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84)
2023(4963)
2022(4040)
2021(3913)
2020(3063)
2019(6888)
2018(6556)
2017(12464)
2016(6837)
2015(7586)
2014(7370)
2013(6614)
2012(5910)
2011(5250)
2010(5221)
2009(4659)
2008(4444)
2007(3829)
2006(3254)
2005(2885)
作者
(16135)
(13557)
(13463)
(12996)
(8405)
(6379)
(6271)
(5196)
(5169)
(4774)
(4555)
(4514)
(4247)
(4223)
(4138)
(4102)
(4097)
(4084)
(3936)
(3783)
(3398)
(3205)
(3119)
(3110)
(2998)
(2976)
(2960)
(2865)
(2688)
(2657)
学科
(22533)
经济(22512)
管理(19713)
(17770)
(15715)
企业(15715)
方法(9381)
中国(8191)
(8151)
数学(7879)
数学方法(7821)
(6717)
(6424)
教育(6155)
业经(6042)
(5620)
财务(5618)
财务管理(5609)
(5602)
企业财务(5436)
产业(5295)
结构(5185)
理论(4926)
体制(4774)
地方(4236)
(4139)
农业(4019)
(3898)
银行(3891)
(3889)
机构
大学(92028)
学院(86843)
(34994)
经济(34323)
管理(33183)
理学(29445)
理学院(29097)
管理学(28576)
管理学院(28403)
研究(27850)
中国(19341)
(18068)
(17345)
科学(14966)
财经(14356)
(13621)
师范(13517)
(13251)
中心(12664)
(12210)
(11761)
经济学(11753)
北京(11108)
财经大学(11090)
业大(10953)
师范大学(10942)
(10788)
经济学院(10755)
研究所(10708)
(10564)
基金
项目(61431)
科学(50167)
研究(49062)
基金(45103)
(38063)
国家(37721)
科学基金(33385)
社会(32979)
社会科(31221)
社会科学(31210)
教育(24424)
(23835)
基金项目(23699)
(20298)
编号(19693)
自然(19523)
自然科(19087)
自然科学(19084)
自然科学基金(18764)
成果(17113)
资助(16959)
(14560)
重点(14342)
大学(14329)
课题(14222)
国家社会(13865)
(13731)
教育部(13334)
(13173)
(13000)
期刊
(36638)
经济(36638)
研究(29960)
教育(19449)
中国(18092)
(13703)
学报(12747)
管理(12051)
大学(11789)
科学(11462)
(10038)
学学(9658)
财经(7536)
(6963)
金融(6963)
农业(6941)
(6645)
经济研究(6534)
业经(6494)
技术(6004)
问题(4954)
高等(4452)
图书(4400)
(4309)
科技(4072)
(3944)
商业(3934)
职业(3909)
现代(3831)
高等教育(3732)
共检索到1256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占军  
针对学界对治理结构之于有效治理的意义所存在的认识上的分歧,有必要回到治理结构形成的"学术宪法"原点,区分"非约束性决议"和"约束性的决议"两种不同的治理程序,进而归纳总结出大学治理结构的总体特征。大学是一种理性组织,要实现组织目标并进行有效率的决策,需要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大学还是一个政治组织,也是"松散结合的系统",其内部存在着"有组织的无序状态",因此无法单纯通过改变治理结构达成有效治理。治理结构的意义在于为治理活动中的各主体确定交往互动的程序和规则,用以告诉各主体在一定的环境下应当做什么或不应当做什么,但不能单纯通过治理结构预测治理的效果。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顾建民  刘爱生  
仅仅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并不能实现大学的有效治理。大学内部的人际关系、中高层行政人员的领导力,对于大学能否实现有效治理至关重要。我国大学要真正实现有效治理,需要进行"顶层设计",用一种系统的眼光审视存在的问题,既要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又要重视组织文化建设。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文钊   翟文康   刘文璋  
“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既有研究分别从权力、制度和技术3个角度给予解释,但研究视角单一、理论提炼较少,目前学界缺乏总体性视角和理论化研究。本文构建了治理结构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理论框架,以期对“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作出理论解释和探索,选取2017~2018年289个城市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验证本文理论框架。研究发现:成立行政审批局和政务服务中心进驻部门与事项的职能整合路径、运用网络技术提供在线服务的数字化运作路径、成立大数据局和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共享路径,分别构建了平台界面、数字界面和信息界面,实现基于界面的政企互动,降低了政企沟通、信息和合规成本、优化了城市营商环境。以上3种路径的验证为营商环境的优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总体性理论框架,“放管服”改革将条块结构转型为界面结构,实现界面式互动,通过解决有限理性与投机、制度摩擦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向东  陈英霞  
大学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部分。本文试图通过揭示大学治理结构背后的"治理结构←权力分配←权力来源←制度安排"逻辑主线,对大学治理结构的相关理论与现象进行探讨。在界定大学权力类型和权力主体的基础上,借用组织行为学的依赖-权力理论和社会学的资本-权力理论对大学的权力分配和权力来源进行分析,提出描述大学治理结构特征的逻辑命题;然后通过对差异性较为明显的关、德、中三国大学治理结构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实例验证治理结构背后的内在逻辑;最后,根据本文提出的命题对我国大学治理结构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作出判断与评价,强调政府在大学治理结构改革中的责任与使命。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湖勇  
大学有效治理的实质是依据大学权力运行规律,在分权制衡的基础上,实现权力对权力的制约以及权利对权力的制约。大学实现有效治理,需要明确界定政府行政管理权和大学自主权、以及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范围,用大学权利和社会权力制约政府权力;用社会权力制约大学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互制衡;保障教师、学生、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主体权利,实现对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制约。美国大学治理充分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思想,对我国大学实现有效治理具有借鉴意义。反思我国大学治理的立法和运行现状,应当构建有效的治理结构,做到政府宏观调控,大学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教工民主监督,社会有效参与。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艺璇  
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了解农民对治理有效的认知、理解、需求是推进和完善乡村治理的必要举措。本文基于在五个省的10个村开展的社会调研,从农民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农民对治理有效的理解和对乡村治理现状的评价与需求。研究发现,农民对治理有效的理解集中在村庄管理和经济发展两个层面,对当前村庄例行化管理较为满意,但对村庄经营性管理满意度不高。因此,农民迫切希望通过提升村干部办事公平公正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并认为村两委和政府是乡村治理的主体,而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主体性不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艺璇  
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了解农民对治理有效的认知、理解、需求是推进和完善乡村治理的必要举措。本文基于在五个省的10个村开展的社会调研,从农民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农民对治理有效的理解和对乡村治理现状的评价与需求。研究发现,农民对治理有效的理解集中在村庄管理和经济发展两个层面,对当前村庄例行化管理较为满意,但对村庄经营性管理满意度不高。因此,农民迫切希望通过提升村干部办事公平公正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并认为村两委和政府是乡村治理的主体,而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主体性不足。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承龙  
本文从母体大学、学者以及治理环境层面出发,调查分析了我国212家大学衍生企业在2007-2009年期间运营绩效以及治理结构现状信息,深入探讨了治理环境对大学衍生企业治理结构内部子维度与企业绩效的作用方向。结果发现:大学衍生企业治理结构内部子维度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同影响;行政型和经济型治理"二重治理环境"对治理结构要素与绩效起相反的调节作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旭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任务,要求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的治理理念、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应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以及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等关系。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以政府加快转变职能、推进简政放权为契机,进一步理顺二者关系。明确政府与大学各自的职能职责,政府主要履行对高等教育的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等宏观职能,大学则对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和管理机构设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晋  
我国政府追求早日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大学开展学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过这样的"追赶"逻辑客观上导致"对不太容易快速出成绩"的本科教育的忽视。大学校长、院长和学科带头人都有任期或者聘期,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其施政重心往往放在科学研究和师资建设上,客观上挤压了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大学人事评价导向不可避免地与学科建设的贡献度挂钩,相应地,大学教师的大多数精力和时间投入科学研究。大学生较多关注的是文凭的功用价值,提升文凭的含金量反而成了可有可无的追求。只有建立起重视一流本科教育的大学治理格局,将其重要性提至大学发展价值序列的第一位,才有可能建成一流本科教育,从而真正支撑起"双一流"建设。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甘永涛  
英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演变表现为"牛桥"的"学者自治"、城市大学的"学者主导"、联合大学的"联邦制"、新大学的"共同治理"以及"92后大学"的"双会制"等五种模式。英国大学治理结构模式的变迁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需要、政治权威集团自身的需求以及大学自身的逻辑,大学治理结构的变革在实践上主要是从政府与大学两个方面进行。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董泽芳  岳奎  
当前,我国大学内部治理存在着内部权力配置不当,党、政、学关系不顺,学生、教工民主参与途径不畅等问题,极大地阻碍了高校的发展。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必须处理好大学内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四种公共权力的配置与制衡关系;进一步优化由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共同参与、全委决策、民主管理六大要素构成的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关系;建立和健全坚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和谐发展的机制、深度对话与平等协商的共同参与机制和公开透明的权力调控机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熊艳  贺永平  郭平  
大学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是大学回归本质和大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校院二级管理关键是把大学部分学术权力下放给二级学院的学术人员,二级校院管理改革的基础是大学组织变革。只有调整二级学院设置、调整校院行政人员比例和健全二级学院组织,才能顺利地实现权力从学校向二级学院下放。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德里克·博克  曲铭峰  
美国现行大学治理体制中的四个主要参与方——校董、学术领袖、教授和学生各有其优势和弱点,"共享的治理"的成功取决于上述四方的互信与合作。美国现行大学治理体制运行正常,没有对其进行系统性变革的必要。但这种"共享的治理"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与完善之处,如有必要改善校董的遴选方式,吸引最受尊敬和负责任的教授参与治理,在学术领袖和教授之间建立起一种更加相互信任与携手合作的和谐关系等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