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65)
2023(17811)
2022(15177)
2021(14330)
2020(12346)
2019(28035)
2018(27988)
2017(52325)
2016(28760)
2015(33087)
2014(32858)
2013(31577)
2012(29254)
2011(26309)
2010(26514)
2009(24915)
2008(24745)
2007(22551)
2006(19337)
2005(17392)
作者
(82060)
(68943)
(68514)
(65423)
(43554)
(32943)
(31326)
(26872)
(25995)
(24576)
(23432)
(23207)
(21963)
(21676)
(21395)
(21224)
(20924)
(20378)
(19919)
(19718)
(17136)
(16827)
(16748)
(15760)
(15592)
(15432)
(15276)
(15227)
(13964)
(13778)
学科
(107132)
经济(106971)
管理(88130)
(82287)
(70376)
企业(70376)
方法(49372)
数学(42425)
数学方法(41765)
(31637)
中国(30916)
(29303)
(25712)
业经(24409)
(23926)
技术(21798)
理论(20512)
(19698)
(19675)
贸易(19662)
财务(19620)
财务管理(19567)
地方(19502)
(19479)
银行(19430)
(19103)
农业(18804)
(18517)
金融(18509)
企业财务(18502)
机构
大学(408305)
学院(402516)
(158329)
经济(154728)
管理(153806)
研究(133975)
理学(131789)
理学院(130305)
管理学(127638)
管理学院(126888)
中国(101732)
(86812)
科学(82441)
(76876)
(67297)
(66780)
中心(63218)
(62587)
研究所(60864)
业大(60377)
财经(60150)
北京(54610)
(54503)
(54433)
师范(53884)
农业(52571)
(49251)
(48781)
经济学(48146)
技术(44675)
基金
项目(268165)
科学(211148)
研究(196126)
基金(193302)
(169067)
国家(167400)
科学基金(143454)
社会(123228)
社会科(116612)
社会科学(116582)
(106096)
基金项目(101720)
教育(93347)
自然(92958)
自然科(90872)
自然科学(90843)
(89629)
自然科学基金(89227)
编号(79829)
资助(78990)
成果(66655)
重点(60630)
(59392)
(58769)
课题(56378)
(56238)
创新(54310)
大学(51797)
科研(51464)
教育部(51150)
期刊
(174884)
经济(174884)
研究(118850)
中国(88027)
学报(66216)
(62870)
(60543)
管理(59581)
科学(59000)
教育(55839)
大学(51624)
学学(47319)
农业(40929)
技术(38041)
(36561)
金融(36561)
财经(30078)
业经(27966)
经济研究(27368)
(25935)
(22887)
问题(22454)
图书(21665)
(20742)
科技(20142)
技术经济(19810)
统计(19402)
(18761)
(18433)
理论(18270)
共检索到6109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志强  卓泽林  姜亚洲  
大学在美国国家创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的基础研究成为创新的源泉,大学内部的知识与技术转移则为创新的生成奠定了基础,大学与产业部门间愈加紧密的合作创新机制则有效地形成了创新网络,耦合了不同性质的创新主体,大学为主的科技园则充分地实现了知识、技术、观念在实践层面的扩散。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余鹏翼  
目前 ,我国的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系统与我们自身的发展要求及国际先进水平还相距甚远。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 ,我们必须建构能更好地适应科技与经济发展需要的国家创新体系 :应从以国家为主体的创新模式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转变 ,通过完善的制度安排使国家创新系统在私有和国有之间建立一种适当的平衡 ,既保持足够的私人刺激以鼓励创新 ,又保持足够的公有性以促进技术广泛应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强  李仕明  杨鸿谟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军  
企业创新不仅是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重要途径,是企业谋求长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从一个国家的总体范围来看,企业创新是国家总体创新活动中最关键的基础与核心部分。因此,仅是把企业创新放在孤立、局部或微观的水平上来考虑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要把企业创新放到国家创新系统的水平上来考虑。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刘刚   李伟伟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构建与技术体系变革和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相适应的创新系统,是一国或地区保持国际竞争优势和实现赶超的关键因素。技术体系变革和技术经济范式转换涉及创新主体的跨学科、跨组织、跨产业和跨区域知识、技术重组和互补性创新。创新主体及其互动方式的多元化催生新型创新组织的涌现和发展,是创新系统演进的重要推动力量。与包括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工业实验室和企业研发机构在内的传统专业化创新组织相比,新型创新组织的功能边界跨越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市场推广创新环节,属于政府主导的混合组织,兼具网络化和一体化特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协同效应和风险社会分摊机制,新型创新组织以应用为导向,推动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市场推广和规模生产创新循环的形成和发展,加速了技术体系变革和技术经济范式转换,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国家或区域创新系统演进的新前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志强  卓泽林  
过去三十年来,创新系统的演化从最初单向度的线性模式转为非线性模式,创新的集群效应则在现实层面为大学构建创新系统中的主体功能提供了新的路径,特别是随着创新主体之间合作规模的扩大与合作形式的多样化,创新集群的出现表明了创新系统内不同机构主体之间交互作用的增加,而大学在创新集群中则体现出了要素之间的关联以及区域创新网络形式存在的特征。这种复杂漫长的演化过程不仅促成了充满动态性、开放式、协作式的创新网络的形成,同时也建构了知识社会中高等教育机构参与创新的新形态。对我国的大学来讲,自身的变革路径将以文化的形塑、市场的参与、制度的建构为核心,以鼓励创新和自由探索的大学精神建构自身在创新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关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吕海军  甘志霞  
军民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国家创新系统演进的共同趋势,本文特别分析了美国和日本国家创新系统演进中的军民一体化模式,从而得出其中蕴含的两用政策寓意,并对两用政策内涵进行具体剖析。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赵中建  卓泽林  
为进一步深化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而推动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2013年7月,在美国140多位研究型大学校长联名推动下,美国商务部发布了《创新与创业型大学》报告,其主要通过促进学生创新和创业、鼓励教师创新和创业、积极支持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校企合作,参与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等路径来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实现大学科技与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构建和谐的国家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实施创新创业的多样化路径,对于破解我国大学在协同创新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德华  刘戒骄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创新由市场需求推动,政府干预只起辅助作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政府可以作为促进者、需求者在创新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梳理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脉络,分析政府在系统失灵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美国、日本、德国创新系统的框架和近期进展,发现科技完备的国家创新系统要求政府在创新战略构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构建产学研合作网络等方面发挥能动和主导作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树东  关忠良  肖永青  
国家创新系统是为了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和技术,由一个国家的社会机构组成的网络。本文分析了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以企业为主体对国家创新系统进行了重新构造,同时给出了国家创新系统新的分析框架。
[期刊]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s Publishing House)  [作者] 郭树东  关忠良  肖永青  
本文分析了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对国家创新系统进行了重新构造,同时给出了国家创新系统新的分析框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杨怀珍  
在大学与企业合作创新体系中,除大学、企业两重要实体之外,还有政府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实体。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系统中的主体地位是必然的,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更好地实现合作创新的基础;大学作为技术支持方,对技术创新介入的程度要适度;政府则应致力于营造更优的合作创新环境和动力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宜新  
本文主要研究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的制度问题,从创新系统的核心-激励结构入手,分析制度变迁与创新的关系,探讨国家创新系统的路径依赖和路径选择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