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57)
2023(5240)
2022(4269)
2021(3966)
2020(3302)
2019(7342)
2018(7596)
2017(13343)
2016(8136)
2015(9714)
2014(10105)
2013(9161)
2012(8864)
2011(8194)
2010(8523)
2009(7722)
2008(7537)
2007(7093)
2006(6374)
2005(5716)
作者
(24601)
(20676)
(20355)
(19390)
(13073)
(9729)
(9404)
(8045)
(7956)
(7603)
(7144)
(7093)
(6826)
(6657)
(6596)
(6229)
(6164)
(6146)
(6120)
(5947)
(5478)
(5242)
(5061)
(4932)
(4775)
(4725)
(4625)
(4525)
(4405)
(4255)
学科
(26003)
经济(25956)
管理(20629)
(20079)
(17044)
企业(17044)
中国(9703)
教育(8372)
(8343)
(8273)
(7791)
方法(7790)
(7739)
理论(7374)
(7049)
数学(6191)
数学方法(5985)
业经(5845)
(5417)
农业(5399)
银行(5390)
地方(5360)
教学(5319)
(5289)
金融(5281)
(5240)
(4715)
(4502)
乡镇(4463)
乡镇企业(4463)
机构
大学(118044)
学院(113334)
研究(44293)
(37778)
管理(36842)
经济(36597)
理学(31020)
理学院(30508)
中国(30420)
管理学(29566)
管理学院(29361)
科学(28871)
(26331)
(24493)
(23538)
研究所(21573)
(20049)
(19789)
师范(19544)
农业(19177)
中心(19170)
业大(19014)
(18713)
北京(16711)
(16330)
教育(15829)
师范大学(15632)
(15297)
技术(15118)
财经(14284)
基金
项目(74192)
科学(57242)
研究(56116)
基金(50397)
(44752)
国家(44339)
科学基金(36176)
社会(32278)
(30735)
社会科(30217)
社会科学(30208)
教育(28479)
(26644)
基金项目(26101)
编号(24050)
自然(23124)
成果(22841)
自然科(22570)
自然科学(22557)
自然科学基金(22121)
资助(20479)
课题(19053)
重点(17481)
(16210)
(15969)
(15610)
大学(15573)
(15430)
(14454)
创新(14391)
期刊
(47134)
经济(47134)
研究(37423)
中国(31106)
教育(29251)
学报(23259)
(23199)
科学(19199)
大学(18166)
农业(15653)
学学(15569)
(14486)
管理(13757)
(10281)
金融(10281)
技术(10074)
业经(7890)
图书(7843)
(7799)
(7296)
财经(7063)
职业(6936)
业大(6585)
经济研究(6530)
(6405)
论坛(6405)
(6140)
科技(5912)
问题(5886)
书馆(5761)
共检索到1847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苏尚锋  
作为一种教育组织间的社会联结形态,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共同体正在发展成为当前学校内外格局变化的新的发生性和结构性资源。坚持共同的教育信念与价值追求,聚焦共同的教育问题与现象,明确双方的利益指向和行动目标,尽管有其选择意志与意向一致的成分,但许多时候,它们都离不开外部组织力量的干预与促成,有时甚至是一个组织行为的制度安排或计划性结果。从时间的维度看,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共同体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产物,是规划想象与组织建构的结果;而从空间的维度看,它既可以是抵制外部供应的区域内部的教育力量联结,也可以拥有脱域共同体的全部功能。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伍红林  
"U-S"协作背景下中小学校际共同体的发展是当代中国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的需要,不但能扩展优势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化,也能成为扩大教育理论者专业力量影响的有效途径。"U-S"协作背景下中小学校际共同体具有深厚的专业品性以及校际影响的双向性与多维多层性等特征,其运作策略强调地方行政力量、大学教育理论研究者与中小学实践者之间形成有效协作,同时要依靠定期的校长联席会议,开展精心策划的校际联动活动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肖驰  
本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方法,从目标设定、主题内容、演变逻辑三个方面考察我国中小学指向全球素养的教育政策变迁。研究发现,不同历史阶段下的目标指向分别为:树立“面向世界”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开放与国际意识”,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主题内容上不断回应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关注国家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议题;在全球文化上重视语言和思想传播,在全球联结中由侧重“引进来”到“走出去”。指向全球素养的教育发展体现了从政策文本到政策话语的演变逻辑。未来指向全球素养的教育实践中,还需进一步探索从服务于社会走向赋能于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本土化课程体系,推进教师作为政策话语的“阐释者”实践全球素养教学。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池上新  
本文借鉴帕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研究中国村落共同体社会资本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村落共同体社会资本是典型的集体层面的社会资本,区别以往的研究,本文将以村落而非个人为研究单位,分析村落共同体的社会网络、社团参与、互惠规范以及信任等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度的作用关系,而是—种多向度的互动关系,其中社会网络与互惠规范、互惠规范与社团参与、社团参与与社会信任均存在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另外,本文发现,家庭消费水平影响村落共同体的社会资本。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何虎生   张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应有之义。在融入过程中,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主阵地,必须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此确保其更合理、更充分、更有效。在小学阶段,要结合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的特点,以常识化教育启迪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在中学阶段,要结合学生理性认知能力不断增强的特点,以知识化教育提升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认同;在大学阶段,要结合学生认知能力显著增强、认知视野显著扩大的特点,以哲理化教育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论断,引导他们在知行合一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周琴  邓庭艳  
基于心理学的意识理论,从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维度对云贵川渝6786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以期对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所启示。研究发现,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体表现良好,但认知、意志维度的水平略低于父母,其内部呈现出显著性的性别、学段、民族、学校城乡属性、家庭SES等群体差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作为外源性因素,家庭功能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最为显著,学校环境次之,社区支持相对较弱;民族认同作为内生性因素,在家庭、学校、社会三项外源性因素和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为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构建多维一体的教育体系,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提高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普及质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于友成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和国际交流平台,筛选合适的企业合作项目,可以构建以企业项目实践为核心的IECP育人共同体。其中I指"International",即国际化,建立中外高校办学的合作平台,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意团队,引入国际创意理念,培养学生国际视野;E指"Enterprise",即企业,通过企业这个窗口,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时长江  陈仁涛  罗许成  
作为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三种主要形式的教研组、学科组及课题组,是集教学、科研及日常管理于一体的教师基层组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载体,具有自愿性、同一性及发展性的特征,呈现出完善知识建构、实现知识共享、提升教师效能感、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及生成学习动态环境等诸多价值功能。教师共同体合作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职业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的综合反映。建立完善开放的校本研究制度、建构人文化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实施师徒教师教育模式、营造开放的学校环境氛围及确立"共识"的核心价值,对于构建和培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合作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刘桂辉  
大学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唤醒教师的专业发展意向,提高教师的专业自觉能力为构建目标的学习型组织。根据学习共同体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对象不同,大学教师学习共同体分为同行互助型、专家引领型、师徒带教型、跨界交融型四种组织形式。构建大学教师学习共同体,需要学校创新教师专业引领机制和学习共同体的自我更新和成长,也需要教师自愿自觉地追求专业发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萍  
实践共同体比学习型组织更能促进教师的自主学习。一个优秀的共同体应当是一个有能力促成成员广泛合作的共同体。从构建实践共同体情境学习平台入手,弥补当下教师培训脱离教学实践情境的缺陷。"实践共同体"倡导为"学习而设计"的理念,关注学习活动设计和管理,并以共同体之间交流互动和知识共享为基础,突出学习者的积极性、参与性和自主性,进而形成学习者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甚至是创造性学习的良性氛围。与教学团队、项目团队和教学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桂辉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学习型组织,其合作共享的组织形式、实践指向的活动方式和共存共生的价值导向对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丰富的价值,包括提高自为能力、实现主体交往、提升实践智慧、生成支持环境。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田  
在如今的中国,每时每刻都有年轻的人们带着简单的行李,怀着对城市生活的希冀,揣着薄薄的火车票踏上远行的列车,沿途风景新鲜而陌生,一如他们尚未展开的人生。车票的这头是日益凋敝的乡土社会,而另一头则是需要大量劳工来支撑竞争优势的企业,它们正敞开大门迎接这些城镇化的孩子。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方舟  刘澈元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国家前途命运和全球治理难题的重要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演进经历了三次跃升,从中国梦到命运共同体,再到引发全球讨论,最终成为引领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就其理论特质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的科学继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科学运用,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应对全球治理问题的实践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实现强国复兴梦的重要实践,为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和处理外交问题提供新思路,更为全球治理提供超越资本逻辑的中国方案。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滕明兰  
本文根据古德莱德和霍姆斯小组的解释框架,提出了大学与中小学"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和目标,并结合我国大学与中小学实现"共同发展"的背景与问题,提出了达成思想共识、加强组织建设,拓展合作领域、建设共同的组织文化和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等促进两者共同发展的建议。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郑葳  李芒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多元、民主、平等而安全的开放式学习环境,不仅能促进学习者认知的发展,同时也催生了学习者的主体性,从而提高学校、课堂教学实践的质量。通过创造开放合作的学校和课堂文化、赋予学生和教师参与和创造自己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权利,以及促进共同体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对话协商等一系列的过程,学习共同体将得以逐渐生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