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27)
- 2023(6188)
- 2022(5142)
- 2021(4615)
- 2020(3602)
- 2019(8121)
- 2018(7962)
- 2017(14154)
- 2016(8070)
- 2015(9360)
- 2014(9473)
- 2013(9089)
- 2012(8943)
- 2011(8416)
- 2010(8723)
- 2009(7881)
- 2008(7712)
- 2007(7060)
- 2006(6668)
- 2005(6297)
- 学科
- 济(37776)
- 经济(37743)
- 业(17522)
- 管理(17375)
- 地方(16470)
- 中国(16267)
- 农(12104)
- 企(11486)
- 企业(11486)
- 业经(9811)
- 地方经济(9427)
- 发(8984)
- 农业(8596)
- 教育(7885)
- 制(7849)
- 融(7563)
- 金融(7563)
- 方法(7486)
- 银(7309)
- 银行(7301)
- 行(7232)
- 学(6733)
- 发展(6622)
- 展(6602)
- 环境(6587)
- 贸(6250)
- 贸易(6240)
- 数学(5980)
- 技术(5950)
- 数学方法(5933)
- 机构
- 大学(115318)
- 学院(113553)
- 研究(47227)
- 济(45674)
- 经济(44283)
- 管理(37629)
- 中国(34620)
- 理学(30394)
- 理学院(29897)
- 管理学(29277)
- 管理学院(29057)
- 科学(28160)
- 京(27100)
- 所(24607)
- 研究所(21933)
- 农(20753)
- 中心(20685)
- 财(20639)
- 江(20187)
- 范(19884)
- 师范(19710)
- 北京(18332)
- 院(17352)
- 州(16421)
- 省(15831)
- 农业(15770)
- 业大(15746)
- 师范大学(15643)
- 财经(15086)
- 教育(15060)
- 基金
- 项目(68415)
- 研究(54457)
- 科学(53201)
- 基金(45009)
- 家(38508)
- 国家(38071)
- 社会(33064)
- 科学基金(31753)
- 社会科(31190)
- 社会科学(31183)
- 省(29384)
- 教育(25758)
- 划(24393)
- 编号(23264)
- 基金项目(23259)
- 发(21761)
- 成果(20503)
- 课题(18609)
- 自然(18132)
- 资助(18117)
- 发展(17935)
- 自然科(17677)
- 自然科学(17672)
- 展(17596)
- 自然科学基金(17308)
- 重点(15972)
- 年(15278)
- 创(14504)
- 部(14386)
- 大学(14286)
共检索到2029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希胜 章仁彪 白庆华
中国的大学城建设出现种种问题,以致引人深思其种种原因。与大学的服务和交往功能相适应的创业型大学则是未来大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或目标,而实行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互动协作是其发展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大学城 创业型大学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丁成日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病”,一些学者提出通过发展“自给自足”的卫星城来分流流向大城市的人口,以此限制大城市的发展。卫星城发展的目的有:(1)截流流向中心城市的人口,控制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2)将中心城市的一些经济职能(特别是工业职能,如污染工业等)转移到新建的卫星城。国际经验表明,卫星城发展战略所起的正面作用有:(1)控制中心城市发展,促进“离心”发展;(2)促进公交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3)为内城居民提供另一个居住选择,从而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卫星城有限的功能可能远远不及卫星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其负面影响包括:(1)卫星城分散或截流人口的效果不佳;(2)就业-居住不平衡。(3)高通勤成...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高山 王静梅
中国高等教育在全球语境下要占据有利位置,就应该要求各高校加强内涵建设,扩大办学规模。大学城建设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土地资源浪费严重、金融风险巨大、“空壳化”隐患和无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等问题。为此,推动大学城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建立股份制学校等对保证大学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内涵建设 大学城 资源共享 可持续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胜仁 马书红
大城市—卫星城间的交通联系在实现大城市与卫星城市的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对大城市—卫星城间交通协调发展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政策科学、现代行政管理学和博弈论的角度,研究了大城市—卫星城间交通协调发展政策设计基础和政策设计目标,同时,针对当前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和体制问题)提出了政策设计的方法和城间交通协调发展政策设计的基点和关键。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卫星城 政策设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花兰 周伟 王元庆
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在大城市空间结构扩展中的作用机理及贡献程度的量化研究是分析、研究我国大城市与卫星城市间交通问题的关键。文章对传统的土地预测引力模型加以改进,并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构建了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对城市空间扩展影响模型,揭示了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在大城市空间结构扩展中的作用机理及贡献程度。文章认为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普遍化费用降低导致城市扩展单元在卫星城的分配比例增长,而在建成区和边缘区分配比例降低。得出可通过发展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向卫星城扩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滕堂伟 施春蓓
基于卫星城(子城)与大都市(母城)间的微观区域尺度,以上海临港产业区为例,采用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定量分析了它与上海各市级及以上开发区的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和隶属度,测度了卫星区域的区域经济联系方向以及地域差异,实现了卫星区域的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和方向的量化表征。结果表明:临港产业区的对外区域经济量远低于其他成熟开发区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其联系方向主要集中在近郊区,并呈现出与滨江沿海发展轴和沪港发展轴的相对一致性。因此,在继续加强临港产业区内部互动结网的同时,加强其与上海其他开发区间的经济联系,则成为临港今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来源与政策着力点。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马书红 周伟 王元庆
在深入剖析大城市和卫星城市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潜力模型和交通对城镇发展影响的经济势理论,构建了卫星城发展优势度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分析卫星城规划、主卫城间交通联系对卫星城发展的影响等,并以西安市为例,验证了该模型在卫星城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
潜力模型 经济势理论 优势度 卫星城规划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傅华
研讨会上,思想与思想汇集,智慧同智慧碰撞。两岸学者就土地规划、节约集约用地、农村建设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尽管两岸学者风格各不相同,但是对于脚下这片土地的赤诚都是相同的。在此,撷取两岸专家的部分论文和演讲,以飨读者。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彭劲松
发展卫星城市是化解城市规模过大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大都市圈化"趋势日益强化,而在都市圈体系构建中卫星城市的地位与作用也日益重要,必须在都市圈体系结构下发展新型卫星城市。都市圈新型卫星城市不再只是疏解母城的部分职能,而是具有较完善的生产、消费和居住等复合型功能,并与整个都市圈的经济社会发展联合互动。应建立科学的卫星城市规划体系,依托SOD城市开发模式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完善都市圈中心城区—卫星城市公共交通网络配置,并推进都市圈中心城区与卫星城市产业链整合。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沈斌
本文从种植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出发,指出建立农作物卫星遥感估产系统是实现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地面信息准确、快速、经济获取的最有效手段,并能成为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本文还分析了我国种植业地面信息统计现状和卫星遥感估产国内外研究进展,一个实际运行的农作物卫星遥感估产系统可以监测作物长势、种植面积和作物产量,与其它信息相配合有利于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家柱 胡如忠 宋建平
本文通过淮阴市卫星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示范研究的实践,探讨地级市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在国土规划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许世龙 苏维词 祖广哲 张晓东
[目的]大学城建设涉及所在区域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影响当地产业结构及人口规模。大学城以集约方式汇集高等教育资源,提高地区科学文化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我国大学城规划建设由政府主导,计划性、目的性较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与区域协调程度存在较多不确定性,考虑到建设成本与区域发展等因素,大学城选址越来越倾向于城市边缘区。贵州省主要高校集中分布于贵阳市城市边缘地带花溪区,即花溪大学城,包括高校聚集区、科技创业园区、配套服务综合区三大片区。[方法]该研究以花溪大学城为例,通过构建大学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运用基于模糊数学统计分析的关联度计算方法,分析了二者的协调关系,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结果]结果显示,近4年花溪大学城常住人口年消费总额、大学城基建年投资总额、周边房地产及配套设施年投资总额3项指标,与全区生产总值年增加值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全区第二产业年增加值、第三产业年增加值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花溪大学城与全区各指标间的关联系数平均值为0.858,协调性很高。基于投资乘数效应、产业结构定律、钻石模型等区域经济理论,分析认为花溪大学城对花溪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竞争力提高等方面具有推动作用。[结论]研究区地貌属典型喀斯特山地,未来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大学城建设用地规模大,建筑成本高,资金需求量大,位置距贵阳市区较远,往返交通不便等。结论认为,大学城规划建设应因地制宜,通过打造以文化教育产业为中心的区域城市综合体,适度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强与其他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促进花溪大学城与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许世龙 苏维词 祖广哲 张晓东
[目的]大学城建设涉及所在区域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影响当地产业结构及人口规模。大学城以集约方式汇集高等教育资源,提高地区科学文化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我国大学城规划建设由政府主导,计划性、目的性较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与区域协调程度存在较多不确定性,考虑到建设成本与区域发展等因素,大学城选址越来越倾向于城市边缘区。贵州省主要高校集中分布于贵阳市城市边缘地带花溪区,即花溪大学城,包括高校聚集区、科技创业园区、配套服务综合区三大片区。[方法]该研究以花溪大学城为例,通过构建大学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檀学文
针对关于大城市规模问题的争论,提出一个基于城市聚集经济原理的大城市过度规模假说。居民向城市聚集的外部成本区分为可内部化的和不可内部化的两部分,后者在经济发展达到较高阶段时开始进入居民的决策函数,导致城市聚集的外部成本大于外部收益,从而城市过度规模发生。论文对该假说的理论基础、发生条件以及检验方法进行了探讨,用北京卫星城政策和卫星城人口变动数据进行了检验并得出了若干结论和政策含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