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87)
- 2023(8454)
- 2022(7042)
- 2021(6720)
- 2020(5607)
- 2019(12671)
- 2018(13086)
- 2017(22009)
- 2016(12769)
- 2015(14196)
- 2014(14497)
- 2013(13236)
- 2012(12091)
- 2011(10931)
- 2010(11511)
- 2009(10730)
- 2008(10549)
- 2007(9593)
- 2006(8863)
- 2005(8043)
- 学科
- 管理(38977)
- 业(35498)
- 济(34655)
- 经济(34589)
- 企(32091)
- 企业(32091)
- 中国(15947)
- 技术(15826)
- 制(14535)
- 教育(13354)
- 理论(12278)
- 农(11840)
- 技术管理(11547)
- 财(11343)
- 体(11061)
- 业经(10746)
- 教学(10485)
- 银(9850)
- 银行(9825)
- 方法(9741)
- 行(9521)
- 学(9268)
- 融(8429)
- 金融(8422)
- 体制(8293)
- 地方(8290)
- 农业(7222)
- 数学(7196)
- 策(7080)
- 数学方法(7005)
- 机构
- 大学(163773)
- 学院(161325)
- 研究(58786)
- 管理(57848)
- 济(56853)
- 经济(55149)
- 理学(47812)
- 理学院(47220)
- 管理学(46250)
- 管理学院(45915)
- 中国(44080)
- 京(36103)
- 科学(34986)
- 财(31154)
- 江(30134)
- 所(29437)
- 中心(27278)
- 农(27268)
- 研究所(26287)
- 范(26031)
- 师范(25753)
- 北京(23393)
- 州(23155)
- 技术(22833)
- 业大(22708)
- 财经(22282)
- 教育(22044)
- 院(22020)
- 省(20884)
- 农业(20833)
- 基金
- 项目(102140)
- 研究(81745)
- 科学(80018)
- 基金(67973)
- 家(59075)
- 国家(58422)
- 科学基金(49542)
- 社会(48164)
- 社会科(45232)
- 社会科学(45220)
- 省(44385)
- 教育(42009)
- 划(36975)
- 基金项目(35207)
- 编号(35008)
- 成果(31560)
- 自然(30116)
- 自然科(29472)
- 自然科学(29458)
- 自然科学基金(28942)
- 课题(27947)
- 创(27521)
- 资助(26234)
- 创新(24541)
- 重点(23812)
- 年(23168)
- 发(22117)
- 部(21881)
- 项目编号(21602)
- 大学(21120)
共检索到2805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戚业国
继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提出之后,改革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新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重点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那么,我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改革究竟应当走向何处?这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和着力解决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周光礼
近几年来,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冲击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问题成了我国高教界关注的重点。尽管人们对此提出了很多的改革设想,但是高校真正整体动起来的不多。究其原因,在于当前高校的评价指挥棒太功利,重科研、轻教学;教书育人本来是高校最根本的任务,但慢慢被边缘化了。教学和科研的协调问题呼唤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一、树立科教融合的新理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马继刚 李小北
如何将科研强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以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是我国研究型大学面临的严峻挑战。四川大学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离校后,重新审视和研究学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力图把好的经验和做法固化下来,建立和完善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着力构建研究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宋永华 解启健
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在其中无疑扮演重要角色。把握高等教育及其核心要素"人才培养"的特点,建立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务之急。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方志梅 赵伐
基于"把成才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研究了面向学生自主选择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以课程体系结构为核心.以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管理、学生管理创新、教学保障建设为支撑,整个培养模式使学生拥有学科大类、专业、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教师和第二课堂项目等教学资源的自主选择权。
关键词:
创新人才 自主选择 培养体系 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欧阳宏伟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其重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在2011年启动了试点学院改革项目,目的在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随后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试点学院改革项目的意义和重要作用,即在高校内部选择学院(系、部)设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推进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以学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梅雪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院校面临的艰巨而重要的任务,但目前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拔尖人才的发展和成长。多层次教学起源于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主要采用分层施教和分类考核的组织模式,对促进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满足拔尖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营造竞争的学习氛围,促进优秀拔尖人才不断进步。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多层次教学 因材施教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滕妍 李晓璇 马莉
近十年来,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经历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师范教育结构调整以及教师教育体系开放化等一系列改革。但在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地方师范高校人才培养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明确清晰的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建立职业性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地方师范大学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冯蓉
当前,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点。针对研究生素质发展需求,有必要构建一套面向全体、兼顾个性、科学合理的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从而引导研究生关注自身素质发展,促进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研究生 创新人才 综合考评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师文庆 杨磊 李永强 殷红
学科竞赛作为一种创新教育模式,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将学科竞赛渗入到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促进了基础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程光旭
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其改革趋势是探索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培养方式,使得培养方式的改革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课题。但是,从目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现状来看,多数改革尚处于一般性的教育理论探讨阶段,没有站在国际高等教育大背景下,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教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希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清华大学通过全校教育思想的大讨论,在一系列教育思想观念上取得了共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清华大学把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定位为:加速建立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骨干人才。为达此目标,清华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关键词:
高等教育创新 研究型大学 人才培养体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郑确辉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这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但总体来看,高校创新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学生还普遍存在着知识面不宽、专业技能单一、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缺乏发展的后劲。这与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课程体系不完善关系密切。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课程改革应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方晓明 胡浙平
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社会不断发展所赋予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思想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思想教育是塑造创新人格、创新环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另一方面,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有助于实现思想教育的功能。因此,为了更好地使思想教育服务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必须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教育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营造创新教育的外部环境,打造"学校—政府—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思想教育模式,以期使高校思想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人才培养体系 思想教育 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