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20)
2023(2189)
2022(1952)
2021(1684)
2020(1388)
2019(3403)
2018(3340)
2017(6890)
2016(3729)
2015(4151)
2014(4271)
2013(4447)
2012(4193)
2011(3911)
2010(4062)
2009(3583)
2008(3598)
2007(3037)
2006(2777)
2005(2267)
作者
(11104)
(9443)
(9349)
(8905)
(6119)
(4425)
(4300)
(3760)
(3536)
(3278)
(3134)
(3105)
(3024)
(2947)
(2874)
(2802)
(2763)
(2755)
(2673)
(2626)
(2359)
(2267)
(2251)
(2192)
(2133)
(2027)
(2008)
(1985)
(1883)
(1819)
学科
(21660)
经济(21640)
管理(11646)
(9322)
方法(9181)
中国(8425)
数学(8293)
数学方法(8249)
(7799)
企业(7799)
地方(6415)
城市(5995)
城市经济(4299)
(3838)
(3462)
环境(3409)
(2992)
地方经济(2861)
(2810)
业经(2765)
理论(2716)
(2711)
(2691)
贸易(2690)
(2663)
(2505)
方城(2494)
关系(2250)
(2193)
(2087)
机构
大学(58429)
学院(57029)
(24309)
经济(23591)
管理(22252)
研究(20393)
理学(19464)
理学院(19145)
管理学(18779)
管理学院(18682)
中国(14198)
(12761)
科学(12690)
(10476)
(10035)
研究所(9122)
财经(8733)
(8552)
中心(8531)
师范(8518)
(7981)
(7948)
北京(7904)
经济学(7777)
业大(7741)
(7638)
(7339)
师范大学(7203)
经济学院(6999)
(6612)
基金
项目(39687)
科学(32495)
基金(30541)
(26692)
研究(26668)
国家(26488)
科学基金(23426)
社会(18987)
社会科(18025)
社会科学(18021)
基金项目(16860)
自然(15781)
自然科(15474)
自然科学(15471)
自然科学基金(15184)
(14242)
(12839)
教育(12235)
资助(12079)
编号(9314)
(8906)
重点(8771)
(8470)
国家社会(7940)
教育部(7766)
(7604)
人文(7494)
成果(7219)
科研(7196)
创新(7135)
期刊
(26233)
经济(26233)
研究(18571)
中国(9418)
科学(8672)
管理(7708)
学报(7589)
(7333)
城市(6409)
大学(5689)
(5623)
学学(5478)
问题(5429)
(4796)
财经(4368)
经济研究(4228)
(3817)
技术(3795)
(3718)
金融(3718)
教育(3634)
农业(3604)
现代(3534)
业经(3450)
资源(3375)
商业(3034)
发展(3009)
(3009)
统计(3008)
(2904)
共检索到814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申犁帆  张纯  李赫  王烨  
随着城市的扩张,人们的就业—居住空间跨度不断扩大。通勤方式的多样化和通勤效率的提高会对就业者的职住状况产生影响。以通勤时间作为通勤成本能从就业者的角度辨析个体的职住失衡状况。本文基于贝叶斯-tobit的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北京市7个街道和地区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慢行交通、机动车、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等4种通勤方式与职住失衡的相互关系。同时,引入就业可达性和用地混合度作为调节变量,考察其对不同通勤方式与职住失衡之间原有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慢行交通的通勤方式与职住失衡程度存在负相关性;②机动车、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的通勤方式与职住失衡程度存在正相关性;③就业可达性和用地混合度会弱化慢行交通、轨道交通、地面公交通勤方式与职住失衡程度的原有关系,即在低就业可达性和用地混合度条件下,慢行交通通勤者的职住失衡度更低,而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通勤者的职住失衡度更高;④就业可达性和用地混合度的差异对机动车通勤与职住失衡之间的关系没有影响。上述结果表明:低就业可达性和用地混合度能够缓解慢行交通通勤者的职住失衡程度;但对于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的通勤者来说,低就业可达性和用地混合度会加剧其职住失衡的程度。此外,机动车通勤者不易受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出行方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姜军  段进  陈沧杰  曹国华  
利用居民出行调查采集的职住关系数据和通勤行为数据,以交通中区为单位,分析了通勤距离、通勤时间的统计特征以及两者的函数关系;并研究了就业居住偏离度指数、内部通勤比例两个反映职住关系的指标对通勤距离、通勤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通勤时间更加适合用来表示通勤成本,通勤时间与通勤距离之间为幂函数关系。大规模集中的居住导致的职住不平衡状态将会造成通勤距离、通勤时间的迅速增加;而大规模集中的就业造成的影响较小。本文研究可以为调整职住平衡关系、加强就业地与居住地之间交通联系等措施的制定,以有效缩短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和提高通勤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申犁帆  张纯  李赫  王烨  王子甲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发展在提高居民通勤效率的同时也对其职住平衡状况产生了一定影响。论文以北京市206个轨道站点为例,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 GMM)和一卡通刷卡数据将轨道站点按职住功能进行分类,利用腾讯"宜出行"定位数据考察轨道站点周边的动态人口分布并计算就业居住比。研究发现:①中心城区的职住状况明显优于中心城区以外区域;②轨道交通线网末端区域的职住平衡程度较差,仅有少数成规模的高端服务产业集中分布的轨道站点周边形成了区域性就业中心;③部分就业-居住较为均衡的城郊地区仍存在一定的职住不匹配现象。随后,通过计算一卡通出进站比和"宜出行"职住比得到出进站均衡度和职住平衡度,利用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GARCH)模型对轨道交通通勤和职住平衡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出进站均衡度与职住平衡度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关系,即站点进出站人数越接近,站点周边区域的职住状况越好;②典型就业地站点与站点周边区域的职住平衡程度显著正相关,而典型居住地站点与站点周边区域的职住状况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这表明,人口稠密的聚居区无法带动同样数量就业岗位的产生,而完善的就业中心能够吸引一定数量的人口在附近居住;③轨道站点的区位条件与职住平衡状况存在一定正向关系;④GMM能够对属性复杂模糊的轨道站点进行有效的聚类分析;⑤具有实时性强、精确度高、覆盖度广、获取难度低等优点的"宜出行"数据能够在微观空间尺度下弥补其他捕捉和分析实时人口时空分布特征方法的局限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任媛  赵晓萍  钟少颖  
本文基于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指出,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大城市的职业和居住空间关系发生深刻变革,突出表现为工作地和居住地两者之间的地理距离和通勤时间不断延长,这种"职住分离"现象会对居民就业、居民幸福感、城市交通、通勤效率产生负面影响。长期来看,需要通过积极疏解就业热点、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公共交通建设等措施进行调整和平衡。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曹璐  徐红  
以济南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居民通勤调查分析居民通勤特征,重点剖析带状形态影响下的居民通勤流动、职住密度圈层及职住平衡状况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东西狭长的带状城市东西向通勤居多,其通勤距离、时间更长,满意度更低;通勤流量密度呈现东西拉长的椭圆状分层结构;带状城市居民职住密度由中心区域向外围降低,依据职住密度划分三大椭圆圈层:核心区、近郊区、远郊区,离核心区越近、就业密度越高职住平衡状况越好。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朱娟  钮心毅  
本文基于南宁市移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的居民居住地、工作地数据,首先分析了南宁市职住平衡特征及其与土地混合使用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南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尺度存在职住空间不平衡现象,职住平衡指标与土地混合使用指标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接着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检验了职住平衡、土地混合使用对通勤距离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较好的职住平衡可以降低通勤距离,居住在就业较密集的单元,或工作在居住较密集的单元,通勤出行相对较短。较好的土地混合使用水平可以缩短通勤距离,居住在居住与非居住用地混合度较好、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度较好的单元,居住者通勤距离较短,工作在4类主要用地混合度较好、工业用地占比合理、医疗及教育设施密度较好的单元,工作者通勤距离较短。研究为南宁制定优化土地使用规划政策,改善居民职住平衡水平及通勤模式提供了依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宏  崔东旭  张志伟  
大城市空间扩展造成了通勤距离、通勤时耗的不断增加。近年来,由于行政中心、高等院校等纷纷外迁和城郊大型住宅区的开发建设,形成了很多规模较大、配套不完善的单一功能用地或功能区。居住与就业功能的双重空间失配和出行时间、方式具有规律性的通勤交通,不仅导致高昂的通勤成本,还表现出明显的双向流动特征。以济南为例,通过对典型功能区居民通勤的抽样调查,分析了出行者属性和通勤特征以及双向通勤现象对交通成本、道路负荷和城市运行效率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和交通规划等角度,提出了保障功能布局与交通互适、居住和就业平衡的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钟喆  孙斌栋  
居住—就业平衡一直是城市规划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内外规划学界对于能否解决居住—就业平衡问题以及是否有必要解决有着争论。通过对上海市普陀区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得出上海市普陀区居民的通勤物理距离、时间距离和费用距离都在加大以及居住—就业匹配失衡情况较严重等结论。这种失衡加剧的可能原因是级差地租、市场经济下的政策和高房价,同时在市场机制下人们的选择较为复杂,通过规划实现居住和就业的就地平衡较为困难。因此,现阶段的重点仍应放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上,同时减少高峰时段私家车和非必要公务用车的使用,中远期应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德利  
改造和利用既有国铁资源发展市郊铁路是解决超大城市人口及功能过度集中、引领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促进“1小时通勤圈”建设的有效手段。以环北京通勤圈建设为例,从空间布局、交通支撑、功能引导、机制保障四个层面提出市郊铁路引领超大城市“1小时通勤圈”建设的框架模式。提出构建“轨道通勤走廊+自立型城市圈”的通勤圈新空间结构,形成梯度合理的“中心—外围”圈层布局;补齐市郊铁路通勤出行短板,支撑通勤圈的快速通勤需求;推动高端服务功能落地通勤圈,避免简单化的产业功能承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解决通勤圈一体化管理、建设、发展等核心问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定惠  朱超洪  杨永春  
城市通勤是城市交通、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我国地理学者对于城市通勤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对居住郊区化的关注。作为理解城市空间重构和制度转型的重要视角,地理学领域的城市通勤研究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从研究内容、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城市通勤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认为应该拓展城市通勤研究区域范围、加强研究内容的深度,提升理论化成果、注重多学科方法的交叉应用,在实证主义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人本主义方法的运用。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陈红梅  张远航  张春玲  
针对城市上班族“通勤难”的问题,考虑到交通拥堵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动态视角研究基于实时交通信息的通勤车动态路径优化问题,同时将停靠点选址问题作为其影响因素优先进行分析。建立以行驶路径最短为目标的初始路径优化模型,并重新制定路线更新规则,将路口交叉点作为新的关键点引入更新策略。通过实证分析得到,动态优化后无拥堵状态下的通勤效率可以提高35.7%,存在拥堵的状态下通勤效率可以提高40%,证明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望保  闫小培  陈忠暖  
城市通勤是西方地理学、规划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文章从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关系角度对西方国家的城市通勤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涉及到城市通勤的理论与模型、通勤行为的影响因素、过剩通勤和空间失衡等,在简单回顾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最后对国内相关研究提出展望,认为应该注重社会调查,加强个体层面的研究,关注从居住—就业的空间关系研究城市通勤量大规模增加的原因,并重视研究居住—就业的空间失衡所造成的社会空间后果,为社会福利政策寻求更好的解决措施。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力  
当前,我国大城市职住分离现象呈加剧之势,这一现象体现了城市郊区化过程中就业与居住非同步集聚、产业布局重构、市场化改革与地方政府偏好的多重约束。使用"就业—居住比"指标和空间错位指数实证分析了郑州市的职住分离现象,认为居住区与就业区的进一步分化、新开发区功能的过度单一化以及高房价下的被动郊区化等导致了普遍的职住分离。提出应以"产住一体"、"混合居住"为目标建设3-5个环境宜居、就业多样化、公共服务完善的复合型城市副中心,以避免城郊"空城"或"睡城"的产生;应在老商业区拆迁改造过程中建立就业补偿机制,以维系弱势群体的就业和居住可达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志林  张艳  柴彦威  
以北京为案例城市,基于2007年对北京市内600户家庭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居住地和就业地之间的直线距离——职住距离(job-housing distance)作为职住分离程度的测度指标,描述了北京市职住分离格局,除社会经济属性外,重点比较了不同居住社区类型、住房产权属性、居住搬迁年份的居民的职住分离程度,以期反映影响居民就业可达性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斯达  李翔宇  吴先宇  尹志伟  徐帅  康柳江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需求迅速向都市圈范围内扩展。该文研究薪资水平、交通拥挤等要素对都市圈居民工作、居住地选择和通勤行为的影响,构建双城(都市圈)系统居民职住选址与通勤的社会最优模型,以反映城市集聚效应(正外部性)和拥挤效应(负外部性)之间的取舍关系。双城系统包括1个大城市和1个小城市,通过解析拥挤条件下的通勤成本,获得城际通勤者空间分布的边界曲线,据此测算市内、城际通勤者共同作用下的系统社会净收入。该社会净收入取决于工资、通勤成本和农业租金等,进而将社会最优写成非线性规划问题,求解得到双城系统中的最优职住分布与通勤人口。上海—嘉兴双城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的现状居住、就业人口均偏多,未来应鼓励在上海工作的上班族居住在周边城镇并通过城际铁路通勤,可提高社会净收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