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29)
2023(7631)
2022(6467)
2021(6146)
2020(5191)
2019(11754)
2018(12108)
2017(21829)
2016(12656)
2015(14339)
2014(14557)
2013(13394)
2012(12352)
2011(11240)
2010(11636)
2009(11364)
2008(11697)
2007(10580)
2006(9550)
2005(8979)
作者
(33949)
(28506)
(28348)
(27298)
(18171)
(13589)
(12996)
(10967)
(10888)
(10380)
(9743)
(9667)
(9252)
(9210)
(9091)
(8575)
(8468)
(8434)
(8316)
(8248)
(7456)
(6973)
(6847)
(6567)
(6547)
(6458)
(6355)
(6331)
(5782)
(5570)
学科
管理(41660)
(41091)
经济(41009)
(34739)
(32166)
企业(32166)
(16691)
(16091)
方法(15089)
中国(13681)
(12203)
数学(12008)
数学方法(11737)
业经(11282)
(10591)
体制(10401)
教育(9979)
理论(9957)
(9818)
财务(9791)
财务管理(9765)
(9422)
企业财务(9279)
(9122)
银行(9109)
(8650)
(8449)
金融(8447)
(7453)
(7249)
机构
大学(177795)
学院(171179)
(66169)
经济(64563)
管理(61803)
研究(58592)
理学(52177)
理学院(51522)
管理学(50446)
管理学院(50099)
中国(44712)
(38160)
(37068)
科学(33812)
(29121)
(28222)
财经(27515)
中心(26311)
研究所(25669)
(25259)
师范(25032)
(24862)
(24749)
北京(24510)
业大(22632)
(21806)
(21567)
经济学(20306)
师范大学(20233)
财经大学(20225)
基金
项目(105856)
科学(83461)
研究(81296)
基金(75592)
(64681)
国家(64082)
科学基金(55148)
社会(51352)
社会科(48374)
社会科学(48361)
(41441)
教育(40597)
基金项目(39024)
(35042)
自然(34140)
编号(33646)
自然科(33312)
自然科学(33301)
自然科学基金(32713)
资助(30734)
成果(30606)
(25639)
课题(24993)
(24290)
重点(24275)
大学(22691)
(22276)
(21820)
教育部(21479)
(21366)
期刊
(81106)
经济(81106)
研究(59920)
中国(45102)
教育(34641)
(32528)
学报(26622)
管理(26487)
科学(23591)
(23478)
大学(22419)
学学(19411)
(17617)
金融(17617)
技术(15201)
农业(15131)
财经(15131)
(13047)
经济研究(12203)
业经(12034)
问题(9987)
图书(8979)
(8896)
(8495)
职业(8311)
财会(8256)
会计(8065)
(7912)
理论(7879)
科技(7531)
共检索到2821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全林  
大学制度变革创新的价值抉择过程,是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知识本位、学校本位价值观之间的一场博弈。社会本位在大学制度变革中有着强大的现实动力、功利目的与外在压力;从大学人的福祉出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个人本位是制度变革的终极关怀之所在;以高深学问的增值为旨趣的知识本位是制度变革中的深层次文化动因;学校本位为制度变革提供了直接推动力与内化影响力。大学制度变革的价值博弈过程,从理性角度看,是这四种本位间因时、因地、因校制宜的合力。从代价视角看,人的发展本身才是大学制度设计与制度变革的终极价值关怀之所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承波  范文曜  
西班牙是世界上较早发展高等教育的国家,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有着大学自治的传统。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西班牙沿袭法国中央集权式高等教育体制,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这一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中央集权制已向地方自治大区分权制转变。近年来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西班牙高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全林  
大学制度变革从不同的视角,可以分为不同的模式。特定变革模式的形成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并有各自的优缺点。理想的变革模式是权变模式,在选择适当的改革模式时还需考虑模式抉择代价问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征  别敦荣  
大学是现代社会的知识中心,它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深深地卷入社会发展的格局之中。新自由主义是主导整个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它对大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发生的巨大变迁已经突破了已有的大学价值理念,这预示着大学制度也发生了变革。大学制度变革不以人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叶赋桂  罗燕  
洪堡一生在教育上来去匆匆,在思想上不够高深,在官职上不够显赫,但却创造了柏林大学,成为德意志古典大学的代名词。其原因在于在洪堡之前哈勒和哥廷根的大学制度创新已经积累了较成熟的经验,从康德到施莱尔马赫的德意志思想家已经对大学理念进行了深刻的理性探讨,而洪堡则以独特的教育经验和个性,熔此前的实践和理念为一炉,把大学的理想落实到普鲁士的现实上。洪堡和德意志大学改革的方式是最值得今天中国借鉴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相明  谢凌凌  
行政化是中国大学因缺失现代大学制度而呈现出的一种病象",去行政化"只是中国大学组织变革的行动思路或改革过程,本身不足以构成大学改革的行动方案。理性地看,这种"去行政化"的大学组织变革更应强调根本性的制度更新,当以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和旨归,以防止掉进"为去行政化而去行政化"的认识与实践误区。着眼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大学系统的"去行政化"改革有必要从外部制度环境和大学组织管理两个层面展开,从组织职能、权力结构、管理方式和组织文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去管制化、趋学术化"重构,在努力建构大学自治、学术自主、行政服务之制度框架的基础上矫治大学内外部的行政化体制弊端。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雨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古以来,大学就在文明盛衰、社稷起伏与民族兴亡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神圣使命。大学的精神和本质是支撑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紧紧抓住大学精神和本质所在,建设回归大学本位的章程,既是现代大学的自主价值选择,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虽无"章程"的表述,但最早追溯到宋代书院的院规、训示,也具有章程的早期形式和内涵。到了近代,《京师大学堂章程》的出现奠定了中国大学章程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向东  
以"刚性教学计划和统一培养规格"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学年制,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存在着尖锐的冲突。推行学分制改革,是要发挥学分制在制度理念、制度机制和制度功能上的优势以及制度改革的效应。在教学制度发生深刻变革的过程中,必须倡导与新的制度相适应的教育观念。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和震  于青  
国外职业教育升学制度有三种典型的模式,我国职业教育升学制度设计的理念应该是尊重多样化,教育升学制度应使职业学校的学生有机会沿着教育立交桥向技能纵向提升和知识素质横向复合发展两个方向发展。相应地,高等教育因职业教育升学制度设计需自身变革,以保证职业教育升学制度的顺利实施和技能人才的成长。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牛东红  
系统论方法,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大学是人类参与组建和科学管理的生态系统。生态大学是将开放、竞争、和谐理念作为学校的基本价值取向,强调和谐与竞争的统一,体现和谐的管理体制,突出竞争的运行机制。运用系统科学的原理研究生态大学,有利于探讨和阐明生态大学的系统结构、功能和层次,从而引导现代大学的发展,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宋觉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要把"以人为本"作为价值取向并追求科学的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同时,在宏观层次上要处理好大学与外部的关系,在微观层次上要完善大学内部的权力运行机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霞  
规范与自由是制度的两个主要价值存在,而谋求个体生命的自由才是制度更为本源的价值取向。目前大学制度中形式化、功利化、权威化的取向深深地戕害了大学人的生命,阻碍了大学创造力的生发。以人的生命为本、提供充分的休闲、建构一种柔性化的制度应成为建构大学制度的基本价值诉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范文革  姜群瑛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不仅为认识这项改革开启了新的视野,而且为推进这项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要着眼于更好地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也要着眼于更好地体现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要求。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静  王晓华  
赫钦斯作为20世纪著名的人文主义高等学者,从自身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出发,对他所处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自己的改革设想。他对大学制度改革的思考和实践就是这种设想的具体展现。赫钦斯以批判的视角,从大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大学学位制度和学院制度的改革,以及大学系科制度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提出了人文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下的大学制度构架。这些观点至今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