837)
- 2022(12922)
- 2021(12115)
- 2020(10360)
- 2019(23933)
- 2018(23753)
- 2017(45202)
- 2016(24777)
- 2015(28424)
- 2014(28529)
- 2013(27447)
- 2012(24906)
- 2011(22345)
- 2010(22209)
- 2009(20782)
- 2008(20530)
- 2007(18418)
- 2006(15842)
- 2005(14287)
- 学科
- 济(97522)
- 经济(97382)
- 管理(74820)
- 业(69348)
- 企(58189)
- 企业(58189)
- 方法(45153)
- 数学(39370)
- 数学方法(38831)
- 财(28172)
- 中国(27790)
- 农(27622)
- 业经(22897)
- 制(22441)
- 学(19967)
- 农业(18016)
- 务(17807)
- 财务(17746)
- 财务管理(17700)
- 地方(17589)
- 贸(17207)
- 贸易(17200)
- 企业财务(16806)
- 易(16724)
- 理论(16625)
- 体(16174)
- 银(15574)
- 银行(15532)
- 和(15411)
- 融(14781)
- 机构
- 大学(353685)
- 学院(347876)
- 济(140734)
- 经济(137792)
- 管理(134576)
- 理学(116415)
- 理学院(115126)
- 管理学(112947)
- 研究(112594)
- 管理学院(112291)
- 中国(84328)
- 京(73207)
- 科学(68264)
- 财(67278)
- 农(56290)
- 所(55272)
- 财经(53505)
- 中心(53070)
- 江(52733)
- 业大(51188)
- 研究所(50057)
- 经(48576)
- 范(46657)
- 师范(46166)
- 北京(45368)
- 农业(44133)
- 经济学(43853)
- 州(41295)
- 院(40783)
- 财经大学(39832)
- 基金
- 项目(234319)
- 科学(185546)
- 研究(172323)
- 基金(170692)
- 家(147681)
- 国家(146459)
- 科学基金(126798)
- 社会(110495)
- 社会科(104567)
- 社会科学(104539)
- 省(92008)
- 基金项目(90421)
- 教育(81821)
- 自然(81453)
- 自然科(79596)
- 自然科学(79575)
- 自然科学基金(78122)
- 划(77483)
- 编号(70375)
- 资助(68748)
- 成果(58266)
- 重点(52953)
- 部(52771)
- 发(49276)
- 创(49210)
- 课题(48646)
- 制(45998)
- 创新(45905)
- 教育部(45851)
- 大学(45848)
- 期刊
- 济(152934)
- 经济(152934)
- 研究(102262)
- 中国(69591)
- 财(54809)
- 学报(54516)
- 农(51758)
- 管理(49668)
- 科学(49294)
- 教育(44571)
- 大学(43114)
- 学学(39398)
- 农业(34639)
- 技术(30923)
- 融(29922)
- 金融(29922)
- 财经(26997)
- 业经(25501)
- 经济研究(24221)
- 经(23199)
- 问题(20721)
- 业(18227)
- 版(17373)
- 图书(17324)
- 技术经济(16559)
- 理论(16057)
- 贸(15892)
- 统计(15798)
- 科技(15681)
- 商业(15243)
共检索到5123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金圣
从新制度主义组织分析的视角看,大学学术权力的制度化既可指大学学术权力实践获得规则的保障、规范与认知的认可,并被逐渐视为当然而广泛接受的过程,也可指历经这种历时性过程后学术权力实践及相关互动关系所达到的一种确定状态或稳定秩序;学术权力制度化的意旨与目标在于权力实践的制度化,其实施涉及到结构、规则与活动三个方面;实施主体方面须充分发挥政府、教育家和文化等基本实施者的作用,尤其是政府部门和教育家型校长这两种关键"制度企业家"的能动作用;在实施路径方面,有必要统合基于回报递增的制度化、基于承诺递增的制度化和随着日益客观化而增加的制度化这样三种基本的制度化路向,齐头并进,以期获取最佳成效。
关键词:
学术权力 制度化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莫甲凤
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性利益"是组织起源与转型的驱动力。研究组织变迁要在一种宏大的权力关系网络中进行,既要承认组织面临的外部环境对组织变革行为的制约,也要关注组织行动者的创造性和能动作用。从大学科技园在中国的零星探索到在全国各大高校普遍扩散的情况来看,其制度化过程是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结合的渐进式革新过程,其中有三个权力中心对大学组织变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合作体就是在这种制度性利益的建构中推动大学科技园实现了制度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姚荣
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伴随着地方高校的"升格"、大学合并运动以及独立学院、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与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市场与产业结构的转型乃至国家治理现代化等都对高等教育结构重组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本科高校转型议题开始进入公共政策议程。当务之急,需要促进本科高校转型从国家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安排走向制度性利益驱动下的高校自主变革,推动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制度的合法性建构。中国本科高校转型制度化的实现,归根到底需要通过规范性、规制性以及文化-认知性制度要素的整体性重构,以破除高等教育场域中各权力中心对"应用逻辑"的"系统性偏见",实现社会制度逻辑与...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尹弘飚
制度化向来被视为课程变革研究中的一个难解之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化阶段具有的悖论特征。对课程变革制度化的新制度主义分析表明,教育组织的双核结构、制度丛内部的相互牵制和高昂的制度变革成本是导致制度化难以实现的原因,而快动制度与慢动制度之间的角力、制度理想与制度现实之间的摩擦,以及社会结构与行动者具有的能动性之间的互动则为制度变革创造了可能。这些发现让我们对课程变革制度化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了新的理解。
关键词:
课程变革 制度化 新制度主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童蕊
本文从新制度主义对"制度"的理解出发,基于跨学科学术组织的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性要素进行探讨。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学科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学科文化信念和价值观方面,如学者价值观的异质、学科文化认同度迥异、学科话语权的争夺等。其形成与学科规训所形成的学科文化积淀、学术部落所构成的行动情境、以及学者思维和地位产生影响的行动选择有关。要消弭学科文化冲突需要重构行动者的学科文化信念、行动情境、规整学者行动。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曼 王磊
分类管理是民办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变革,中央层面积极推动加快顶层设计、地方政府通过"压力传导"和"激励诱导"方式加快配套政策的制定、民办学校举办者通过"策略性行动"争取自身利益。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在制度化进程中陷入规则困境、组织困境与文化认知困境。破除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制度化困境,需要促使分类管理与相关"制度丛"形成合力、整合强致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明确分类管理的价值理念和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
民办教育 分类管理 制度化 新制度主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任雪园 闫广芬
探索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制度化,对改革的健康发展及有序推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层面相关政策的鼓励以及现实层面改革试点的实践,都为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奠定了基础。但是基于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发现改革面临规制性层面法律制度的缺失与模糊、规范性层面配套标准的滞后与不足、文化—认知性层面价值追求的离散与冲突等制度化困境,究其根源在于"单一所有制办学"制度逻辑与"混合所有制办学"制度逻辑的冲突与博弈。因此,推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走向制度化,首先要通过规制性、规范性以及文化—认知性制度要素的重构来突破制度环境的制约,然后建构新兴制度逻辑的"合法性",实现制度逻辑的转变。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朝乐门
民族预科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实为民族预科教育的持续制度化进程。这一制度化进程经历了起始阶段的创立和模仿性过程下的制度化;初步发展阶段的模仿性过程和规范性压力下的制度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强制性同构下的制度化;规模化发展阶段的高校组织积极利用条件下的强制性同构下的制度化。民族预科教育制度的规制性属性的持续增强与其内在诉求灵活性的固有属性之间存在一种潜在的矛盾。规制性政策的出台者与执行者,应考虑到这种潜在的矛盾,寻求规制与灵活间的平衡。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孙家明 廖益
学年学分制是中国大学教学管理的重要制度模式。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分析,该模式是过渡时期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理性选择和制度创新,或者说是一种制度结构的供给与需求的暂时均衡。现实的中国国情、社会经济、教育模式、办学资源实际决定了制度均衡的状态。从自主选择+有限选择、班导师制+辅导员制、班级授课制+课程班级制、专业注册费制+课程学分费制、学分认定制+学分转换制五个方面,探讨中国学年学分制的正式制度创新,有利于构建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推动高校内部制度改革产生"连锁效应"。
关键词:
学年学分制 论争焦点 现实基础 制度创新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郭书剑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是政府与大学在制度化精英主义下协作的产物。制度化精英主义催生制度化精英,人才项目促进学术精英的制度化和体制化。政府与大学是学术精英发展的主导者、参与者和支持者,学术精英在以政治权威和学术资源为基础建构的制度空间内经竞争选拔与优先培养逐渐生成。大学学术精英制度化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但其对学术共同体与学术创新力具有负面影响。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罗燕
本研究以新制度主义社会学为分析框架,揭示了我国教育“产业化”制度变迁的起源(国家、教育组织,以及资本的参与和推动)及其主要的构建形式,并对其所面临的制度危机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
教育产业化 新制度主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严宇 曹淑江
新制度学派是组织社会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流派,而合法性机制是新制度学派中最重要的机制,它为分析组织中的趋同现象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文章简要阐述了合法性机制的内涵及其在组织中的作用,分析了我国大学组织办学趋同现象,并对大学组织办学趋同现象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新制度学派 合法性机制 组织趋同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宝庆 吕婷婷
我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制度化过程中遭遇认同困境、制度动力不足和实施效率低下等问题。新制度主义为解释我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制度化困境提供了分析框架。本文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合理性"机制理论、历史制度主义的"路径依赖"理论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博弈论"三大观点,认为新制度的"合法性"危机、原有体制的路径依赖以及制度变革中的权力与利益博弈是产生我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化难题的原因。因此,我们应营造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相适应的内外部环境,解除其合法性危机;实现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模式的整合,突破路径依赖的锁定效应;完善制度设计,改变博弈双方的支付结构,实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利益共享。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宾齐
新制度主义认为,组织同时受到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双重作用,并且在这两种环境之间排列成一个"连续谱"(Meyer&Rowan,1977)。在技术环境中效率机制起作用,而在制度环境中合法性机制起作用。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可以用绩效评价指标中可量化的比例(量化率)来表示组织受这两种环境影响的程度。据此,把高校内部组织(处级机构)分为强制度弱技术型、强技术弱制度型和中间型三类,为科学制定高校内部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依据。同时,通过对样本的系统分析,证明了斯考特(Scott)按照组织所受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影响程度强弱对学校组织类型的界定:学校属于强制度弱技术型组织。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平思情
跨学科研究是科学在其自身发展和分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结果。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提供了知识生产的新方式。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研究正式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然后在21世纪之后进入发展提高阶段。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发展主要依靠四种路径:国家政策推动、社会需求、同类组织发展经验、学科自身发展。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看,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变迁,一方面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研究型大学为追求合法性,通过强迫性机制、模仿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