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54)
2023(16684)
2022(13620)
2021(12869)
2020(10853)
2019(24359)
2018(24404)
2017(45664)
2016(24473)
2015(27279)
2014(26481)
2013(24970)
2012(22078)
2011(19673)
2010(19378)
2009(17651)
2008(17136)
2007(14778)
2006(12876)
2005(11039)
作者
(63164)
(52710)
(52403)
(50360)
(33579)
(25303)
(23969)
(20439)
(20175)
(18639)
(17868)
(17866)
(16904)
(16432)
(16097)
(16090)
(15632)
(15508)
(15143)
(15133)
(13024)
(12692)
(12629)
(12278)
(11876)
(11768)
(11614)
(11543)
(10500)
(10429)
学科
(92246)
经济(92055)
管理(71583)
(67403)
(58120)
企业(58120)
方法(39895)
数学(33478)
数学方法(33006)
中国(29349)
(25902)
(24317)
业经(23461)
(20018)
技术(19961)
地方(18480)
理论(18140)
(17144)
农业(17016)
(15972)
(15033)
银行(15014)
(14709)
(14522)
贸易(14512)
(14489)
财务(14440)
财务管理(14412)
(14388)
(14377)
机构
大学(323162)
学院(319474)
(129833)
经济(127244)
管理(126190)
理学(109512)
理学院(108346)
管理学(106314)
管理学院(105666)
研究(105588)
中国(78470)
(66571)
科学(62662)
(61153)
(50000)
中心(48870)
财经(48461)
(47605)
(47175)
研究所(45442)
(44699)
业大(44505)
师范(44314)
(44314)
北京(41243)
经济学(40357)
(38935)
(37654)
财经大学(36359)
农业(36298)
基金
项目(223669)
科学(179479)
研究(167708)
基金(163666)
(141462)
国家(140254)
科学基金(122772)
社会(110295)
社会科(103847)
社会科学(103820)
(88058)
基金项目(86420)
教育(79258)
自然(77321)
自然科(75590)
自然科学(75571)
自然科学基金(74251)
(73891)
编号(67609)
资助(64123)
成果(55118)
(51036)
重点(50349)
(49940)
(48229)
创新(46913)
课题(46745)
国家社会(46112)
教育部(43976)
大学(43725)
期刊
(139240)
经济(139240)
研究(96345)
中国(70665)
管理(49319)
(48265)
教育(48176)
学报(47399)
科学(44742)
(42919)
大学(38297)
学学(34413)
技术(29434)
农业(29022)
(27956)
金融(27956)
财经(24194)
业经(23428)
经济研究(22849)
(21017)
问题(18190)
图书(17659)
科技(16510)
(16029)
技术经济(15070)
(14894)
现代(13902)
(13827)
资源(13754)
商业(13664)
共检索到4761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宁芳艳  罗泽意  
大学参与协同创新的核心要义是通过创新资源社会化逐步将创新资源向社会其他成员广泛分化和转移,以加速创新资源在协同创新场域中的有效柔性聚集。通过理论移植和本土化修正,"蝶形三螺旋"成为大学将创新资源社会化并高效融入协同创新的理想平台。但要做到创新资源社会化,尤其是要作为核心主体融入到协同创新系统之中,大学要在组织结构和组织理念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的适应性变革。具体而言,大学当树立诚信协同理念;在大学引入竞争机制以寻找创新合作伙伴;推进大学组织边界淡化以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加强大学院系权力以激发协同创新参与热情;培育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应博  周立  何建坤  
文章首先对创新能力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阐述,进而提出了协同创新服务中的创新能力转移的内涵,系统地研究了创新能力转移的条件,分析了创新能力转移的组织形式与制度安排方式。最后提出了促进协同创新服务下的大学创新能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蒋兴华  吴伟  
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是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高校提升创新水平和行业领域地位,解决国家重大创新任务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目前,高校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仍然存在考核评价单一、创新主体孤立、链条式创新特征不明显、创新资源集聚不够等问题。"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有效破解高校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机制障碍方面取得了成效,本文通过分析其建设模式及运行机制,探讨解决高校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困境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廷  
开展协同创新是地方高校破解发展瓶颈的战略选择,社会资本理论为推动地方高校协同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文章从社会资本的内涵和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特点出发,阐述了社会资本的三个基本维度在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影响作用,指出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社会资本的缺失,最后把体制机制建设作为推动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落脚点,论述了建立有效联结机制、信任机制、沟通机制、激励机制的实施路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黄红武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以协同创新促进资源整合,以协同创新推动管理改革。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政府、高校、社会三维协同,多方联动。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的宏观背景下,如何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使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使高校办学水平在全国同级、同类、同学科领域中,争创一流,进入前列,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近年来,福建省从政府部门层面发挥协同创新引领作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哲  
大学与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组织层面的准备性因素、渗透性因素和基础性因素,以及组织间层面的制度性因素、非制度性因素和协同运筹性因素。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的研究结果表明,校企异质性组织之间的运行机制、协同模式、政策结构体系和管理体制等影响因素尤为重要。校企协同创新的深化途径在于增加制度供给密度,提高文化氛围浓度和提升动力机制效度。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祝智庭  陈丹  
"红气球项目"是美国州立学院和大学联合会发起的公立大学本科教育变革项目。在联通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等理论影响下,"红气球项目"以信息技术、网络、社交媒体等应用为推动力,创建了全国性的协作模式,为美国公立大学本科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提供了解决思路和方案,由此引发了公立大学的深刻变革。本文对由"红气球项目"引发的变革进行了阐释,并对大学变革实践案例以及"红气球项目"变革与其他教育变革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红气球项目"带来的美国本科教育变革的思路、特征及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臧欣昱  马永红  王成东  
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系统揭示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构建其作用模型并形成相应研究假设;建立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效率视角选择其测度方法并构建相应测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测度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的驱动强度及影响因素的影响水平,进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揭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协同创新主要受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因素驱动;环境质量因素和创新主体能力因素对协同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而创新主体距离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区域协同创新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卫华  
"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在社会各个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共同整合教育资源、协同攻关,从而推动教育建设的一种创新活动。文章基于"协同创新"视角,分析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协同创新建设的必要性,并对建设路径进行了探讨:建立合作"区域联盟",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学术"共同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管理制度,构建师资建设保障体系,以期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效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臧欣昱  马永红  王成东  
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系统揭示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构建其作用模型并形成相应研究假设;建立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效率视角选择其测度方法并构建相应测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测度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的驱动强度及影响因素的影响水平,进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揭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协同创新主要受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因素驱动;环境质量因素和创新主体能力因素对协同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而创新主体距离对区域协同创新具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传毅  陈东  赵丽娜  
依据SWOT的分析框架,当前美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着研究生修业年限过长、辍学率过高等劣势,面临着非学术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大的机遇以及资金投入相对缩减的威胁。为保持领先优势,美国大学、政府和产业界三方进行分工协作共同支持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大学、政府和产业界在提高研究生教育地位、加强政府资助以及与产业界共建科技中心等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秋明  顾新  杨雪  
创新资源禀赋对城市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这两者及其作用机制均嵌入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之中,但现有研究较少关注这一问题。论文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视角,利用2011-2018年四川省城市层面的发明专利数据和经济统计数据,分别验证了资源禀赋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特征值网络嵌入性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资源禀赋正向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结构嵌入性正向调节创新人力资本与城市创新能力的关系,关系嵌入性正向调节技术创新与城市创新能力的关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文静  张卫  
本文从产学合作知识耦合视角出发,首次将产学合作与内部研发纳入统一的知识生产函数框架以考察区域创新系统中产学合作的创新效应。本文利用2005—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学合作知识存量显著提升了所在区域企业的创新产出,但同时对企业内部研发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若干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发现:研发强度高的区域产学合作的协同创新效应更强,反映了企业吸收能力对产学合作创新效应的重要影响;随着产学合作程度的加深,其对内部研发的"挤出效应"表现出增强趋势。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俞立平   黄梦亭   毛征兵  
以高技术产业为例,分别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自主研发、协同创新对短期与长期创新质量的影响规律及作用特征。结果表明:自主研发和协同创新对长期与短期创新质量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对长期创新质量的正向作用更大,另外自主研发对创新质量的影响要大于协同创新;自主研发和协同创新在影响创新质量方面的协调水平亟待提升;自主研发和协同创新的绩效均有待提高;当协同创新投入水平较高时,自主研发对创新质量的正向作用最大;自主研发在协同创新影响创新质量中的调节作用存在“最优区间”。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包进  
校企协同机制应当是以合作方利益的一致性、目标的共同性为基础,将各自的优势资源要素进行整合,实现全方位、全程化的协作,共同推动创新活动的有效实施的过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