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99)
- 2023(17090)
- 2022(14334)
- 2021(13391)
- 2020(11061)
- 2019(25650)
- 2018(25347)
- 2017(49389)
- 2016(26679)
- 2015(30234)
- 2014(30104)
- 2013(29242)
- 2012(26258)
- 2011(23441)
- 2010(23277)
- 2009(20904)
- 2008(20032)
- 2007(17284)
- 2006(14965)
- 2005(12787)
- 学科
- 济(108731)
- 经济(108613)
- 管理(75184)
- 业(71060)
- 企(58812)
- 企业(58812)
- 方法(51627)
- 数学(45475)
- 数学方法(44710)
- 农(29603)
- 中国(29361)
- 财(24892)
- 业经(24261)
- 地方(23740)
- 学(22423)
- 农业(19547)
- 理论(18707)
- 贸(17874)
- 贸易(17863)
- 制(17710)
- 易(17290)
- 环境(16556)
- 技术(16437)
- 和(16383)
- 务(15963)
- 财务(15873)
- 财务管理(15838)
- 企业财务(14965)
- 划(14654)
- 银(14153)
- 机构
- 大学(371459)
- 学院(371015)
- 管理(149189)
- 济(144109)
- 经济(140809)
- 理学(130608)
- 理学院(129136)
- 管理学(126373)
- 管理学院(125709)
- 研究(119853)
- 中国(87009)
- 京(78744)
- 科学(76391)
- 财(63287)
- 所(58177)
- 农(58082)
- 业大(56563)
- 中心(54928)
- 研究所(53563)
- 江(52720)
- 财经(52105)
- 范(49948)
- 师范(49484)
- 北京(48902)
- 经(47575)
- 农业(45265)
- 院(44582)
- 经济学(43410)
- 州(42973)
- 师范大学(40190)
- 基金
- 项目(265163)
- 科学(209539)
- 基金(193131)
- 研究(191332)
- 家(168641)
- 国家(167317)
- 科学基金(145221)
- 社会(120750)
- 社会科(114507)
- 社会科学(114478)
- 省(103220)
- 基金项目(102903)
- 自然(96188)
- 自然科(94013)
- 自然科学(93990)
- 自然科学基金(92234)
- 教育(88749)
- 划(87212)
- 资助(79514)
- 编号(78064)
- 成果(61262)
- 重点(59134)
- 部(57626)
- 发(55805)
- 创(54767)
- 课题(53352)
- 创新(51157)
- 科研(50689)
- 国家社会(49796)
- 教育部(49593)
- 期刊
- 济(150425)
- 经济(150425)
- 研究(103774)
- 中国(65600)
- 学报(57966)
- 科学(54383)
- 管理(53340)
- 农(52313)
- 财(46844)
- 大学(44678)
- 学学(42091)
- 教育(41423)
- 农业(36281)
- 技术(34230)
- 融(26754)
- 金融(26754)
- 业经(25817)
- 经济研究(24214)
- 财经(24077)
- 问题(21135)
- 经(20547)
- 图书(19344)
- 业(18719)
- 科技(17923)
- 技术经济(17731)
- 版(17342)
- 资源(17327)
- 统计(17302)
- 理论(16757)
- 现代(16683)
共检索到5186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胡道生 宗跃光 邹婕羽
我国城市化已进入空间、生态、有效投资等多重约束的发展阶段,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是新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边缘区是农村聚落形态与城市社区的交错地带,空间变动活跃,发展潜力大,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而边缘区现行的乡镇空间组织模式面临很多问题,难以承载城市功能扩散要求,这是我国大城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命题。我国东部沿海大城市在率先转型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优化提升中心城边缘区发展空间,传统的以乡镇为空间单元的组织模式弊端凸显,边缘区空间组织模式研究极为迫切。以东部沿海城市宁波为例,在对大城市边缘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宁波中心城边缘区的发展背景与要求,探讨边缘区整合...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中心城—组团 空间布局 宁波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万辉
现代人文地理学哲学思潮的社区空间研究方法论,已从宏观因素讨论转变为基于人本为主体的微观认知研究,强调人与社会空间的和谐,其焦点已由城市功能转向空间的社会价值方面,为社区公共空间价值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城市边缘社会区域是空间剧烈变化和社会功能快速转型的城市发展敏感区,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文聚焦于我国大城市边缘社区公共空间价值的共性问题,从"文化转向"以来的社区"空间性"视角,探讨新型城镇化下公共空间社会价值营造的理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钱紫华 孟强 陈晓键
国内对城市边缘区的发展研究主要限于一些经验性的分析,针对这一问题,总结了国内目前大城市边缘区发展的五种主要亚模式,分析了与这些模式相关的三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就国内大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的选择论述了相关的原则和途径。
关键词:
大城市 边缘区 发展模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饶传坤 赵宪峰
随着大城市空间扩张的加快,其边缘区城镇日益成为城镇化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通过对杭州市良渚城镇13年间的空间发展历程与扩张机理分析,总结其城镇功能与空间结构等特征,认为良渚城镇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空间破碎、功能分散、建设用地混杂以及旧城更新缓慢等问题,其发展受到多元主体、中心城区产业外迁和大型项目开发等因素的影响。如若缺乏合理的引导,边缘区城镇极易沦落为大城市空间扩张和功能疏散的无序载体。为此,今后应积极构建多方参与的共同决策框架、制定双向融合的空间发展战略和紧凑有序的空间开发时序,以促进边缘区城镇健康有序发
关键词:
大城市边缘区 城镇空间 城市扩张 良渚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轶 刘涛 李子豪 尹俊超 陈文珺 羊妍玙
以南京市江北新区为案例地,选取7个农村社区的276份样本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值Logistic回归模型,以居村农民属性特征和居住环境评价为切入点,分析居村农民就地城镇化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1~40岁、具有初中/高中教育程度、已婚的居村农民群体就地城镇化意愿强烈。务工形式、住房类型等对居村农民的就地城镇化意愿影响显著,外出工作意愿、土地流转支持度对其就地城镇化意愿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丽雅
随着我国特大城市郊区城市化的不断推进 ,在特大城市边缘地区出现了“撤县改区”这种行政区划调整模式。本文分析了这种模式产生的原因及其存在的弊端 ,并提出了改革的构想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卞广萌 程文
"十三五"期间,建设循环低碳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是加快农村地区改革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本文针对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存在的功能结构单一、基础设施陈旧、发展特色缺失、生态环境恶化、保障体系不足等问题,创新性指出从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四个维度构建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的多维发展格局。提出产业空间的多维优化策略为:"三产共融"的新型乡村产业空间结构、传承创新的文化发展策略、生态文明导向下的"田园山水式"布局、政府扶持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规模化、网络化与集约化"的乡村产业空间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卞广萌 程文
"十三五"期间,建设循环低碳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是加快农村地区改革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本文针对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存在的功能结构单一、基础设施陈旧、发展特色缺失、生态环境恶化、保障体系不足等问题,创新性指出从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四个维度构建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的多维发展格局。提出产业空间的多维优化策略为:"三产共融"的新型乡村产业空间结构、传承创新的文化发展策略、生态文明导向下的"田园山水式"布局、政府扶持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规模化、网络化与集约化"的乡村产业空间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红,马勇
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交叉型产业 ,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边缘区是观光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区域。本文在对观光农业发展历史回顾的基础上 ,分析了大城市边缘区观光农业的发展优势与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
观光农业 城市边缘区 大城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雪飞 刘晓惠
城市空间发展的无序和连续蔓延直接改变和影响到边缘区土地利用模式,造成远近郊开放空间和自然风景资源的占有和破坏。亟需从城市规划管理的各个层面对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资源给予积极保护。论文从保护开放空间中自然风景这种重要公共资源的角度,立足于边缘区开放空间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从城市与郊区共同发展的需求和功能目标,探讨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的保护方法———绿道、非建设用地规划和郊野公园等三种模式,并提出开放空间资源保护和发展的策略———规划控制管理、发展政策引导和社区民众参与等一系列措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范凌云 雷诚
在辨析边缘区概念发展的基础上,指出边缘区已成为大城市发展的核心空间,实质上承担了大都市"自上而下"的空间外拓和撤市(县)设区后"自下而上"式的城镇蔓延。通过分析大城市边缘区的演化,归纳了演化要素、结构模式、管理方式、空间边界等若干要素和特征,并提出对"边缘区"内涵的补充。由此展开对广州市案例的研究,从空间形态、产业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多方面分析二元发展的矛盾及深层原因,并进一步探索新发展背景下大城市边缘区治理体系建构的合理模式。
关键词:
大城市边缘区 都市区化 二元发展 广州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炜 蔡建明 赵一夫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对于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提升的明确要求,论文基于多元主体视角,对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理论框架模型、结构、问题、机制以及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随着大城市边缘区治理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协同转型,城乡空间逐渐向均衡状态发展。在治理结构上,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结构逐渐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网络结构转型。治理问题上,多元主体对大城市边缘区空间资源争夺造成物质空间混杂、社会空间分异以及空间权力不均衡3个方面问题。从机制角度分析,多元主体遵循各自的空间治理需求和逻辑对大城市边缘区实施相应的治理机制。基于多元主体协同,提出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优化路径。最后,总结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结构—治理问题—治理机制—路径优化"递进式研究框架,以完善多元主体视角下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理论与实践分析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世峰 白人朴
为科学制定加快大城市边缘区有序协调发展的途径和策略,提出了大城市边缘区地域特征属性的概念,从人口、用地、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构建了地域特征属性界定的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地域特征属性的界定模型。对北京城市边缘区内的小汤山镇、潭柘寺镇、温泉镇和万柳地区的地域特征属性进行了界定,结果表明:小汤山镇的地域特征属性值为0.4210,具有城市外边缘区的特征;潭柘寺镇的为0.0758,具有乡村腹地的特征;温泉镇为0.4922,具有城市内边缘区的特征;万柳地区为0.7116,具有城市内边缘区的特征,界定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所提出的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大城市边缘区地域特征属性的界定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关键词:
大城市边缘区 地域特征属性 模糊综合评价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世峰
准确界定地域的特征属性是科学制定加快大城市边缘区发展策略的前提。在述评前人关于大城市边缘区地域范围划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大城市边缘区地域特征属性的概念,然后构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大城市边缘区地域特征属性界定方法,最后对北京城市边缘区内的小汤山镇、潭柘寺镇、温泉镇和万柳地区的地域特征属性进行了界定。界定结果为:小汤山镇的地域特征属性值为0.4210,具有城市外边缘区的特征;潭柘寺镇的地域特征属性值为0.0758,具有乡村腹地的特征;温泉镇的地域特征属性值为0.4922,具有城市内边缘区的特征;万柳地区的地域特征属性值为0.7116,具有城市内边缘区的特征。表明潭柘寺镇和温泉镇的地域特征属性与地域空间位置不一致,发展落后于应有的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魏超 戈大专 龙花楼 刘嗣明
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是大城市边缘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以"机制解析—案例选取—特征分析—模式总结"为研究主线,结合武汉市10个典型案例村,分析了大城市边缘区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主要特征及发展模式。研究表明:(1)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是区位优势(场域力)、乡村内部力量整合(内聚力)和外部诱导因素(外源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景观风貌转变、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经营方式旅游化、农户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空心村"整治和乡村振兴的示范效应等方面。(3)武汉城市边缘区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模式主要有社区提升模式、景区依托模式、文化重构模式和近郊休闲模式。不同发展模式其核心驱动力不同,发展思路、发展路径亦不相同,旅游引导的乡村发展转型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的原则,综合考虑自身基础条件、文化特色和宏观区域政策等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